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查士丁尼一世的伟大梦想
匈奴灭亡了,东罗马虽然免于亡国,劫后余生,迎来了复兴的机会,但并不是没有外患——不得不应对各蛮族侵扰。因此,东罗马一边治疗匈奴蹂躏带来的伤,一边防御周边蛮族部落的入侵,同时注意缓和与东部强邻萨珊波斯的关系,避免双方爆发大规模战争。
匈奴危险消除十几年后,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西罗马的灭亡,有东罗马皇帝的“功劳”,因而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罗马帝国唯一的继承者,以恢复旧罗马帝国为己任,以收复西罗马故地为己任。东罗马数任皇帝都有类似想法,查士丁尼一世是最明显的,甚至是近乎疯狂的。
查士丁尼一世复辟旧罗马帝国的政治理想又带有宗教狂热的色彩,极富进攻性。西罗马故地被日耳曼蛮族瓜分,那些蛮族国家统治者都信奉***阿里乌斯派。该教派主张基督是上帝创造的人而不是神,因而不能与上帝同日而语,同时反对教会占有过多财富,尤其是地产。东罗马也是旧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是罗马正统教会在东方的中心。阿里乌斯派与罗马正统教会的教义之争,被认为是蛮族国家与罗马权威分庭抗礼。正在复兴之中的东罗马帝国显然不能接受。
自4世纪以来,***成为罗马国教。罗马皇帝被认为是***正统的保护者,罗马帝国和***世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查士丁尼一世是强硬的正统教徒,也是东方***正统的保护者和最高主教。他立志荡平蛮族国家,收复西罗马故地,重建政治宗教双重统一的罗马帝国。
为了实现这个宏愿,查士丁尼一世的一切经济政策和宗教政策,都以收复西罗马故地为中心。查士丁尼一世及其前任皇帝一改此前奢靡的生活,厉行节约,为收复西罗马故地而积累财富,充裕国库。
为了保障收复西罗马失地时有足够的军费,查士丁尼一世不惜委任酷吏,施行苛政,横征暴敛。当时,主管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卡帕多西亚·约翰,既不惧怕上帝又不顾惜世人,对百姓家中每只瓶罐都不放过。
此外,为了增加收入,查士丁尼一世实行专卖制度,国家掌握获利丰厚的丝绸专卖权,还增收一种附加的土地税,一年得金币达3000磅之巨。
查士丁尼一世在财政税收上采用竭泽而渔的办法,主要是为了保证他放手进行西部战争的后勤需要。这一目的也决定了他同教会的关系。
查士丁尼一世的宗教政策有很大灵活性。他主张“皇帝教皇合一论”,认为国家的统治者既是皇帝又是教皇,同时握有最高的世俗权力和最高的神权。他积极维护教会的权益,打击异教徒,于公元529年封闭了新柏拉图学派设在雅典的“学园”。他虽给予教会许多支持和特权,但自认为拥有并实际行使着干预教会事务的权力,视教会为国家的仆人、政治的工具。而西部的罗马教皇主张教权与皇权分开,甚至认为教权应该高于皇权。这是与查士丁尼一世的宗教观念相违背的。不过,查士丁尼一世采取了实用主义态度,极力交好(实为控制)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以便在“收复”西罗马故地时取得那里教会的支持。
公元528年,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帝国法典,编写出《民法大全》,字里行间充斥着对昔日罗马帝国光景的追念和赞颂,它明确肯定皇帝的专制权力:皇帝是唯一的立法者、唯一有权解释法律者,皇帝“至高无上,至圣至明”。
