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内向不应该成为逃避的借口

    很多年以来,我都为自己的性格而苦恼。我羡慕那些在人群中侃侃而谈的人,刚见面就能打成一片,永远精力充沛,热情洋溢,长袖善舞,八面玲珑,在社交场合中如鱼得水。

    而我,上台发言会紧张,在一群陌生人中会感到不自在,相比社交活动,我更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待着,写写字,看看书,看看电影。

    我也曾想过要改变。可那个故作活泼的“我”连我自己都感到陌生,感觉好像戴着一张面具在生活,坚持不了几天,疲惫不堪的我又恢复了原样。

    我一直对心理学有兴趣,陆陆续续地看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有一天,我看到了心理学家荣格关于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理论。他认为,这两种特质的本质区别在于:心理能量的指向,外向的人能量指向外部,因此他们更活泼健谈,喜爱社交,内向的人能量指向内部,因此他们对内心世界更感兴趣,喜欢独处,喜欢阅读、写作,自省和思考。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并不存在哪样比哪样更好,而是各有优势。内向性格的人无须改变自己,事实上,性格这个东西也是很难改变的。

    看了这个理论后,我欢天喜地接纳了自己的

    内向性格,全身心享受独处的时光,享受一个人做很多事情,比如看到有新电影上映,就独自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不再顾忌旁人的眼光。

    而再有公开场合发言、上台演讲等机会,我也不再有那种想试又不敢试的纠结,而是心安理得拒绝了:我是内向性格啊,不适合做这些,我擅长写,不擅长说。

    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听了一场读书分享会。那可以说是我听过的最好的一次分享会,主讲者是一名与我年纪相仿的姑娘小Q,她的分享有干货,有笑点,节奏张弛有度,全程气氛热烈,就连最后的提问环节,她的回答也是妙语连珠。

    分享会结束后,我鼓足了十二分的勇气,向小Q索要联系方式,她很痛快地加了我微信好友。由于当天小Q还有其他事,我们没聊几句她就匆忙走了。

    后来在微信上,我怀着无比崇拜的心情对她说:“你真是太厉害了!之前只知道你文采好,没想到你口才也那么好。”

    她发过来一行字:“过奖了,你也可以的。”

    “我性格比较内向,写文章可能还过得去,像这样在这么多人面前讲话就不行了。”

    这时,小Q回复说:“其实我也内向,

    平常更喜欢一个人待着,很少参加社交活动。我能够在这种场合讲得还算过得去,靠的是提前做足了准备。”

    “怎么做准备?”

    “靠写。”

    “可是像最后那种提问环节,需要临场发挥的,怎么准备?”

    “还是靠写。”

    正当我云里雾里时,小Q毫无保留地把她那次分享会的文字稿发给了我。看完稿件,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原来看似轻描淡写的“做足了准备”这五个字,背后竟是如此沉甸甸的分量。这不是一份普通的文字稿,它洋洋洒洒足有几万字,里面详细地写了每一分钟对应的讲话内容,甚至哪里该停顿几秒,哪里该讲个段子调节下氛围,都写得一清二楚,而在最后,她罗列了听众可能会提的所有问题,并写出了答案。我还惊奇地发现,那天现场观众提的好几个问题都在稿件里,难怪她回答得那么轻松自在。

    “哪有什么天生的能说会道,看上去的毫不费力,不过是刻苦努力、精心准备的结果。”小Q告诉我,为了这一个小时的分享会,她从查资料,到写“逐字稿”,最后根据这份“逐字稿”反复练习,足足准备了一个月。

    小Q告诉我,所谓内向

    性格不擅长演讲是一种偏见。内向性格的人只是不太喜欢在一些社交场合说太多话,但不代表说不好话。平时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社交,但需要我们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说时,内向性格也能够表现得很好。

    小Q还告诉我,有一项研究表明:像主持人、演说家等以口才谋生的人中,内向者的比例反而很高。这些人可能私底下不喜欢在一大群人中进行社交属性的聊天,但却可以自如地在众人面前发表演讲。

    听完小Q的一番话,我若有所思。我开始反省:我是否一直把性格内向当作了逃避的借口,逃避付出,逃避努力,心安理得地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

    几个月前,我们当地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在“全民阅读”启动仪式上出个诗歌朗诵节目,我下意识又想拒绝,馆长不乐意了:“你的网络电台搞得有声有色,你说你不会朗诵?”我正想辩解,突然想起小Q的话,想着朗诵比起演讲还是要简单一些,于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答应下了这件事。为了契合“全民阅读”的主题,我选择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读书人》。整整半个月的时间,我每天睡前都会读几遍《读书人》,还

    把这首诗录制成了音频,放进车载U盘里,以便开车上下班路上可以听。到后来,我已经不用思考就能流利地背诵出这首诗了。

    启动仪式当天我看到节目单,才发现除了我以外,其他人不是专业的朗诵团成员,就是专业的主持人,和他们比起来,我像个打酱油的路人甲。怎么办?总不能干临阵脱逃这么缺德的事,还是硬着头皮上吧!奇怪的是,当我站在舞台中央,我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紧张,那些优美的诗句就那么自然而然地从我口中缓缓流出,流淌在报告厅的空气中。如果不是事先有充分的准备,我很可能脑袋会变成一片空白。

    那天结束后,我向馆长抱怨:“怎么事先不跟我说其他的朗诵者都是这么专业的人啊?”馆长笑笑说:“我没跟你说这个你都想推托呢!再说了,你也不差啊,你虽然没那么专业,但有自己的风格。”一旁的副馆长附和:“对,你是属于小清新风格。”

    最后,我想跟许许多多和我一样内向性格的人说,不要再拿性格内向当挡箭牌了,外向的人能做的事,内向的人一样也能做,甚至有可能比他们做得更好。不要作茧自缚,禁锢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