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想人之所想,相互理解和信任。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也是产生和维护友谊与情感的有效手段。
戴尔·卡耐基每个季度都要在纽约的一家大旅馆租用大礼堂20个晚上,来讲授社交训练的课程。但有一个季度,他刚开始授课,旅馆经理就提出,他必须付比原来多3倍的租金。而这个时候,授课的所有事宜都已办妥了,怎么办,取消吗?
卡耐基在两天以后找到经理,他首先对经理提高租金的做法表示理解,然后帮他分析了这样做的利与弊。他说:“有利的一面是,大礼堂不出租给讲课的而出租给举办舞会的,那你可以获大利了。因为举办这一类活动时间不长,却会付很高的租金。租给我,显然你吃大亏了。但这也有不利的一面,你增加
我的租金,却是降低了收入。因为实际上等于你把我赶跑了,我付不起你所要的租金,不得不另外找地方。
“还有一个对你不利的事实:这个训练班将吸引成百上千的有文化、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上层管理人员到这里来,对你来说,这其实是起了不花钱的活广告作用。请仔细考虑后再答复我。”
讲完卡耐基就告辞了。最终,那位经理又把价格调回了原来的水平。
情商高的人,往往会站在对方的位置思考对方真正需要什么。说服对方的一种简单方法,就是和对方交换所处的位置,然后从谈话中发掘对自己有益的话,最终使双方都获得满意的结果。
每个人都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这对我们的人际交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无论对朋
友、顾客,还是领导、同事,我们都要多一分理解,这样才会赢得对方的信赖,从而更好地说服对方。
苏轼有这样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待在山里,视野受限、角度受限,以至于他看不到大山的真正面目,若能跳出大山,从不同方位去看,就会发现大山的各种不同姿态。
其实,很多时候,换位思考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视角,用更立体、真实的方式去观察这个世界。也就是说,换位思考,不仅仅是帮助我们打开人际关系大门的手段,更是我们深入了解世界、提升自己,进而更适应社会的一种渠道。
有一次,毛彩云独自一个人骑行。她的骑行水平不算高,在进入郊区一片林**的时
候,路面起伏不平,又很狭窄,所以她骑得非常小心。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对面却出现了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迎面而来,而且,看对方的样子,也是水平一般的那种,双手紧紧握住方向盘,歪歪斜斜地冲来。
怎么办?路这么窄,要想错身而过,非常考验技术,可若是刹车,这么快的速度,根本不可能刹住。最后,毛彩云只得拼一把,急得大喊:“你向左,我向右。”
对面那人一听,也高兴地回道:“好的!”
结果可想而知,两人最后“完美”地撞在了一起。事后,毛彩云十分后怕地感慨道:“我怎么这么笨,相向而行,一左一右不就刚好碰一起了吗?不懂换位思考啊。”
不懂得换位思考,我们眼睛里所能看到的东西就永远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不管是做学问,还是与人交往,
视野受限、思维受限,通常都不太可能取得大的成就。尤其是与人交往时,不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就很难理解别人的心情与感受,自然也就无法引起情感共鸣,让对方对我们敞开心扉。换位思考,是打开一个人心灵的钥匙。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同理心”,也就是说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感同身受地理解及体会对方的处境,并适度地回应其需要。具有同理心的人往往能从细微处体察别人的需要。“同理心”用我们平常的话来说就是换位思考。
总而言之,换位思考是我们理解他人的基础,面对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我们不妨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以及处境去观察与思考问题。一个情商高的人,通常能通过换位思考,深入对方的心灵世界,彼此建立牢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