查士丁尼一世又进行内政改革,赋以行省长官以军事和行政全权,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盘剥;元老院和城市“吉莫”(带有自治性质的市民组织)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都下降了。中央集权和专制君权在政治上保证了查士丁尼一世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促使他为实现恢复旧罗马帝国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了一生,虽然最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要收复西罗马故地,东罗马还需要安抚好东部的萨珊波斯。东罗马和萨珊波斯双方长期处在敌对状态中,而且长期势均力敌,谁也消灭不掉谁。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计划,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决定与萨珊波斯议和。
公元532年,查士丁尼一世同波斯新王科斯洛兹订立“永久和约”,东罗马以支付代守帝国边境费用的名义给波斯1.1万磅黄金。这一和约的签订确定了查士丁尼一世东**策的基本原则,即对波斯以防御为主,即使花钱买和平,也要避免与萨珊波斯开战,以尽可能保证西部征服战争所需的兵力。
此时,在西罗马故地,查士丁尼一世意欲进攻的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内部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日耳曼蛮族上层统治者背弃昔日的军事民主传统,成为新兴的封建主阶级,同本族平民的矛盾日多,便以加紧侵占当地罗马人的地
产来转移矛盾。蛮族同罗马人的冲突又因宗教矛盾和****而加剧。
蛮族王国的统治不稳固,给查士丁尼一世收复西罗马故地以可乘之机。各蛮族王国统治者对查士丁尼一世的复辟活动认识不清楚。他们本族的文化十分落后,受罗马旧制影响很深,虽然他们灭亡了西罗马,却在名分上不敢僭越东罗马皇帝,多以为“罗马皇帝就是人间上帝,对之忤逆之人必犯深重罪孽”。东罗马大军压境时,各蛮族国家惊慌失措,没有及时联合起来抵抗,以致被东罗马军各个击破。
公元533年,东罗马军进攻北非的汪达尔王国,揭开了长达20年的收复西罗马帝国故地战争序幕。
早在公元439年,汪达尔人在该萨利克率领下由西班牙跨海攻入北非,占领迦太基城,建立了汪达尔王国。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时,该萨利克同东罗马订立和约,双方相安无事相处了多年。汪达尔人信奉阿里乌斯教派,不能宽容其国内的罗马人信仰正统***,对其压迫非常重,甚至罗马元老被囚入狱,沦为奴隶,没收财产,也是极其常见的。一些北非的***会人士和罗马元老逃到君士坦丁堡,恳请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收复帝国失地,驱逐蛮族和异端。
还没等查士丁尼一世出兵,前罗马帝国皇帝瓦伦丁尼亚的外孙、汪达尔新王希尔得利克就派人到君士坦丁堡表示亲善,并下令停止对汪达尔国境内的罗马人进行宗教迫害。查士丁尼一世接受了他的亲善,并和他保持良好的私人交情,劝说他臣服于东罗马。查士丁尼一世认为,如果汪达尔国能臣服东罗马,那么对收复西罗马故地将会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但是,查士丁尼一世的愿望落空了。公元530年,不满国王亲罗马政策的汪达尔贵族,在盖利麦领导下废黜了希尔得利克,拥立盖利麦为王。东罗马向盖利麦发出最后通牒,要他把希尔得利克安全送到君士坦丁堡,结果被严词拒绝。查士丁尼一世认为,征服北非的时机已到,就匆匆与萨珊波斯*和,准备对汪达尔人发动战争。
查士丁尼一世认为,这场战争名正言顺,教会、大臣们和民众将会大力支持他收回对北非统治权,支持他洗雪汪达尔人攻占罗马城所带来的耻辱。但是,东罗马众大臣与查士丁尼一世的看法并不一致,并不认为那是收复失地,而是一场新的征服。他们都强烈反对开战。
