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回

    叶琼教诲叶蓁蓁的话,叶蓁蓁听了还未如何,叶皓却先发问了:“爷爷,我大玄如今不正是盛世?爷爷为何说要姐姐辅佐子……姐夫开创真正的盛世,何谓真正的盛世?”

    叶琼摇摇头,并抚了抚胡须道:“原本我也以为我等追随太上皇治理的天下,便是盛世当有的模样,认为至少太上皇在一日,这盛世便不会落下。

    但是当那日我与子衡洽谈之时,论及大玄之外的天下,纵使是我也被其一番言论所震惊,甚至于是惊骇……”

    叶琼说着,回想起了当初二人把酒言谈之时的场景。

    当时贾宝玉的酒后畅言,他甚至一度以为是酒后胡言,盖因其内容,有些实在太过于超脱时人的认知。

    大玄之外的世界,并非皆是蛮夷不开化的文明,也绝非皆是贫瘠之地,在那些广袤的土地上,拥有着比大玄更海量的财富,与足够滋养十数万万生民的资源……

    西方世界即将发生一场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变革,届时强大起来的西方文明必定漂洋过海而来,而代表着东方文明的大玄帝国若是没有丝毫准备,必定难以在这场血与火的碰撞中,继续维持天朝上国的尊严……

    世界,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诸如这些新颖却又并不太难以理解的概念就这么从他的口中堂而皇之的说出来,他说的那么自然而笃定,似乎亲眼见证过那些事物一般。

    叶琼曾经宰执天下,他对于大玄之外的世界,有一定的认知。

    一些遥远的国度他也知道,诸如什么俄罗斯国、佛郎机国、红夷……

    但是据他所知,这些国度实力应该都远远比不过大玄,怎么年纪小小的贾宝玉却视他们为切实的威胁?

    他们离得那么远,至少有万里之遥吧。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知道这些,所以才不会一开始就以为贾宝玉所言为无稽之谈,这才给了他继续细听贾宝玉言论的先决条件。

    然后,虽然他还是不能尽信贾宝玉之言,但是因其诸多言论皆能与他七十年来丰富的认知中寻得契合,甚至为其解开认知上的困惑,他只能心中认定,贾宝玉乃是天知之人也!

    除此之外,别无解释。

    叶琼不知道,当时他在感叹贾宝玉的神异之时,贾宝玉也在赞扬他的明辨与通达。

    若不然,叶琼绝对听不进他的话,他也就不会与他多言了。

    因此他还总结了一个道理:在古代,只有真正高智商的人,才有资格被忽悠。

    面对孙子孙女求知的眼神,叶琼最终还是摇摇头。

    他不认为,连他都难以理解的言论,叶皓两人能够听得懂。再说,他自己也没弄明白,又如何转述?

    “这些事说与你们也无益,你们只管知道子衡与尔等不同,他是天生的王者,拥有世人难以企及的胸怀与思想,他降临到世间,注定是要造福于社稷苍生的。”

    叶琼说到这里,脑海中自然而然的想起贾宝玉的话:

    我认为的盛世,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震慑天下,使所有外敌不敢对我生出觊觎之心。

    我认为的盛世,要让我大玄百姓,三餐有肉,寒冬有衣,少有所学,老有所终。

    我认为的盛世,要让我大玄成为每一个人异邦人心目中的天堂、圣地,让他们甘愿以三跪九叩的方式,靠向这个伟大的国度……

    这些只存在于先贤理想中的构想,从古至今从没有人实现过的愿望,真的有变为可能的一天?

    叶琼十分怀疑,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赞同并支持贾宝玉。他甚至很想向天再借一甲子的寿元,让他能够跟随贾宝玉的脚步,去看看贾宝玉最终是否能够实现他心目中的盛世。

    叶蓁蓁没有想到他爷爷这样的人,居然对贾宝玉有着这样的判断和评价。

    她有些无法理解。

    在她眼里,贾宝玉虽然比世人独特一些,但也是切实的,有血有肉的人。

    她很喜欢他。

    所以,就算爷爷不说,她也会致力于成为他的贤内助,一生相持,不离不弃……

    对叶蓁蓁耳提面命,教导她一番女子贤德之类的话,然后叶琼复又询问更多熙园的动作。

    “听闻太上皇最后还召见了吏部耿大人,以及内阁陆大人。”叶皓回道。

    叶琼想了想,然后叹了口气,叶皓便问因由。

    叶琼道:“出不了十日,这二人也便该向朝廷祈求告老了。”

    当初的同僚们一个个都如他一般,逐渐远离朝堂政治,这令他越发清晰的感受到改朝换代的大势到来。

    不过这对子衡而言是件好事。

    先帝所在时的内阁如今没剩下几人,六部尚书中有半数在之前的变乱中要么身死,要么受牵连被革职。

    如今再去这陆、耿二人,整个权力中心,几尽在子衡掌握之中。

    这就是太上皇的决心吧。

    他是那么的看重子衡,也是那么的放心。

    不过,却也可以由此猜测,太上皇的身子……

    希望太上皇能再多些福寿,至少也再等一个月,不要影响到两个孩子的婚事才好。

    叶皓如今也在部里学习,他并不难以理解爷爷的话。但他心里还是觉得有些诧异,叶琼为什么仅凭只言片语便推断太上皇会令两位朝廷柱石告老还乡?

