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你不行

    1

    2011年高考。高一的同桌考上了清华,高二的同桌考上了人民大学,高三的同桌换过很多,有的去了985的外语学校,有的去了华南地区专业最好的211学校。而我差几分到一本线,文科重点班排名倒数前10。

    此后,我没参加过高中同学的任何一次聚会。

    一是自卑,二是厉害的是同桌,不是我。

    交情很好的小淑告诉我,她要去北京地质大学了。她说最开心的就是可以离开家乡,离开她的家庭,她厌恶极了父母吵吵嚷嚷、恶语相向却又一直不离婚。

    我早知道她一直想离开,越远越好。想不到的是平时跟我一起疯疯癫癫、成绩平平的她会以这么华丽潇洒的姿势奔赴远方。

    2013年10月,在南方以南的校园里赶蚊子时,看到小淑的一条动态:北京下雪了,我绕着学校操场跑了三圈。配图是皑皑白雪铺满的操场,靠近镜头的还有一只脚印。

    那时真替她高兴,她活成自己期待的状态了。

    父亲请亲朋吃饭,为我升学庆祝时,他们都说:哦?差几分到一本线?也挺厉害了。女孩子嘛,不用太优秀。

    这种精神抚慰法,让我焦躁不安却又确确实实度过了大学四年。

    我想,在不同地方,也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于是我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努力修习感兴趣的课程,争取拿到更好的绩点。

    大三时采访同班一个女同学,她属于学霸类型,年年拿奖学金,还和同学搞了一个读书组织,颇受欢迎,并在一些高校联盟里担任负责人。

    她说,她不觉得自己厉害,每每跟高中同学聚会,都会感觉自己和别人差好远。那些人大、厦大、中大的同学,思想和见地都不一样,她是聚会中沉默的一个。

    于是她拼命努力追赶,她知道学校底蕴和教学资源注定不平等,但阅读是唯一可以拉近差距的途径,这是最平等的。

    因为那次交谈,我开始大量阅读,经常和同学相约去名校听一些非商业性讲座。

    只有这样,才能稍稍弥补高考失利的遗憾。

    2

    大二暑假,我回到家乡电视台实习。

    关于凌氏宗祠给高考学子们颁发奖学金的新闻由我们小组报道。

    或许你不知道,我们这些山旮旯的人有多重视读书。宗族的人都相信:读书才有出路。所以每年暑假,各个宗族都会由乡绅出钱成立基金颁奖给考取大学的

    学子们。

    一是激励更多的孩子好好读书,二是希望整个宗族的气氛由教育改变。

    那个下午,看到那些领着奖学金在镜头前笑得自信又羞涩的孩子,我有点明白什么是“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

    采访时一个孩子说:“我觉得很平常啊,大家都读三年高中,都参加高考,都这么过来的。”

    带我的老记者告诉我,要让她说一些激励人心的话。

    女孩盯着我问:“是要说真话吗?”

    我说:“是的。”

    女孩说:“读书能挣钱。高中发奖学金,宗祠也发奖学金,到大学我还能一边学习,一边做兼职。我家里兄弟姐妹太多,两个哥哥都考上了三A学校,学费很贵,如果我还考上这么贵的学校,家里没钱供我读书的。只有考好成绩,才能有学费上好大学。”

    听完,我鼻子酸酸的。

    是啊,这是她努力的理由。没有太多背负,只想有钱继续读书。

    我想到高中的一个满分女孩。她很瘦削,校服穿得很平整,话不多,短碎发。高一、高二虽和我在一个班,但因为成绩太一般,为人太低调,所以我几乎没注意过她。

    高三,她突然就成了数学老师表扬的对象。因为她的数学成绩每次小测、月模拟考试都几乎是150分,就算某次测验的题目很难,班里那批尖子都考个120来分,她也能拿149分。

    跌破眼镜。

    她打破了数学都是男生拔尖的刻板印象。

    数学老师让她跟大家分享经验。她说:“就是按照老师说的,多做题就好。”

    后来才知道,我们的习题册才做了十几页,她已经做完一整本。她还把高一、高二的数学习题册重新做了一遍,把同类型题目的不同解法抄在笔记本上。

    数学老师说,这是量变到质变,做题百遍,其义自见。

    她依旧低调,依旧沉默,只是很多同学数学上的问题开始向她请教。

    她还是不会在课间去教室后面看《周末画报》和报纸,还是不会在放学后到外面操场和同学打一场羽毛球,她只是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埋头做题,别人请教就耐心解答。

    高考成绩出来,满分女孩是年级前20名。

    满分女孩或许也知道,当初做题多么平常的一个个下午,在某天她交卷的那一刻,就是人生的分水岭。

    3

    在影院看《垫底辣妹》时,旁边坐了一对姐弟,弟弟16岁的样子,还穿

    着校服裤;姐姐一身休闲西装,看起来应该已经工作了。

    影片完了之后,姐姐对弟弟说:“如果你有沙耶加一半努力,或许就会和现在不一样。”

    弟弟不说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我在想,为什么要努力读书?为什么要努力?

    影片里的沙耶加用一年时间从年级垫底,考上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庆应大学。

    她一开始也不相信自己可以,补习老师坪田对她说:“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你不行’。”

    她刻苦、努力,想要改变,但会辛苦,会累,会想要放弃,会崩溃。

    既然选择了高目标,就注定不会有好走的路。

    当坚持走完这条上坡路,她对坪田老师说:“仅凭外表就判断我不行的大人,我一直都瞧不起他们。我什么都没有,这点我最清楚,如果没有目标,就不会被任何人期待。”

    她那么努力读书是为了达到当初许下的目标:考上庆应大学。

    ***对儿子安德烈说: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在步入社会后,就知道有成就感和尊严,会让人多么快乐。

    所以,没有背景和财富的你,请在读书的年纪好好努力。

    过程会很艰辛吗?