卡帕多西亚·约翰向查士丁尼一世力陈远征北非的危险和困难:汪达尔军虽较该萨利克时代战斗力有很大下降,训练与战术也稍逊于东罗马军,但仍不失为一支劲旅,有三四万骑兵,而且海军称雄于西地中海,远比东罗马可用于远征北非的兵力强大。
查士丁尼一世一心想收复西罗马故地,对该劝阻置若罔闻,从东部前线召回猛将贝利撒留,让他全权指挥北非战事。在查士丁尼一世心目中,收复西罗马故地远比在东方与萨珊波斯争夺领土有意义。而事实上,东方的萨珊波斯已经非常强大,强大到对东罗马的生存有威胁。
公元533年6月,贝利撒留率军乘船从君士坦丁堡出发前往北非。当时,他麾下只有1.6万人,其中有5000骑兵,这是东罗马能从东部前线抽调的最大兵力。不过,兵力虽然单薄,但贝利撒留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有勇有谋,善于趋利避害,率领船队躲过了汪达尔海军的攻击,出其不意地在迦太基城以南约240公里处登陆。汪达尔王盖利麦在此之前一直没有认真备战,而且已经把舰队主力和5000人派往撒岛去镇压叛乱。得到东罗马军入侵的消息,他下令处死希尔得利克,率兵迎击东罗马军。
9月13日,双方在***城附近的阿得齐姆激战。战争刚开始时,汪达尔人占上风,但是盖利麦因兄弟战死悲痛不已,放弃了对军队的指挥,导致汪达尔人一时大乱。贝利撒留趁机收集散兵反攻,获得战争的胜利。盖利麦只得率残部向西退到努米底亚。贝利撒留并不追击,而是率军北上,直取迦太基城。9月15日,东罗马军攻下该城。
贝利撒留预判汪达尔人一定会反攻,便抓紧时间加强工事,准备粮草。12月,汪达尔人大举反攻迦太基城。早已经做好准备的东罗马军在贝利撒留的指挥下,又一举将汪达尔人击败,将其主力歼灭。到公元534年,汪达尔王国被灭亡。东罗马收复了西罗马在非洲的故地。
贝利撒留以少胜多,顺利灭掉汪达尔王国,给了查士丁尼一世巨大信心。在征服汪达尔王国后,查士丁尼一世立即着手全盘复辟罗马旧制。各教堂一律复归正统***。所有汪达尔人不得担任公职,汪达尔战俘成为东罗马官兵的奴隶。查士丁尼一世宣布将罗马元老被剥夺的地产一律归还给他们的后代,可是
年代久远,地产往往已易手多人,归还原主的法令很难实行。不久,这些措施引发一些动乱。东罗马军不得不去进行镇压。一直到公元548年,东罗马在北非的统治才相对稳定下来。
在征服汪达尔人不久,查士丁尼一世挟着胜利的余威发动了进攻东哥特人的战争。
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一度与东罗马以及意大利的罗马元老维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到他晚年时,那种友好关系不复存在了——东哥特贵族凭借武力和特权侵占意大利罗马元老的地产,同罗马人的矛盾日益尖锐。
而查士丁尼一世与罗马教皇以及西部教会改善了关系,同时在东罗马大肆迫害阿里乌斯派。信奉阿里乌斯派的东哥特人对此极其不满。意大利罗马人中的亲东罗马势力却因此受到鼓励而有所抬头。狄奥多里克虽然尽量避免与东罗马正面冲突,但镇压意大利亲东罗马的势力毫不手软。
狄奥多里克死后,其外孙阿特拉里克成为国王,实权则掌握在王太后阿拉马松塔手里。阿拉马松塔自幼受罗马教育,服装打扮学罗马妇女,佩耳环头饰。她代表亲罗马一派的东哥特贵族——这些人主要是狄奥多里克周围的宫廷近臣,此时他们势力已有所削弱。受罗马文化影响较小的东哥特军事贵族,日益强烈要求对东罗马和意大利的罗马元老采取更强硬政策。他们轻慢阿拉马松塔,不让她用罗马文化教育年轻的国王,而让国王同东哥特武士一起习武练兵。这些东哥特军事贵族拒绝罗马化,还欺负王太后,为其国内的安定埋下了隐患。
公元534年,阿特拉里克酗酒而死,阿拉马松塔地位不稳。鉴于受到国内军事贵族的欺负,处境危险的阿拉马松塔派密使赴君士坦丁堡见查士丁尼一世,表示准备把意大利交还东罗马。随后,她又立表兄弟狄奥达特为国王,企图继续掌握实权。谁知,狄奥达特当上国王后,****,反把阿拉马松塔囚禁,随后将其处死。
查士丁尼一世得知此消息,意识到即将到手的意大利又飞了,便以此为借口向东哥特兴师问罪。东罗马使节到东哥特威胁狄奥达特:你摊上**烦了,我们皇帝此次不达目的决不休战!