    他觉得朝廷如今人事变动实在太快,贾宝玉刚刚被立为储君,朝廷正需要这些老大臣帮他维持局面。

    难道太上皇就不担心朝廷大事被耽搁?

    不过叶皓却并没有将疑惑问出来,他知道,爷爷在这等事上的判断,总是对的。

    ……

    贾宝玉的内心是澎湃的。

    自从成为靖王以来,处处小心,步步经营,今日终于见到结果。

    太上皇正式向天下人宣布,册立他为储君。

    他,将成为这座伟大国度,无限江山的主人。

    此时此刻,便是再凡尔赛的人,只怕也难以说出虚伪的话来。

    他带着近百侍卫出了皇城,来到薛家。

    “靖王爷过来了……”

    “错了错了,那是太孙殿下!”

    “快,快去禀告太太!!”

    薛家的慌乱,在他的预料之中,他不以为意。翻身下马,略微整理了一下衣冠,便在薛家奴仆们的伏跪相迎之下,跨步进了薛家大门。

    薛姨妈出来的很快,她还是那么的雍容贵气,只是此刻迅捷的步伐、虚浮的脚步与着急的样子,看起来总有那么一点滑稽不符的感觉。

    “姨妈。”

    他站着唤了一声,迎面而来的美妇便忙挣开侍女的搀扶,行了个屈膝的全礼,口里道:“妾身恭迎太孙殿下~”

    薛姨妈的话音有些抖擞,这不在她的计划反应之内。

    但她也顾不得,只抬头去瞧贾宝玉,似乎想要看看贾宝玉此时此刻和上一回相见时有无明显变化。

    她矮着的的身子也并无起来的意思。

    贾宝玉便抬起她的手臂,将她扶起来:“都是一家人,姨妈又多礼了。”

    薛姨妈这才站起来,眼巴巴的瞅着贾宝玉。

    想问什么,却怕唐突不好,正在组织语言,便听贾宝玉又问:“宝姐姐呢,我来瞧她。”

    薛姨妈心里一拍额头,心想自己怎么犯傻,赶忙道:“她在家呢,我马上叫她出来……”

    “不必了,我过去就好。”

    贾宝玉说着,松开薛姨妈的手臂,与她微微颔首示意之后,便往后院走。

    薛家后院他很熟悉的,此时这里也零零落落有二三丫鬟,远远看见他,纷纷上蹿下跳,很快转进屋里不见,显然是进屋去报信。还剩一个,扭捏再三,小心翼翼的立在道旁,在贾宝玉快过来之时,一如既往的旁边行礼问好:“奴婢参……参见太孙……姑娘,姑娘在屋里……”

    贾宝玉并不责怪她的结巴,实际上这薛家丫鬟表现的已经很好了。

    不像皇城内的人和薛家的门房们,见到他除了跪一地,并不敢多言一语。

    许是外头的动静打断了屋里补妆的美人,贾宝玉在房门口撞见了她。

    她边走一手还扶头顶的发簪,见到贾宝玉时才忙放下,似乎想了想,然后屈身一礼,轻声问道:“你怎么来了?”

    再次见到明媚婷立,国色天香的宝钗,贾宝玉脸上不由笑起来。

    他走到宝钗跟前,同样轻声却认真的道:“我想见你,所以就来了。”

    浅白直接的话,不说主人如何,光旁边的侍女便羞红了脸,想笑又不敢。还是莺儿懂事,见状立马拉着杵在旁边的两位看客,溜出房门。

    宝钗如雪的肌肤上渲染了些微红霞,看了贾宝玉一眼,没有说什么,让了让身子,将贾宝玉引进屋里,在去倒茶的时候,终于问道:“听说你被太上皇册封太孙,做了储君?”

    贾宝玉坐在炕边,只顾看美人,过了一会儿才反应到宝钗所问,因此点点头。

    虽然早已知道这个消息,但是得贾宝玉亲口确认,宝钗心里还是忍不住震动,不久前才镇压下去的心儿再次按捺不住的怦然跳动起来。

    将茶捧到贾宝玉的手上,她深吸一口气,待心绪略微平稳后便后退一步,庄重而不显谄媚的伏跪在炕前,声音恭敬的道:“民女宝钗,见过太孙殿下。”

    宝钗知礼。之前在门口没参拜,虽有知道贾宝玉不喜繁文缛节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是未得十足的准信,冒然改口见大礼,有唐突之嫌。

    贾宝玉见宝钗如此,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一个人是很难突破自己所在的时代的,敬畏皇权,守法知礼,是宝钗良好的品质。

