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二定婚约

    几个健壮的家丁将原来由两匹驮马负载的四个藤条箱用竹竿一步一步挑了进来。在吴景的指挥下,他们打开了其中的三个。

    五铢钱!一串串的五铢钱,以各种姿态互相倚靠着堆成了钱丘,而那丘顶则一直垒到了箱口,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优质紫铜特有的赤色光芒。与此同时,孙家人的瞳孔里也发出了同样炫目的光彩。两岁的小孙辅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钱,手里的鸭肉也被惊落到了地上。

    孙静偷偷咽下了口水,问吴彪:“吴伯伯,这些……这些有多少?”

    “不多,也就是十万钱上下。”吴彪笑答道。他一边的吴景怕孙家人听不清,还用手指比划了一个“十”字。

    按照当时的物价,十万钱可以购买成年奴婢三到四人,或者上等田地五十亩,或中下等田地一两百亩。实际上,如果孙家用这笔钱全部补贴家用,他们就立即可以跃入中产之家。

    但孙坚非常清楚,如果这笔钱用来募兵,还是远远不够的。他故意做出一种满不在乎的样子,追问吴彪:“吴伯伯,募集一千壮士所需要的粮草与兵器,恐怕会超出此额度。不知吴伯伯可否再襄助少许?”

    吴彪点点头。看来孙坚的确有一颗做事的头脑。他回道:“今日来得匆忙,家中只有这些零钱。孙尉先用着。等到会稽反贼起事后,朝廷肯定会下公文命令各郡招募义军。到时候,孙尉便可率先在吴郡先带出一支百余人的骨干,成为全扬州表率,这样我们宗族再向郡里推荐你做别部司马,也容易压制住不服之人。只要拿到了别部司马的名号,郡里也会分摊部分经费下拨,而孙尉亦可借此机会摊派费用到别家,比如陆府、张府。保卫吴郡,毕竟不是吴家一家之责。”

    孙坚马上听懂了吴家的生意经。吴家只想出募兵费用的小部分,但只要下手早,在全扬州赚得名声,就可以撬动更富有的陆府、张府补齐更多的余款。因为孙坚蒙了吴家的恩,所以,孙坚掌管了这批经费,也就等于他替吴家掌管了来自陆府、张府与郡署的经费。此外,只要孙坚能剿贼立功,以后吴家也可以在与陆府、张府的竞争中多一些来自官方的支撑。而他孙坚孙文台,则是联系吴家利益与郡县利益的一根红线。

    想到这里,孙坚立即明白了自己与吴家的关系。吴家之所以选中他,也便是赌他能够武运昌盛,在平灭许氏的战斗中为吴家争脸。但前面那个老问题又浮现在了他的脑海:既然吴家如此看好自己,为何不干脆将吴甄许配给自己?……对了!这肯定又是吴家的生意经。如果吴家情报不虚,那么此次贼势的确是历年来吴郡所罕见,万一我孙文台沙场殉职,吴小姐又已经嫁给了自己,那她岂不就成了寡妇?此后她即使能够再嫁给陆、张等豪族,恐怕也只能够做妾了。可见,吴家让我孙坚做上别部司马,便算是还了孙家人情,而同时让吴小姐高嫁,则可以为吴家争取更多利益……这样做,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都能说得通。吴家办事,的确是滴水不漏。

    看到孙坚低头沉思,吴彪便思量着他肯定还是在挂怀与吴小姐婚约之事。他对吴景使了一个颜色。吴景会意,低声对孙坚说:“文台兄,借一步说话。”

    孙家院子就这么大,到哪里去借一步?孙坚刚想将吴景往自己的房里引,突然想起好友徐真还躲在那里,于是就将他顺势引入了隔壁孙静的房间。进了屋子,吴景二话不说,就从怀里拿出一块手帕,递给孙坚。

    孙坚一看,但见上面用朱笔写了九个字:

    “邂逅孙郎,适我原兮。甄。”

    孙坚心里一颤。他其实并不认得吴甄的笔迹,但是这句改自《诗经·蔓草》的诗句却已经在他头脑中萦绕了许久。这断然是吴甄写的!这……这是不是意味着吴甄还没有放弃她昨日定下的婚约?孙坚的心开始狂跳起来,拿着手帕的手指也开始微微抖动了起来。

    吴景看着孙坚激动的表情,心中开始确信他与吴甄的确是心有灵犀的,因为今早吴甄手写此手帕时,手也抖得利害,写废了两张手帕才留下这份定稿。他都对孙坚有点隐隐的嫉妒了。不过,也是时候向这位未来的姐夫摊牌了。

    “文台兄,此乃家姐手书。吴家绝非无信义之人,婚约之事依然算数,只是时日还需略做调整。”吴景说话的时候依然压低了声音。

    “但闻其详。”孙坚心中的希望之火越烧越旺。

    “待许氏被灭、孙君建功之后,孙、吴再行联姻。”

    “这又是为何?”