狄奥达特向东罗马提出的求和条件几近投降。查士丁尼一世依然轻蔑地拒绝了,下令东罗马军向东哥特进攻。不过,相对于征服汪达尔,攻打东哥特的战争超出了他的预料。
公元***年9月,东罗马军占领达尔马提亚。12月,贝利撒留统率8000人登陆西西里岛,当地东哥特军未经认真抵抗就投降了。第二年6月,贝利撒留率军攻入意大利本土,包围那不勒斯城。意大利的罗马人多倾向于东罗马,但除少数元老贵族外,一般人对这次战争并无很高热情,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避免或减少战争对自己的危害。
东哥特王狄奥达特幼习希腊哲学,处世奸诈多变,却文弱无统帅之才。面对东罗马军的进攻,他惊慌失措,甚至与东罗马密议投降。那不勒斯失陷后,东哥特人废黜并处死狄奥达特。公元536年11月,东哥特人推举战士出身的维提却斯为王。
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维提却斯强娶阿拉马松塔的女儿马他松塔为王后,然后率领东哥特主力离开罗马城,北上集中到拉温那,以便对付与东罗马结盟来攻的法兰克人,并防止罗马城的居民从内部作乱。
事实上,维提却斯北上之举是一条下策。他不仅错误地以主力去对付次要的敌人(法兰克人此时已答应同东哥特人*和),而且因为强迫罗马城的居民宣誓效忠东哥特,并将一大批罗马元老作为人质押解到拉温那,激化了同罗马人的矛盾。
维提却斯抗敌坚决,但目光短浅,看不到意大利罗马人同东罗马人的矛盾,致使东哥特人在意大利陷入孤军作战的窘境,他注定将为自己的错误决策付出惨重代价——因为他的对手是东罗马名将贝利撒留,一个战场经验十分丰富且善于抓住战机的人。
公元536年12月,贝利撒留率领东罗马军进攻罗马城。罗马教皇和居民献城投降。人数不多的东哥特守军不战而走。这让维提却斯大吃一惊,不得不改变策略,准备率军夺回罗马城。
公元537年2月至公元538年3月,维提却斯率东哥特军围攻罗马城。当时,东哥特军号称15万,又多数是骑兵,缺乏攻城经验和器材。贝利撒留早就料到东哥特人会反攻,事先做好了充分准备,贮存粮草,修整城墙,准备好强弓硬弩。东哥特人拙于射箭,东罗马士兵却擅长此道,给攻城者以极大杀伤。东哥特人进攻了很久,都不能踏进罗马城一步。
由于长期被围困,饥饿和伤亡使罗马居民十分恐慌。但是,维提却斯却下令处死充当人质的罗马元老,丢失了劝诱罗马居民投降的机会,在
客观上帮助贝利撒留巩固了后方。
东哥特人屯兵城下,久攻不克,粮草、士气都发生了问题,又有恶疫来袭,不得已同贝利撒留休战三个月。贝利撒留同意休战,暗中则派人去寻求援军。
过了段时间,东罗马援兵到来,又风传马他松塔打算叛变,嫁给东罗马某将领。维提却斯只好匆匆撤离罗马城。
围攻罗马城失利,大伤东哥特的元气。虽然维提却斯依然统率部下拼力苦战,不过,他的军事才干远远不如对手贝利撒留,无论怎么顽抗,失败都是迟早的事。公元540年,贝利撒留率军占领东哥特王国都城拉温那,维提却斯被俘。残余的东哥特人退居波河以北地区。
正在准备趁机消灭东哥特人残部时,东罗马遭到萨珊波斯背后捅刀。原来,维提却斯曾遣使游说波斯王科斯洛兹,请他趁查士丁尼一世移兵意大利的时机进攻东罗马。波斯打算扩张领土,索取重金,同时又害怕东罗马在西部战争中取胜而增大实力,就在公元540年破坏和约,入侵东罗马统治下的叙利亚、亚美尼亚、伊比利亚,并乘虚而入,直抵黑海沿岸。
东罗马军主力都在意大利攻打东哥特人,其最英勇善战的将领贝利撒留也在西边前线,因而萨珊波斯抓住空档并获得了不少战果。查士丁尼一世一边调兵抵抗,一边筹划着向萨珊波斯求和——他并不是怕萨珊波斯人,而是想换取一点儿时间,集中精锐力量先收复西罗马故地。
公元545年,查士丁尼一世以5000磅黄金为代价,同波斯订立为期5年的休战协定。随后,他继续以精锐之师投入意大利对东哥特作战。
然而,东罗马在意大利稍稍站稳脚跟,就开始压迫当地的罗马人。其时,贝利撒留已奉诏返回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一世派遣“财政专使”亚历山大到拉温那。财政专使是查士丁尼一世新设的官职,专门负责新征服地区的税收事务。担任该官职的人以其所征收的1/12作为自己的俸禄,因此搜刮甚为酷烈。
