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春暖花开,你才是广院主人

    校园里大路两旁,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早晨你披着彩霞,傍晚你吻着夕阳

    啊,年轻的白杨

    汲取着大地的营养,汲取着大地的营养……

    前几天我回学校借拍摄器材,正赶上晚饭时间,校园广播台放起《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我便跟着熟悉的旋律哼唱起来,恍然间,我才反应过来自己离开母校已经快两年了。

    2011年9月10日,我正式到广院报到,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迎新会上,师哥师姐们簇着王明军老师给新生说几句。他说了很多,其他的我都已经忘记,只有那句话我不能忘怀-当他刚说出了第一个字,所有师哥师姐就齐齐喊出-“等到明年春暖花开,你才是广院真正的主人”。到如今我才懂得这句话说不出的深意,当回忆涌上心头,泪水就会止不住地流。

    高中时代,我偶然看到脱口秀《麻辣书生》,第一个镜头就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招牌。那时我便被它迷住,原因很简单,片头里广院师姐的回眸太美了。后来艺考学了播音,我才知道它是播音专业最高学府。顺理成章,广院成了我梦想的大学:一个有漂亮师姐的大学、一个有风趣的师兄的大学、一个有不羁宿舍的大学。

    可当我第一次来到广院校园的时候却有些失望:太小了,和一所高中差不多大。当年的广院像个工地,为了盖楼,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面对这样的景象,我心里质疑,这就是全国最棒的传媒院校吗?为什么没有富有艺术感的建筑,为什么没有小桥流水,为什么到处都是扬尘和鸣笛?和很多人想感受顶尖校园氛围一样,我也想到广院感受浓浓的艺术气息。很多人去完清华北大就立刻有了努力学习的冲动,可难过的是,感受完广院的座椅、草坪、食堂……我心里的那股火不降反升。为了安慰我妈,我只得一脸认真地说:“我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回去就要做题!”

    2011年9月,我正式以一个广院人的身份踏入校园。

    广院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

    北京的夏天很热,学生要求装空调,学校马上给所有宿舍装了空调;女生抱怨教学楼厕所少,学校第二天就把一半男厕改成了女厕;学生抱怨机房电脑系统太旧,带不动专业软件,几天后学校就换上了一批Apple专业剪辑、做图的计算机;图书馆刚建成,学生们在微博称其为“大阅城”,过了几天,一座标着“大阅城”的石碑就立在了图书馆门前……

    所以,私底下我们都会称广院为“海底捞大学”,因为它能做

    到“把顾客视为上帝”的服务态度。用流行语来说,广院就像一个虽然UI平庸,却将用户体验做到一流的A**。

    我渐渐明白了当初那个工地一样的学校外皮里包裹着颗炙热的心。广院于我们而言就是一个家,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我们也叫“广院情怀”。我想正是因为广院把学生当成了主人,所以,每一个从广院走出的学子都如此深爱着它。

    “在广院没有学长学姐,只有师哥师姐。”

    “见了师哥师姐必须点头问好。”

    “比你年级高,不论年龄大小,一定要叫师哥师姐。”

    “广院三大禁忌:打师哥,泡师姐,考试作弊。”

    “在咱广院,做人要靠谱,什么叫靠谱?就是别嘚瑟,你可以高调做事,但你必须低调做人。”

    ……

    还记得刚入学时,被师哥师姐“训新”的场景。师哥师姐们摆出一副严肃的样子教育我们,和他们在校门口卖英语耳机时的画风完全不一样。

    “训新”是新生一入校就能感受到的广院文化,就像是古代的发拜帖,认师门,广院训新多少有些仪式感。

    第一次知道训新,是同乡师哥告诉我的。

    那天阳光很好,师哥站在我面前,光从他背后照到我脸上,刺得有些睁不开眼睛。

    “学长好,我是李……”

    “叫什么学长,我们都叫师哥。”

    “师哥好,我是李……”

    “哎,不对,你还没考进来,等你考到广院来再叫我师哥吧,叫哥就行了。”

