第10章 琵琶唱乡愁——呼韩邪单于后王昭君

    自古“和亲”的人不少,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脍炙人口,代代相传,几乎已经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她出塞的历史佳话说的是,西汉元帝刘奭在位时,宫女王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匈奴的故事,她是历史上值得歌颂的巾帼英雄。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出生在着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其父王穰,一开始只是务农,后来弃农经商,家境也逐渐富裕。昭君有数个兄弟姐妹,但数她最聪明颖慧,勤奋好学,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她从7岁的时候就由塾师授教,后来又博览群书,自学音律,而最擅长弹琵琶,是一位真正的多才多艺的女子。虽然生长在乡下农村,却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而更加为人赞叹的是昭君美貌出众,肌肤莹澈异香,腰肢纤削,随风歌舞、远近闻名。所以周边的富贵人家争先恐后地来向王家提亲,但王昭君的父亲也因爱女才貌双全不肯轻许,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好意。

    汉元帝继位后,颇好女色,后宫佳丽如云,却总觉得不免庸脂俗粉,并没有真正的美人。公元前38年,汉元帝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正值豆蔻年华,有空谷幽兰的气质,又有出水芙蓉的艳丽,不久昭君就被选入汉宫,成为待选之嫔妃。然而,从全国各地挑选出来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一一见面,便由画工毛延寿将各位美人肖像画作一幅,呈送给皇上,以此凭美丑来决定谁能觐见。汉元帝的这一决定,使画师毛延寿大受其益,被选入后宫的美女有王侯将相家的女子,也有平民百姓家的姑娘,她们要想得到皇帝的宠幸,就必须先过了画像这一关。而为了得到接近皇帝的机会,许多宫女砸下重金贿赂画师,以求把她们画得漂漂亮亮。有的宫女贿赂画师多达十万钱,少的也不低于五万钱,画师得到宫女的贿赂,自然竭尽所能施展画技,把原本那些不太美丽的宫女画得十分俊俏。昭君入宫后,画师毛延寿见她姿色艳丽,便想从她身上找点好处,并说以后昭君大富大贵别忘了提携他。然而昭君生性倔强,根本不想贿赂毛延寿,又加上她自恃天生丽质,也不屑于欺瞒天子。因此毛延寿心中十分恼火,便把她画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以表示克夫。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吉祥的女人,因此不假思索地丢在一旁。就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竟被长期冷落在后宫之中,从此昭君再也无缘面见皇帝,开始度过漫长而又愁苦的宫廷生活。但此时她已无能为力,只好等待时机。而这一等就是10年,惟有靠弹奏琵琶来排遣郁闷,直到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前来大汉朝贡,王昭君的命运才有了转机。

    所谓“匈奴”,原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散居在甘肃及陕西、山西北部一带,汉武帝开塞出击以后,便逃往蒙古一带,并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两大部分。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击败了北匈奴,并将头领诛杀。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连忙上书请求前来长安朝贡,以尽藩臣之礼。呼韩邪单于携带大批皮毛及骏马作为贡品,朝见汉元帝时执臣子之礼颇为恭顺。元帝非常高兴,大摆筵席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在席中,呼韩邪单于向汉室求婚,期望皇帝赐一美女为妻,汉元帝及一帮重臣为顾全大局,接受了单于的请求,并想以长公主许配给单于,然而群臣都认为不可行。最后决定仍依照惯例,从宫中选一位良家女子,以公主身份下嫁匈奴。于是元帝责令在后宫征选,当时许多汉宫少女,都害怕匈奴陋习和荒凉的塞外草原,不愿出塞。而昭君这时已入宫多年,只是空对冷月,从来没有受到皇帝的召幸,常常郁郁寡欢,哀叹女子命薄,人世无情。当她听说单于前来求婚,便主动央求主管太监向皇帝推荐,心甘情愿嫁给匈奴王单于。元帝听说后立即答应了她的要求,随即下诏封昭君为“永安公主”,而且为了使昭君能习惯塞外风情,元帝特命人为昭君讲解北土风俗,教习匈奴语言,行拜匈奴礼仪。

    到了给昭君践行的当天,满朝文武及匈奴使者均参加盛会。昭君奉旨款款而来,但见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女盈盈为礼,顿时满殿生辉、光彩四射,呼韩邪单于和其他大臣都惊羡昭君的美丽,而更为惊诧的还是汉元帝。10年中,他广选美女充实后宫,美女进进出出不下几千人,但如此美艳绝伦、倾国倾城的女子还未见过。只见昭君娇媚动人,风姿绰约,仪态万方。她那如秋水的眸子,亮若辰星,顾盼生辉;她那高耸的发髻,如巫山神女,峨然而立;她那小巧的嘴巴,如樱桃点染,楚楚动人;她那白玉般洁净的脸庞,完美无瑕……此女绝对是艳压汉宫。此时元帝已意痴心醉,他没想到后宫竟藏有这样一个绝色女子,后悔将她轻许匈奴。当元帝问昭君:“为何自愿远嫁匈奴?与毛延寿是否有宿怨?”昭君便向元帝说到皇帝用人不妥,毛延寿贪财欺君之事,元帝这才如梦初醒。当元帝表明要另选美女嫁与匈奴时,昭君又说到:“不可失信于匈奴,以免酿成边境之祸。”如此正大光明之言,更使元帝肃然起敬了。而呼韩邪单于得知后更是感激元帝,敬慕昭君了。