    “哎,不怕文台兄生气,孙君的确还需要一个更高一点的官职,否则我们吴家在别的豪族面前也抬不起头。不过,为助孙君攀上高位,我们吴家也会鼎力相助。只是这一切都需要假以时日。”

    “许氏反贼势众,何时能被剿灭,无人可以担保。万一误了吴小姐青春,这可如何是好?”其实孙坚还是有点怀疑吴家对于婚约的诚意。

    “目下是熹平元年秋,我们吴家愿意等到熹平三年秋。相信在此之前文台定然能立得大功!”

    孙坚一算,今年吴甄一十有七,吴家愿意等到熹平三年秋,也就等于说愿意等到她十九岁。当时十九岁不出嫁的少女已不多见,这显然已是吴家能够作出的最大让步了。但口说无凭,吴家真要是在熹平三年秋之前就将吴甄嫁掉,他孙坚又能奈之如何?想到这里,孙坚还是对吴景追问了一句:

    “这是奋起的意思、小姐的意思,还是吴伯的意思?”

    “不瞒文台。是吴伯的意思。昨日我保护姐姐回宅后,正好遇到吴伯到家中小坐,于是我们就顺势将姐姐与文台的婚约说于他听。吴伯虽对兄台也非常激赏,不过他觉得会稽郡大乱将至,兄台更应当先报晓朝廷,安定吴境。吴伯的原话是:吾辈虽非前汉之霍去病,有‘匈奴不灭、何以家为’之豪情,但听凭卧榻之侧匪贼横行,恐怕也难以安享人伦之乐。小弟以为吴伯所言极是,这才劝说家姐安等一二载,先待文台建功成名!”

    见孙坚还是有点迟疑,吴景立即补充道:“为显示吴家诚意,家姐可定期与兄台见面。只是为了防止外人闲话,每次必须由小弟陪同。此外,不仅家姐本人的手帕可做定情之物,小弟的鱼鳞甲今日也一并送给文台兄,以壮兄台的英雄气概!”

    鱼鳞甲?!孙坚这时候终于开始有点相信吴家对于婚约的诚意了。他小心地收好吴小姐的手帕,然后眼睛往院内望去。

    吴景笑着指指院子里还没有被打开的一个藤条箱,然后大步走入院子,对家丁喊道:“开箱!”

    家丁们小心地将铠甲取出,摆放在地面上,跟着走进院子的孙坚立即俯下身子细看。没错,就是昨天吴景穿的鱼鳞甲。只是昨夜光线太暗,距离又稍远,孙坚未曾看清细节。现在定睛一瞧,但见这套鱼鳞甲实为“玄铁制筩袖铠”(注:式样接近一九六八年河北满城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铠甲),全铠上下由数千多片鱼鳞甲层叠编缀而成,而对应身体每个部位的甲片,所用的细红丝绳的编缀样式也都各有不同。密密的红绳头点缀在片片寒光逼射的鳞片上,细节之丰富,让人感到目不暇接。第一次看到此类宝物的孙静与孙贲也都直了眼。孙贲用手指弹了弹甲片,确信地点点了头:大喊:“真是铁的!”

    “当然是上等玄铁打造!吴郡个别府第没钱定制上等鱼鳞甲,就用竹甲冒充,实在是可耻可鄙!”吴景得意地夸耀道。没想到,这句话让孙家人回想起徐真刚才嘲笑吴景用竹甲冒充铁甲的桥段——现在看来,反倒可能是徐家在贼喊捉贼。于是,孙静带头,诸人都大笑起来。在孙静房内偷听的徐真则羞愧得满脸通红。

    吴景与吴彪有点奇怪地互相注视了一下。他们并不觉得这话有何好笑。但看到孙家笑得那么欢乐,他们也附和着笑了起来。

    “文台兄!穿起宝铠!让我们大家都看看你的英姿!”吴景大声提议。

    孙坚当然也有此意。在家丁的帮助下,他立即披挂整齐,就像一个铁人般屹立在院内。他突然觉得手里还少点什么,便走到院墙的一面草席边,将草席撂倒,露出一排兵器。只见那里竖着两支戟、两支长矛、三把环首刀、一把钩镶与一支短矛。那钩镶与短矛显然是昨夜取自于海贼的。孙坚顺手拿起一支戟,对着院内人喊到:“院内太小,孙某去院外比划一下!”

    于是众人都跟着他去了院外。留在院外的吴府家丁也都腾出空地,以免被误伤。孙坚舞动兵器,在院外表演了刺、挑、钩、啄、劈、砸、挡等使戟的基本战术动作,激起的阵阵冷风不时撩动观者衣袖。孙坚虽重甲在身,但却似只有轻帛贴体,一根沉甸甸的长戟在他手里亦仿佛就似一根小树枝那样听话。一套戟操练好,孙坚横戟向众人作揖,毫无半点气喘疲惫之态。吴景、吴彪带头叫好,互相点头称是。

    重新回到院内,孙坚卸甲,请吴家叔侄留下食用便饭。这才发现刚才那只鸭子已经被小孙辅偷偷吃掉半只。孙钟刚要举手打孙辅,却别吴彪拦住。吴彪将孙辅抱起来,轻声问道:

    “小娃,你叫什么名字?”