    师哥的话就像他的长相,外表冷酷,内心温暖,在经历过训新后,我才发现,似乎所有广院人都有一种外冷内热的气质,训新用的就是那股子冷劲。

    刚入学,总会有新生刺头冒尖,师哥师姐为了打压嚣张气焰,就会分省看望新生,一来认识一下师弟师妹,二来看看有没有人骄傲自满。

    大部分人经过师哥师姐苦口婆心的说教都会明白利弊,但也总有屡劝不改的。这时候他们就会熟练地威逼利诱,告诉“刺头”:如果努力学习,不惹麻烦,以后进学生会师哥师姐都能关照一下;要是尊敬老师,干活靠谱,自然也会介绍一些赚钱的“活儿”;但如果不听话,等着的就会是二轮“回炉”。

    训新听起来是一个可怕的存在,而实际上,训新只是为了让新生摒弃“百里挑一”的名校骄傲,告诉师弟师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教给大家“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就像广院人的外冷内热,播音学院还有个热络的传统似乎和冰冷的训新相悖。

    师哥

    师姐会在新生军训前,给每人买一份生活大礼包,里面装满了零食和日用品。在大礼包里还深藏着一份惊喜:

    “我们准备了‘广院牌’鞋垫,但数量是远远不够的,你们需要自己再买,若是不好意思可以求助你们的师姐。”

    说到“广院牌”鞋垫时,师哥们的眼睛总是眨巴眨巴,还以为他们得了沙眼。等回了宿舍才知道为什么师哥们要眨眼了,因为大礼包里还有一包巨大的“女生生理期用品(卫生巾)”-也就是师哥们说的“广院牌”鞋垫(作军训时垫在鞋里,脚不容易起泡)。

    不仅如此,热情还体现在“迎新饭”上。播音系里,每个省的师哥师姐会单独请师弟师妹吃饭,叫作“认同门”。虽然训新时的师哥师姐高高在上,但到吃迎新饭的时候,才发现那些师哥师姐也怕更高年级的师哥师姐,做游戏的时候也会被坑。

    饭桌上,大四的师姐提出说玩游戏,大家都积极参与。

    大四师姐拍掌:“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请问刚刚走过了几匹马?”

    大三师哥说:“9匹?”

    大四师姐:“不是。”

    大二师姐说:“3匹?”

    大四师姐:“不是。”

    大家继续冥思苦想。这时大四的师哥师姐乐呵呵地揭开答案:“正确答案10匹。”

    众人齐问:“为什么是10匹?”

    大四师姐一本正经地耐心解释:“简单的拍掌声中囊括了太多的信息,一旦错过,就很难得出正确答案。轻轻的一声‘啪’,也许是一只马蹄落地,也可能是两匹马同时落地;重重的一声‘啪’,也许是多匹马同时奔驰疾走,也有可能是一匹怀孕的母马在笨重地奔走……”

    “来吧,说错的,喝酒喝酒。”

    所以到底为什么是10匹马呢?大四师姐悄悄告诉我:因为提问中有10个字。

    “明天央视就来学院选人了,你师哥我是信心满满,你别急,我看你条件好,好好奋斗,三年后师哥的衣钵就得传给你啊!” 迎新饭上师哥带着醉意的话,还真让我牢牢记住了。

    初来乍到的我们很崇拜师哥师姐,会把他们当作榜样,让自己变得更好。当然,后来成为师哥师姐的我们也会把低年级的崇拜当作动力鞭策自己,成为更好的师哥师姐。

    对于广院人来说,一日“师哥师姐”,便真是一生“师哥师姐”,这是我们广院的江湖侠义。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进入社会后,师哥师姐永远会帮助小师弟、小师妹。就像在上海实习时,王鸥姐对我的照顾,让我在陌生的上海,有了那么一

    点归属感。

    “我唱了18年歌,没见过你们这么没素质的观众!”“我听了20年歌,没见过唱得像你这么难听的歌手!”

    2006年,一位站上广院舞台的着名歌手,因为假唱,被学生识破,换来漫天的嘘声和纸飞机,歌手当场爆发。但见过大场面的广院学生也说得歌手当场语塞。

    这就是广院赫赫有名的“哄台”。

    “能在广院舞台上站一分钟,就能在人民大会堂站上一小时。”

