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马云,你这么有钱,不捐一个亿,我以后都不用淘宝了
去年某场灾害的时候,微博上疯狂的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无数的网友@马云、王思聪、王健林、范冰冰等诸多名人,并且在博文上这样写道:
“@马云,如果这回捐款你不捐几亿,我以后就再也不用淘宝了”
“@范爷,如果你不捐几千万,以后都不看你的电影了”
……
诸如此类的言论,不仅没有人意识到不对,反而被疯狂的点赞,甚至不断的跻身到热搜排行榜。
网友们的‘热情’呼吁,看起来是为了帮助受灾地区的群众,很多人都自我荣誉感暴涨,认为之后这些名人捐出来的几十万、几百万都有自己的功劳。
然而,说出这种说,拥有这种神逻辑思维的人,简直是连上帝都治不好的重病患者。
我们甚至都可以不用理论,就能将这些逻辑言论反驳到底。如果你凑热闹说过这些话,亦或者你现在还觉得这些话没有错,那么接下来请认真来回答一下这几个问题:
1.你和这上面的哪个人认识?
2
.你在淘宝或者电影院一共花了多少钱?
3.受灾群众和上面这些人又有什么关系?
4.受灾群众曾经对上面这些人给予了什么样的帮助?
5.马云或范爷等他们挣的钱是抢的你们的还是受灾群众的?
6.马云或范爷他们也是经历过苦难,不断苦苦奋斗,通过合法手段积累的财富,他们具有对自己财富合理合法的使用权,你凭什么去对别人的财富指手画脚?
7.你自己捐钱了吗?
……
用那些明辨是非的网友的评价就是,这些胡乱起哄,想要通过舆论染指他人财富使用权的人,都应该被抓起来,关起来。因为在网络时代,用舆论绑架他人的财富,试图拥有对他人财富的使用权,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你有能力捐款,想要尽一份绵薄之力,大家自然会记住你的好。但是你企图打着对别人有利的旗号,胡乱去指挥他人的财富,这种行为跟强盗土匪没啥差别。
除了这种利用救灾捐款对名人进行金钱绑
架之外,还有各种奇葩亲戚、朋友进行的人情、具体事件的绑架。
比如——
小陈因为从小热爱武侠小说,所以在网络小说流行的时候,开始认真的写自己心中的武侠世界。因为小陈踏实上进,在坚持了四五年之后,他终于能够凭借写东西养家糊口。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不断的有各种各样的朋友来找他帮忙。
“小陈,听说你文笔好,能帮我写个关于电子机械的论文吗?”
“小陈,听说你现在是大作家啦,正好有件事找你帮忙,我们领导要参加一个大会的发言,你能帮忙写篇演讲稿吗?”
“小陈,我们公司最近正在进行一款产品的宣传,你能给写个宣传词吗?”
……
诸如此类的求助,让小陈苦恼不已。
他大学学习的经济专业,让他写电子机械类的论文,简直比写天书还难。加上小陈大学毕业后没有工作,一直靠码字为生,所以根本不可能了解公司的那一套体制文化。再说产品的宣传词,那可真难
倒小陈了,对于这类需要脑洞创意的广告行业,他这个完全没有天赋也没有兴趣的门外汉,是真真切切体会到了隔行如隔山的痛苦。
然而当小陈拒绝这些人或者勉强帮忙写完之后,却依旧没有讨到好。
被拒绝的开始私下里说小陈耍大牌,“人家现在一字千金,想让他帮忙写个东西,可得求着人家。”
“我看小陈的水平也就一般,就他写的那演讲稿,还没我闭着眼睛写的好,没想到他这样竟然还能成为作家,要是我也去写东西的话,肯定比他混得好。”
这种逻辑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普遍。说白了,其实是由于人的惰性和嫉妒心理造成的。
逻辑的话语者寻找别人的帮助本身,就是其惰性的表现。原本属于自己的工作或任务,自己不去做,找他人帮忙做,这是一种推卸责任,行为懒散的表现。
而当别人帮忙达到的效果没有预期效果好之后,逻辑的发声者就会开始在潜意识里幻想如果是自己亲手做这
件事会怎么样。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完全没有想过,既然你自己这么厉害,当初干嘛还要让别人帮忙呢?
嫉妒起源于我们心理发育三两岁时的阶段,是这个时候开启的一种情感体验。弗洛伊德认为,嫉妒是普遍的,不是因为它是天生固有的,或是因为它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人能够逃脱它,因为它起源于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一些痛苦的童年经验。一旦嫉妒在一个成人的心中激起,这些普遍的童年创伤就会被重新唤醒。
根据人们正常而普遍的体验,我们认为嫉妒是存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实际上,弗洛伊德把嫉妒描述为“像悲伤这类可被描述为正常的情感状态之一”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在其主要的关系受到威胁时,也不感到嫉妒,那他一定是不正常的。这好比说,你极度关心的某人死了,而你并不感到悲伤,这样的一种反应极可能意味着,此人正努力压制嫉妒的感觉,向别人掩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