    至昭君出塞之日,汉元帝为了表示对昭君的爱慕,特意赏赐囊驼、锦帐、狐裘等作为嫁妆,价值不菲,并把年号改为“竟宁”,以象征汉匈关系长久和睦之意。昭君则怀抱着皇后亲自赠送的琵琶,身着戎装依依不舍地上马北去,到了雁门关时,登高南拜故乡,弹奏一首琵琶曲以表达思乡之情。此时的汉元帝已是伤心已矣,遂忧郁致疾,痊愈后愤然下诏处斩了毛延寿,将他生前贪污的巨资悉数充入宫中。王昭君出塞以后,汉元帝便依照她临行前的意愿把她的父母兄弟接到长安,赐宅赐田予以妥善安置。而呼韩邪单于自从得到汉廷美人之后,心中大为高兴,整天置酒作乐,并遣使向大汉赠送大批玉器、珠宝及骏马,以报答天子的特别恩遇,甚至上书愿保边境安全,请罢边卒,以休天子之民。但是就在王昭君抵达匈奴王庭三个月后,汉元帝在思念与懊恼的折磨下,恹恹病榻,拖到初夏时节,竟然崩逝了。

    抵达匈奴后,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举国大庆三日,祝贺这象征番汉和好的婚姻。昭君把带来的珍贵礼品,分别赠送给各部首领,皆大欢喜。加封仪式之日,鼓乐喧天,文武大臣以及部落首领,还有前来参加仪式的都城百姓,都兴奋不已。他们为匈奴有了一位这样美丽绝伦的汉族皇后激动万分,匈奴人认为这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加封之后,王昭君以皇后的身份,出入宫廷,接见汉朝使者,参与番汉事务,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呼韩邪单于十分信任她,朝中大事有时就交给昭君处理,昭君深明进退之理,总是谦让,让呼韩邪单于出面,以他的名义处理。文武大臣敬佩王昭君的为人,深知她的才干,对王昭君参政不但不反对,而且十分乐意。有呼韩邪单于协调各方面关系,有精明能干的王昭君参与朝政,匈奴朝野十分和谐,十分平静,与汉朝的关系日见加深,多年没有战火,番汉边界的人民和睦相处,相当友好。匈奴人民感戴王昭君的功德,都称她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才有了保障。

    传说昭君到匈奴的第二年,大漠南北朔风怒号,飞沙铺天盖地,大片大片的牧草都枯死了,牛羊也都饿死了,牧民们生活极为困苦,挣扎在死亡边缘上。昭君看到匈奴百姓受苦受难心急如焚,夜感一梦,梦见玉虚仙子送给她一个锦囊,醒来一看,身边果然有一锦囊,里边装着庄稼种子和金纸、金剪刀。夜深人静,昭君手捧锦囊来到沙丘,用金剪刀剪金纸,剪成一只只羊,一头头牛,剪一只活一只,一夜之间,沙漠地上又牛羊成群;她又剪成水草、花瓣、溪流,撒在地上,沙漠里又长出了绿茵茵的青草和流淌的小溪;她把庄稼种子撒在地上,地上立刻长出了庄稼,这样匈奴人得到了王昭君的救护,他们才在大灾之年生存下来。当然这仅仅是神化昭君的一种传说而已,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匈奴人民对昭君的爱戴。

    后来昭君渐渐习惯了住穹庐、穿裘衣、食牛羊肉、饮饹浆的生活,与匈奴同胞相处十分融洽。虽贵为阏氏,但是她从来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匈奴妇女拥护她、爱戴她,并从昭君那里学会了好多技术。为了传播中原文化,昭君又使人仿效汉制,建立宫阙,编着《乐府》,教宫女歌舞等,她也入乡随俗,学会了骑马射箭。所有这些都促进了汉匈文化的交流。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相处得很好,呼韩邪因能信守和约,所以受到昭君的敬爱。在昭君到达匈奴后的第二年,他们生了一子,取名伊屠智牙师,后来做了匈奴的右日逐王。又过了一年,年迈的呼韩邪单于死去,昭君十分哀痛。大阏氏所生长子继位。依照匈奴礼俗,新任单于可以接收父王的妾侍,年轻的昭君感到此俗为匈奴国制,难以更改,如果顺从又有辱汉祖,于是上书汉朝请求南归。这时元帝也因病去世,成帝感到昭君归汉于匈汉和睦不利,便诏令昭君“从胡俗”,不必南归。于是昭君打消了南返的念头,忍受了极大委屈,再嫁新任单于,仍为阏氏,继续为汉匈友好作出贡献。好在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爱怜,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了两个女儿,长女名云,次女名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王昭君做了两代单于的阏氏,胡汉60年没有战争,这在那个时代是罕见的。她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过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后来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纷争迭起,祸乱无穷,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绝望中死去。

    昭君死后,匈奴人十分悲痛,他们从四面八方用衣袍包来黄土,把昭君葬于接近汉朝的一块宝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南部)上。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唯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两千多年来,昭君的青冢仍高高地耸立在那里,成为汉匈和睦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