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定义自己的人生

    1

    大二那年,为了杂志的新年特刊,我采访过一个伯伯。他是做金融的,我们聊得很投缘,于是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朋友关系。

    有一次我到伯伯家里吃饭,恰好碰到他的侄子来看他。他侄子的皮肤黝黑,但个子很高,笑起来的时候露一圈白牙。我看过那么多人的笑容,但只有他的笑容,让人感受到由内而外的自信。

    伯伯给我们相互介绍,我得知对方是《中国国家地理》的专栏作者。

    “那些杂志上的照片就是你们拍的?”我惊讶地问他。

    他点点头表示肯定,然后从包里拿出几张照片送给伯伯:“这是这趟出去拍得比较满意的几张。”

    我凑过脑袋去看。伯伯看得出我眼神里的喜欢,挑了一张茶卡盐湖的照片送给我,随后他请我到另一个房间里参观。那是一个很小的屋子,但推开门的那一刻我惊呆了,小房间的四面墙上贴满了照片,各种人物、各种风景,我站在中间,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看,好像置身于全世界一样。

    伯伯拿来胶水,把他侄子新带来的照片找了个空隙一一贴上。我看着满屋子的照片问伯伯:“这些都是他拍的吗?”我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了指站在我们旁边的伯伯的侄子。

    “一部分是,还有一部分是我女儿和另一个侄子拍的。”伯伯弯着腰很认真地将照片贴好,然后站在我身边讲关于这些照片的故事,语气里透着自豪。

    2

    伯伯的女儿现在是一名大学的哲学老师,从她上大学的时候开始,伯伯就让她每年假

    期先去玩一个地方再回青岛。伯伯说,只有出去见世面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不放心,但伯伯知道很多时候必须把女儿推出去,如果给孩子太多的牵挂,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伯伯的女儿玩了许多地方后,回家突然对伯伯说,自己想转专业,学哲学,因为她见了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突然意识到只有内心的平静才是所有人永恒追求的目标,她想追求来自知识的滋养和力量,也想花更多的心力让自己踩在稳定而坚实的土地上。

    伯伯的女儿从小喜爱画画,大学就读的是建筑学,女儿突然做出这样的决定,伯伯也曾不解,因为在伯伯看来,哲学似乎不怎么利于今后的发展。伯伯像朋友一样对女儿说出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见解,但最后的决定权,伯伯交由女儿,他不会干涉。

    伯伯告诉我,他养女儿就一个观点——放养,没有限制。从小她喜欢画画,就去画好了;后来她喜欢哲学,就去读好了,就凭她自己的爱好去培养。

    他们家里人对小孩的教育都是这样的,所以才会三个后辈里,一个是大学哲学老师,一个是央视记者,一个是《中国国家地理》专栏作者,任何一个头衔都会让他人露出艳羡的目光。我顺带问了一句:“你们都是怎么培养的啊?”

    “永远都不要对孩子刻意要求什么,那样就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而是要让他们自由发展。”

    伯伯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和他侄子在一旁细细地

    听,我偷偷观察他侄子的目光,看到他的眼中对伯伯满是尊重和感恩。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这样的放养观念,让小辈们都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最后的结果,小辈们有所成就,同长辈的关系融洽亲密。

    这样看来,往往很多家庭矛盾和悲剧都是因为父母干涉太多,以爱的名义去捆绑和束缚彼此。

    3

    “你父母对你也是放养吧?我觉得你和我女儿挺像的,思维活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感觉也是从小没有被限制很多的孩子。”伯伯突然把话题扯到我的身上,我一时错愕,反应过来后才笑着点了点头。

    我想起我的母亲在我一、二年级代表家长讲话的时候,特别犯愁,老师让母亲讲讲她的教育经验,她讲不出来,因为她对我是接近放养的范畴,无非就是我想听故事的时候给我讲几个故事,我想画画的时候陪我画画,我学习的时候给我出几套卷子。

    母亲从来都没有刻意地去做过什么,她说看到孩子快乐的笑,应该是作为父母最幸福的时刻。我的父母,他们对我唯一的期待就是我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关于其他的,他们从未给过我任何压力。

    所以小的时候,我只要完成了作业就可以随便玩,和其他小伙伴在外面玩过家家,和邻居一起玩手柄游戏,和同学一起跳皮筋,母亲从来没有限制过我任何玩耍的时间。相反,她总是很热情地邀请我的同学到家里来做客,她说周末就是应该用来玩耍的。

    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的童年很

    快乐。

    但父母对我真的是百分之百放养吗?其实又不是。

    父母给我养成的是良好的作息习惯,母亲告诉我:“很多小孩子都是白天睡觉,晚上玩耍,但长此以往哪行啊?我就白天让你使劲儿玩,你晚上困了,自然就睡了。”

    所以我从小时候就晚上很早睡觉,早晨很早起床,这样的作息更利于我的学习和生活。一直到现在,我也必须保证午睡,并且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坚决不会熬夜。

    父母让我养成了自觉的习惯,他们不限制我的玩耍,但有一个条件是,我必须完成当日的课业才能够玩耍。养成这样的认知,让我从小就知道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也让我明白学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学,玩的时候就应该彻底放松,这才是真正的劳逸结合。

    父母还给我做了好榜样,我学习的时候,他们也不玩,父亲一般看看书、练练毛笔字,母亲一般是做家务,缝缝补补之类的。他们这样的举动让我觉得我们都是平等的,也能让我更安下心来去学习。等我写完作业,我们三个人再一起看电视,或者打牌。

    父母对我的教育还有很多这样的小细节,我觉得这些都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首先教会我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让我养成很多好的习惯;其次还教会我该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让我学会自己去选择、去解决。

    4

    我有许多同学从小就羡慕我有这样开明的父母,有很多家长也羡慕我父母有我这么听话的小孩。其实,并不是我们

    其中一方的角色扮演有多好,这个过程是相互的,我们愿意为了成为更好的我们,一同去努力。

    就像假如我的父母也逼迫我去做一些我不喜欢的事情,我也会反抗;反之,如果我做了触犯道德底线的事情,我的父母一定也会大发雷霆。但我们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沟通交流后总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每个小孩的出生都是一张洁白的纸,是父母在上面写下了第一个字,而我们后来遇到的染缸奠定了我们一生的颜色。

    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我觉得我的父母和伯伯的教育方式是让我们最舒服的,我们像一颗种子,父母负责种下我们,负责给我们浇水施肥,看我们渐渐长大,但当这颗种子的根能够自己吸收土地里的营养时,父母就该停止施肥了,从此,开枝散叶是我们应该独自完成的事情。

    所以父母应该教会我们何为坚毅和善良,何为体谅和分担,何为沟通和分享,何为尊重和谦让,而不需要教我们何为悲伤和快乐,何为喜欢和厌恶,何为适合和舒适。对事物的这些感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就算身为父母,也不能同我们感同身受。父母喜欢的不一定就是我们喜欢的,父母期望的并不一定就是我们所期望的,父母想要的一生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情绪化的东西还是由我们自己来定义吧。

    只要这颗种子的根基够稳,又何必担心它之后的成长。

    这是我对放养的认知,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而孩子需要自己选择之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