    会。

    但没有捷径。

    有时觉得高考是个很变态的东西,但它又是公平而运用广泛的选拔制度。

    你以为它选拔标准只有成绩吗?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它衡量的还有一个人的勇敢和坚持。

    所以会有《风雨哈佛路》,所以会有《垫底辣妹》。

    你会跌倒很多次,怀疑很多次,崩溃很多次,但有谁会在意几次?

    在你没有登上舞台表演之前,凭什么要观众去体谅你的付出与辛苦?

    4

    大学时有一个很用功学习的隔壁班男生,他的认真程度令人惊讶。

    同样是期末作业,别人的**T都是将就着交。他偏不,非得制作精良、内容创新,经过小组的N次头脑风暴才定稿不可。

    同组的成员问他:何必那么辛苦?

    他说:“因为我们想要的本来就比别人多,当然要比别人付出得多。”

    才明白,世界上比你

    优秀还比你努力的人多了去。

    今年高考的表妹问我:“努力真的有意义吗?可是你上完大学也没有过得很好啊。高三太辛苦,都复习不进去,班里其他同学也没有很拼命啊。好想出去玩,考得再好,将来还不是要租房、上班、交房租……”

    好吧,我承认,我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我高考时也没有拼尽全力过,暂时不要在我身上寻找努力的意义。

    很多人不相信努力的意义,或许是因为他们从来没好好努力过,只尝过半途而废的苦头,没尝过坚持到底的甜头。

    我尝过。班里很多同学裸考六级不过就放弃了。我第一次也是裸考,没过;第二次复习了一下,差两分;第三次,我做了一整套题,厚着脸皮和师弟师妹们一起考,500多分。

    这说明,我不是聪明人,但只要努力,多坚持几次,也会成功的。

    谁都想慢慢长大,甚至不要长大。但人生就是这样,成长本身就有不快乐和不轻松的阶段。

    我想说,即使脑海里有一只及时行乐的猴子,也要知道,生活不只有当下,还有过去和未来。

    过去已然过去,光荣的,落魄的,不值一提。未来需要什么?需要现在的你咬紧牙关奋斗。现在有多惬意,多容易,那么未来看到别人有多成功,你就会有多嫉妒。

    你看到那些毫不费力拿到好成绩的人,说不定昨晚还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做题呢。

    是啊,我依旧是那个差几分女孩。但你怎么知道,现在我没有在努力?

    知道吗?差那几分,说起来好像没什么,但就是差。

    建筑学里差1毫米都可能导致一栋大厦坍塌。我也没法认为差那几分,是一件那么容易被原谅的事。

    所以,你最好也不要。

    5

    教我社会学的老师说,他人生最幸福的一刻就是在哈佛图书馆捧着一本书看。你或许听科比说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但你知道凌晨4点钟的哈佛吗?老师说,在深夜灯火通明的时候,白天热闹洒脱的学子们都在静静地看书或做题。

    据传哈佛大学有一条着名的校训: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没有大学不喜欢努力奋斗的孩子。

    那个致力于教书育人的老师很受学生喜欢,只要是他的课,我们系的都跑去旁听,教室里挤满了不同系的学生。

    他要求他们班的学生买英语原版书来上课,我们

    也屁颠屁颠地试着去看英语原版书。

    曾有其他老师说:“算了吧,你那么高要求,他们又做不到。”

    那个老师说:“没什么不同,他们起点很好,你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他们不能做到?”

    在四、六级考试中,他们班的成绩惊人地优异(托他的福,后来我们也考过了)。毕业时,他们班的考研成功率最高。

    这就是努力的意义。有所期待,有所成就。

    6

    ********上有一个励志短片,是根据某家医院对100位临终老人的访问研究:让他们回想,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几乎全部人回答的,都不是关于他们做过的事,而是他们没做过的事。

    那么你想做什么?你期待的是什么?

    不要说我有点想考好大学,我会尽力而为。凡事都只是有点想,你也只会有点达到你想要的目标。

    说了太多的尽力而为,缺少一句全力以赴。在那个有资本奋斗的年纪都退缩的话,以后应该没几次能更努力了。

    始终觉得,不相信努力意义的人要么是太懦弱,懒得努力,要么是眼界太小,压根没见过因努力而厉害的人。

    没试过没见过就以为不存在。

    人们总习惯说:“我以为。”

    却不知道这个习惯会让他们错过什么。

    是啊,今天你看了一本书,明天风还是一样地吹,花还是一样地开,太阳还是一样地升起,可是有些事情已经不一样了。

    因为做过的事会让你有所期待。

    就如那个满分女孩,每个下午做数学题目,慢慢变得不一样了。

    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说:“天不造人上之人,亦不造人下之人。”这就是努力最好的理由。

    有时,你必须先试着爬坡,才能在摔倒的过程中慢慢强大。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期待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只要充满自信地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

    努力是个形容词,它也可以是个动词。

    我的班主任曾经跟我们说:全力以赴,然后听天由命。

    要试着在泪水流下之前,让汗水先流下。

    你会发现,18年来,自己说过最激动人心的话就是:我考上了。

    才会明白,人生最开心的事情是:期待已久,最终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