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

    不愿妥协,是因为不想错过想要的人生

    “别在外面瞎折腾了,你就没那个命,回来找个安分的工作吧。”这是在过年的餐桌上,一个亲戚跟我说的话。他还很惋惜地跟我说:“你说一个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工资都没有你初中毕业的表弟高。”

    我没有搭理,继续吃我的饭。年后我还是回到了广州。

    1

    再也不会像20岁时那么勇敢了,再也不能想爱就爱,说走就走了。

    在超市购买打折商品的我,不禁发出上面的感慨。那时我23岁,毕业一年。

    当我纠结要不要买特价面包时,身旁经过两个穿着卫衣,束着高高马尾的女生,说着毕业前要去杭州旅游的规划,兴致勃勃、活力四射。

    没来由地一阵心酸,我也曾是这样的啊!

    大四那年,同宿舍的几个女生总是兴奋地规划着毕业后要去哪里住,做什么类型的工作,进哪个公司,然后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个宣讲会和招聘会。

    每晚的卧谈会都洋溢着高昂而泛滥的理想热情。

    小A说:“我要去4A公司,成为最厉害的广告狗。”

    小Y说:“我要成为公司最美的女人,然后找个优质老公嫁了,做个幸福的小女人。”

    小C说:“我要回家开个工作室,把网店上的手工生意做到线下,顺便招几个员工,扩大生产。”

    我说:“我想做一个有态度的媒体人,到最专业的平台做事。有空去旅旅游,去见识更多的世界。”

    高谈理想中,我们毕业。除了回家开工作室的小C,我们三个在一起合租。

    然后,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毕业后,我们都没有去最想去的平台。

    社会是那么迫不及待告诉我们,什么叫事与愿违。

    我在一家新开的网络媒体做编辑。每天除了传不完的文章,就是跑一些机构活动。同事里没有几个是相关专业毕业的,大部分是公司为了省钱找的廉价应届毕业生。做起事来都是摸索状态,能完成就能偷笑。