    当然他也不会拿捏便是。

    于是他站起来将宝钗扶起,然后拉着一起坐在炕边,先是从上而下的瞧了一遍美人眉眼低垂的美好,然后才忽然笑道:“恭喜你了。”

    跳跃式的发话,令宝钗下意识的抬头,疑惑的望了贾宝玉一眼。

    “你忘了,我答应过,要让你真正比得上‘杨贵妃’。如今你终于在成为薛贵妃的路上迈出最关键的一步,当然要恭喜你了。”贾宝玉如是道。

    宝钗闻言,面色羞赧起来,“你又胡说了,我何时,何时要你……”

    以前的戏言,不想贾宝玉始终记在心上。

    再说,她真心没想过与杨贵妃相比啊。传言唐女子以着装艳丽,身材丰硕为美,所以杨妃才有“环肥”之名。

    这些,与今时礼法与审美显然不符。

    不过这些话不好与贾宝玉细论,她便道:“今生能许你,是宝钗三生有幸,所以我不求你将来与我多大的名分,只愿你诸事遂意,内外平安,能够实现你生平的志愿,为国家和百姓谋得福祉,如此便是我最大的心愿。”

    宝钗此话说的真切,二人马上便要成亲,对方注定是她要相守一生的人,此时一些情话,也能说得出口。

    她的话,也是这个时代凡有学识的女子,对夫君最高也最真的期望。

    贾宝玉听得宝钗此言,心里别提多么慰藉了。

    宝钗通情达理,见识与学识都很广博,放在男儿中间,便是世事洞明的贤者。

    难怪后世总评价,似宝钗这等“闺阁之秀”,宜室宜家。

    拉着宝钗的手,让她靠向自己怀中,然后道:“宝姐姐,你知道我今儿为什么来见你么?”

    宝钗想了想,很配合的在贾宝玉怀里摇摇头。

    贾宝玉笑了笑,以一种自己也疑惑的口吻道:“我也不知道怎么了,在被太上皇立为太孙之后,心里面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你。大概是想要与你一起分享这份喜悦罢。”

    宝钗心灵神秀,闻言不觉怦然心动。

    她再如何通透,也是女子,随着贾宝玉的权势地位越来越高,心里难免有些天下女子都有的忧患意识。

    贾宝玉这等情话,让她在心生感动之际,便连心胸也觉得酥麻起来。

    一时竟觉得,便是贾宝玉有意骗她,这一生也值得。

    贾宝玉自然不是骗她,这确实是他真实的内心反应。

    内外臣子们与他说白了都是互相倚重,相互合作,而且他们之间地位不平等,听他们叩拜说恭喜,贾宝玉内心并无多少喜悦。

    并且他也需要保持足够的稳重和内敛,也不便在他们面前表露出喜悦之情。

    细细想来,或许唯有宝钗和黛玉,才是最好的,也是他心里最想要的倾诉人选。

    不过黛玉妹妹不是他吹,人家是真正的高洁之士,是唯心主义者,什么太孙皇帝,能够给个“啊?”、“哦~”之类的反应便不错了。你要在她面前炫耀,人姑娘内心没准还觉得你怎么也和世人一般肤浅……

    薛蟠听到动静,匆忙赶回家。

    不过还不等他进后院去找贾宝玉,就被薛姨妈给拦了下来。

    薛蟠倒也没有那么缺心眼,知道贾宝玉专程来瞧妹妹,心里也是一个高兴。

    他想着照这样下去,就算妹妹将来做不得皇后,做个一等一的宠妃,那对他来说,也是大大的有好处啊,因此乐得坐在母亲屋里,与她说着一日的见闻。

    因见薛姨妈心情也很好,便将一桩心里积压数日的事情与薛姨妈说来,以为会比较顺利。

    “什么?你这个孽障!!”

    薛姨妈好好的心情全被破坏了,瞪着薛蟠那一张肥嘟嘟的脸,恨铁不成钢的骂道。

    “我是绝对不会同意你娶那等女子进门的!!”

    薛蟠顿觉母亲太不讲理,但还是梗着脖子道:“那杜家什么不好的?人家以前做过尚书,还当过内阁大臣,是一等一的清贵门第,算起来比咱们家门槛还高呢,我娶他们家女儿怎么不好了?”

    薛姨妈语气一窒,心说要是以前,她自然十二万分的同意。

    薛姨妈语气一窒,心说要是以前,她自然十二万分的同意。

    但那是以前,再说,人家以前也未必看得上你这傻小子。

    换在如今,一个背着造反名头的家族,与他们家扯上关系都注定没好事,更别说把他们家女儿娶进门了,那不是害了儿子一生的前程?

    “不管你怎么说,反正我就是不同意。你要是想娶她们家女儿,除非等我死了。”

    薛姨妈怒道。

    “你看你看,你又来了,妈你能不能讲点道理?!”

    在薛蟠心里薛姨妈一直是个独裁的形象,但越是如此,他越不想听话。

    “我也不管,我就要娶他家四姐,这件事我都与杜兄弟说好了,我要是现在反悔,我可丢不起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