    “孙辅,字国仪!老伯你知吗?吾乃孙尉之侄!”孙辅张开油腻腻的小嘴答道。

    “几岁?”

    “两岁!”

    “这半只鸭子都是你吃的?”

    “嗯……我吃的……”

    吴彪大惊。他转身对孙钟、孙坚说:“古时候的名将廉颇八十岁每顿还能吃三斤牛肉,而这孙国仪小娃两岁就可以吃掉半只鸭子!孙家果然是一门将种!”

    孙坚也有点惊讶。侄子能吃他早已知道,但不晓得这几日小娃胃口竟然暴涨到如此地步。要不是吴家刚送来这十万钱,孙家迟早要被他吃穷。看着那剩下的半只鸭子,他知道家中已经无精美食物招待客人,只好尴尬地对吴家叔侄笑笑。

    吴景也知道该走了。孙家两岁小娃都这么能吃,他已经不敢打听孙坚本人的饭量了。于是两家人再次寒暄两句,吴家人就此别过。

    送走吴家人之后,孙坚一屁股坐在藤条箱上,对着众人说道:“这笔钱由爹爹保管。现在只许支出十分之一补贴家用,余下大家一文都不许动,专门用来募兵!小妹,你看看家里还有什么可吃的,随便煮点饭,然后全家开始清点这三箱子铜钱!”

    全家一致欢呼叫好。普天之下可没有比清点五铢钱更令一个汉朝人感到幸福的事情了。孙钟其实早就从房内拿出了装筹算的袋子(注:筹算是珠算的前身)。而孙坚则以极快的动作将几吊子前偷偷扫进了自己的衣袖。这可是为了给胡婵买胭脂用的私房钱。关于如何去会稽剿贼,他还需要回头去听听她的高见。

    徐真则红着脸从孙静的房间走了出来,对着孙坚作揖:“兄台,恭喜啊!看来吴家对姻缘一事并非玩笑!”原来刚才吴景与孙坚密谈时,徐真在隔壁贴着耳朵,已经句句听到。

    孙坚指着徐真说:“宝瑜啊!募兵之事你一定要帮助愚兄!我知道令尊对宝瑜与小妹的婚事一向颇有微词,无非就是嫌弃孙某人家境贫贱,配不上徐家。要是这次我孙坚能够为朝廷立功,我们孙徐两家也正也好借机联姻不是?!”

    徐真听了,眼睛都有点红了,立即大声言诺。满脸绯红的孙雯则敲打着哥哥的肩头大喊“讨厌”,然后捂住脸,从手指的缝隙偷偷看徐真。徐真也侧过身红着脸。全家再次大笑——孙辅除外。小家伙刚才还在手心里藏了一块鸭肉,现在正在细细品尝。

    本章后记

    这天下午,孙坚借故出门见了祖茂与胡婵,在胡蝉的建议下立即将所得的大多数募兵费用用以囤积粮食,以便应对会稽叛乱后必然上涨的米价。祖茂的小田庄则为安顿这些粮秣提供了方便。祖茂与徐真各自的宗族也开始偷偷囤积粮食。为了防止大量购买扬州本地粮食引发过于明显的物价变动,他们都绕路从与扬州毗邻的徐州、豫州与荆州分别订购粮食,然后直接入库。同时,孙坚动员了他少年时代积累的所有江湖关系,为建立一支小型军队而开始悉心准备。恰如吴彪所预料的,这一年十一月,为了反抗东汉王朝在会稽郡的统治秩序,许氏父子领导的起义突然全面爆发,参与人数一万有余。没有防备的会稽郡郡兵主力被迅速歼灭,郡二千石太守徐圭以下官、吏百余人连家眷大多均被斩杀,尸体被弃于市,惨状震动洛阳朝廷。汉灵帝盛怒,下旨命令扬州刺史臧旻与丹阳太守陈夤(读“银”)组织讨伐军入会稽进行镇压(注:丹阳郡归属扬州刺史部,以产精兵着称)。因为朝廷同时要应对鲜卑人在并州发动的入侵,下拨军费有限,臧旻只好鼓励各郡太守组织豪族自行募兵,以弥补官军之不足。吴郡得到征兵的命令后,诸县之中馀杭县假尉孙坚招募勇士的速度最快,最后经过各宗族共推,被吴郡任命为统辖全郡内新募一千兵丁的别部司马,而“孙文台”之名也为州刺史臧旻所知。十八岁的孙坚孙文台,这位未来的大吴帝国的第一代奠基人,即将迎来其轰轰烈烈的军事生涯中的初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