    几个月后,两个舍友出于家庭和个人原因,纷纷回家。

    我常常在加完班后,一个人回到空荡荡的宿舍,感觉偌大的城市,就剩我一个。除了要应付这些负面情绪,我还要马不停蹄地招租,找人跟我分摊房租。

    3000多元的工资除了小部分寄回家,交了房租水电,充了话费交通卡后,只能捏着薄薄的几张票子,过着紧巴巴的生活。

    看到做公务员的同学、回家做老师的同学晒着轻松而愉快的日常,不免旁生几分羡慕。

    一天晚上发烧,爸爸打电话来叫我回家做老师,说堂哥在小学做校长,我回去当老师绝不成问题,我假装一切安好的样子,拒绝了。

    挂掉电话,一个人对着黑乎乎的天花板,眼泪就啪啪啪往下掉。

    我究竟在干什么呀!有一份轻松的工作不要,每天传着抄来的文章,写着吸引眼球的新闻,假装实现了自己的新闻理想,讨厌这样的自己。

    第二天我依旧按时起床,照常上班(不好意思,故事没有逆袭)。

    我才发现,大学时期的自己是最勇敢的,想爱就爱(暗恋与表白被拒),也是最有钱的,可以拿着奖学金和兼职赚来的钱,去想去的地方。

    毕业后,我的双脚和野

    心都**瘪的荷包绑架。以为可以在业余时间多看看书,增长知识,但还得为温饱奔忙。为了省钱,不得不多走1公里去超市买降价食品,更别提旅游了。

    大学时还出过省去看景点,毕业后方圆5里就是活动范围。

    曾经高谈阔论的理想,仿佛只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子吹过的牛。

    2

    初中毕业的表弟做贵金属期货,每月收入近两万。而我的工资连他的六分之一都不到。这与亲戚们想的大学毕业生年薪十几万、工作体面、飞黄腾达的观念相去甚远。

    所以我这个所谓大学毕业生的窘迫状况就成了亲戚们的谈资,更是他们“读书无用论”的论据。

    即使这样,我也不想回去。我害怕一旦回去,我一心坚持的所谓理想会越来越远。我怕那么固执追逐的东西,一旦向后退一步我就真的永远得不到了。

    年后回广州,我找了份新工作,下午上班,作息时间很规律,可以把下班的时间做好规划,跑步和看书。

    早上不论是不是休息日我都7点18分起来(有时早上6点半起来去跑步)。不敢睡得太晚,我怕时间会浪费在睡觉上,而不是值得做的事情上。

    然后记单词、洗漱、带上书本和笔记本出门,找个安静的地方看书做笔记,然后去上班。

    很累的时候,会在公交车上睡着,然后坐过站;偶尔也会从梦中惊醒,怕自己半工半读考研的选择是错的;也会想起那个亲戚说的话:“你就没那个命。”心里开始担忧和后怕。

    学心理学的朋友梅子问我:

    “你怕表白过后会变成路人吗?”

    “怕

    。”

    “你怕努力过后会失败吗?”

    “怕。”

    “你怕做一件事没有结果吗?”“怕。”

    “你怕到最后还是一无所有吗?”

    “我怕。”

    “那你还是去做了,不是吗?”

    “好像……是。”

    “那你就去做啊,你连自己那么多负面情绪都抵抗得了,还怕那些流言蜚语?有空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瞎操心,还不如多看几页书。”

    梅子最后送了我一句话:“不要去做孤独的人,跟着感觉走,关注自己的意识,努力做充实而真实的自己。”

    她鼓励我,那个励志要成为凤凰女的我,绝不能凤到一半就黄掉。我们那么努力不愿妥协,是因为不想错过想要的人生。

    我笃信着她的话,埋头苦干,不去计较结果。

    3

    曾经因为很想赚钱做过淘宝,花钱进的货,却一件也没卖出去。

    我是一个性子很急的人,每做一件事,总希望能尽快看到结果。

    那时工作不顺,写的东西也总是不过稿,感觉做什么都没有结果。我怀疑、失落,觉得所有的事与愿违就是我的命。

    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里也谈到命运这事,当时90多岁的老先生表示她相信命运。她当年想考取清华大学时,那天家里正好有事,家里也刚好请了个算命先生给家人算命。那天正好是清华大学招考的日子。杨绛先生最终没有成为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她觉得这就是命。

    但是,这个命是在经历了90多年的人生风雨回想起来才黯然惋惜的,绝不是抱着无此命数的态度,窝在一个角落里让时间得过且过。

    故事的后来是:杨

    绛先生成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知乎上有一个有名的问答:你是怎样走出人生低谷的?回答:多走几步。

    几步以后,不一定实现初衷,但也可能超过初衷。

    年后,踏上开往广州的列车的那一刻,我就决定不认命,要为自己喜欢的事多走几步。

    努力过后,失败了,你告诉我,那是命,我认。可我还没尝试你就告诉我,你命里没有这个数,让我不去做,不好意思,那不是认命,那是认输,是对未知生活的投降。

    我不服,我也不信,我的青春除了大学那几年,毕业后就会蔫掉。于是试着选择和时间较劲,为他人眼里不切实际的目标去努力,把青春延长一点,给自己多一点可能性的奋斗。

    像梅子说的,纵使有再多的恐惧,再多的患得患失,还是要去做。

    我很喜欢大鹏那首《恐高的鸟》,听着它总不自觉幻想那只恐高的鸟长出翅膀,翱翔天际的画面。

    自由,是以为自己真的有方向摇晃,哪一种选择不是在流浪不管,却不能不管注视的目光抵抗不了欣赏,才是最大的伤还有多少的坚强

    还有多少的梦想那些值得骄傲的其实一样

    有研究说:从零开始到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只需要7年,假如一个人能活到88岁,从11岁开始,就有11次尝试不同人生的机会。

    你才二十多岁,不能放弃每一个有可能的人生。我不想过几年,除了增长的年龄,生活还是像一摊烂泥;我不知道命运之神会不会眷顾我,但我相信最穷不过乞讨,不死总会出头。即使没有逆袭,也不想对命运说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