    这不是广院人吹牛皮,而是铁铮铮的现实。在广院舞台上,你若真好,就会被广院观众夸;不好一定被骂,对事不对人。这也是广院的传统。

    广院哄台的方式有很多:嘘声,掌声,尖叫声,扔纸飞机、烂菜叶子、卷纸、鞋子等,还有即兴给表演者加入伴舞、逗笑表演者、掐断音乐……

    凭借这样的哄台,广院小礼堂也就成了全国最恐怖的舞台,让全国传媒影视人都闻风丧胆。2011年张艺谋携新片《金陵十三钗》来广院做首映礼。他说:“当时拍《三枪拍案惊奇》的时候我就想来,后来想了想广院的嘘声,就没来;直到我拍了《金陵十三钗》这部片子,才有勇气来这里。”

    语毕,台下掌声雷动。

    对于广院人来说,一旦上了舞台,就没有关系,只有好坏。不是所有表演都有哄台,当你表现好时,得到的掌声也会让你终生难忘,广院的舞台是一个讲真话的舞台。

    在外人看来,广院的哄**到在一声“嘘”。不同于其他舞台的掌声,甚至不同于相声舞台的“吁”声,广院的声音独具一格。 实际上嘘声只是剑尖上的那寸锋芒,广院舞台的剑气是由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哄台手段构成的。

    哄台水平的高低,全依仗观众的水平。真正的哄台不只是往台上扔点东西那么简单,哄台的主角也不是普通观众,哄台的真正主角是演出的主办方和设计者,他们会根据之前准备好的节目单,在不告知选手和观众的前提下,设计一整套能使演出更加精彩的哄台手段。

    这样看来,由主办方设计的,现场观众即兴参与的,台上台下充分互动的,能使晚会节奏跌宕起伏、有紧有慢的“哄台”,不就是现在综艺节目的环节设计和互动表现吗?这样的“巧合”,使得广院人有了那份独特的综艺基因。

    广院有很多以校名命名的物品,足以彰显广院人的“智慧”,像“广院鞋垫”“广院肉饼”“广院水煮鱼”。而广院路(也就是老广院人口中的“残街”)则荟萃了所有广院人的记忆。

    残街又被称为“东方小巴黎”“定福庄小香港”,它于广院人是极其重要的存在,多少人的第一瓶“香奈儿”香水、第一个“LV”包包,第一条“Burberry”围巾都是在残街买的,可以说大部分广院人从定福庄走向米兰的第一派审美都是被残街培养起来的。

    残街的商贩老板们最会讲故事:“这是刚刚从纽约拿的货,因为哥们儿被人骗了,最后只能拿货抵债……哥们儿这么可怜了,就别搞价了……”虽然编剧的能力还须提高,但货品还可以,不知多少学生上体育课穿的新百伦都是在残街买的“尾单甩卖”。

    等到春暖花开,你才是广院的主人,愿每一个广院学子都能传承好广院的传统,享受好四年的广院时光。因为等到四个春天过去,你离开广院的时候才知道身为一名广院人有多么骄傲。

    广院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是勇于创新、大胆突破的创新意识,是自娱自乐、敢于批判的先锋意识。当2009年主流媒体还在严肃做新闻的时候,广院人的《麻辣书生》已经在调侃戏谑地说新闻了。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人心惶惶的时候,广院人利用一个夏天的时间创办了国际性比赛《半夏的纪念》。当1990年的高校还在热烈鼓掌欢迎的时候,广院的哄台已经在用审视的眼光看表演。

    广院精神是从哪里来的呢?也许是因为学校太“小”。因为校园小,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因为校园小,很多事情不用费时力就能办妥,每个人都充满激情。高晓松说清华很大,谈恋爱,男生要在校园里骑半小时车才能找到女生,热情也就慢慢消磨了,这在广院不存在。虽然校园小,但名气却不小,以至于身为广院学子非常自豪,在外做事永远代表着自己学校的颜面,也就更加认真,因为我们不能丢掉前辈传下来的招牌。

    广院精神却存在于师门的传承。艺术专业10人小班制的教学,使得大家对于同一老师门下的师兄弟非常认可。老师也主动关心学生,除了学业上的辅导,生活困难时也会伸出援手,以至于小课组就像是一家人。

    我们是年轻的白杨,我们是未来的栋梁

    枝条捧出朝阳,绿叶伴着星光

    啊,我们在成长

    汲取着知识的营养,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啊,年轻的白杨,树叶沙沙响

    年轻的白杨,你好像对我讲要珍惜春光,珍惜春光……

    每每看到歌词我都会不自觉地唱出来,想来,花开之际,我这个毕业已久的师哥也该回去尝尝广院的美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