亚历山大宣布提高给东罗马士兵增加薪饷的条件门槛,激起了士兵的怨恨。他又以赔偿皇帝损失为借口向意大利罗马人勒索巨款,凡在过去40年中担任过东哥特官职的人俱不能免。经历战乱的意大利本来已是残破不堪,亚历山大却大力推行以苛重着称的东罗马税制,激起各方不满,一时大失人心。
东哥特新国王托提拉利用东罗马大失人心的机会,率军南下,获得节节胜利,于公元543年收复那不勒斯,于公元545年底重新包围罗马城。东罗马在意大利的统治处在危机之中。
托提拉在诸蛮族国王中是一个杰出人物。他不仅在军事上沉重打击了企图征服意大利的东罗马军,而且采取了一系列同查士丁尼一世复辟计划针锋相对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措施。他的政治纲领就是驱逐东罗马侵略者,恢复东哥特对意大利的统治。他清醒地看到,意大利的罗马人与东罗马有很深的矛盾,查士丁尼一世恢复旧罗马帝国的本质是把他的专制统治强加给意大利人。东哥特人是可以同意大利的罗马人联合的。为争取罗马人的同情和支持,托提拉严肃军纪,禁止士兵抢劫财物、伤人妻女。
此外,托提拉正确地认识到建立和维护同意大利的罗马人的友好关系,对于抗击东罗马军入侵具有重大意义。托提拉宣布,免除隶农对主人、自由农民对东罗马的义务,隶农的地租和自由农民的税收转交东哥特。这样一来,既取得了东哥特所需的给养,又承认了意大利下层群众趁战乱夺取地主土地的事实,从而赢得很多意大利人的拥护。
东哥特军第二次包围罗马城历时整整一年。不过,这次东哥特人内部比较团结。相对应的是,查士丁尼一世虽然派贝利撒留返回意大利率军作战,但因为忌怕将领专权自重,不愿授以统一指挥军事的大权,致使东罗马各将领不能很好地配合。
托提拉在战争中也显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他并不强攻罗马城,而是严密封锁运粮进城的道路,扫清罗马城周围的敌人。罗马城内饥荒日甚,待援无望,人心惶惶。公元546年12月,在内应接引下,东哥特人攻入城内。
托提拉对敌视东哥特而拒不投降的罗马元老痛加斥责,并没收他们的财产。他认为,罗马城及周围地区已破败不可守,不久就率军撤出罗马城。
当然,托提拉并没有摆脱蛮族领袖所常有的局限。他不能在名分上摒弃东哥特对于东罗马的从属地位,也不能彻底破坏罗马旧制,强化东哥特的国家机器。他不仅采取讨好罗马元老的措施,还数次向查士丁尼一世求和。
查士丁尼一世虽然因在意大利连遭挫折而大为沮丧,但仍顽固地拒绝同东哥特*和。在缓和同萨珊波斯的紧张关系后,查士丁尼一世委任太监那西
斯为指挥意大利战事的统帅,并招募三四万新军增援在意大利的东罗马军。公元552年,东罗马军大败东哥特军于意大利中部的塔地那,托提拉阵亡。公元554年,那西斯率军又消灭了东哥特人的残余势力,并驱逐法兰克人到阿尔卑斯山以北,从而实现了查士丁尼一世征服意大利的梦想。
同一年,西班牙的西哥**领国发生内战,阿那塔其推翻国王阿吉拉,自立为王。他请求查士丁尼一世派兵来支援他。东罗马军借机占领了西班牙东南部的许多城市。
复辟旧罗马帝国是查士丁尼一世一生怀抱的政治理想。汪达尔王国和东哥特王国被剿灭,北非和意大利被征服,查士丁尼一世的人生理想似乎快实现了。可惜,他的理想、他的活动都背离历史前进的方向,他的事业也就不可能真正成功。他非但没有重建成旧罗马帝国,而且把东罗马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查士丁尼一世收复西罗马故地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对外侵略扩张,而且是以维护奴隶制经济为目的。无论是在意大利还是在东罗马国内,奴隶制生产关系在6世纪早已崩溃瓦解,查士丁尼一世以恢复罗马旧制的名义侵占北非和意大利,就不能不在各个方面起到维护甚至加强残存的奴隶制度的作用。这是逆历史而行的。
西部战争耗去了东罗马大量的财力、兵力。阿那斯塔修斯一世留下的黄金有32万磅之多,查士丁尼一世将之挥霍殆尽。开支浩大,于是就加紧对人民的盘剥,所设新税竟达18种之多。到查士丁尼一世晚期,东罗马的国家财政仍不免破产。为保证西部战争的进行,查士丁尼一世在公元545年与波斯议和后,大量裁减东部驻军,并长期拖欠他们的薪饷,实际上是放松了对东罗马本土的防守。
公元562年,东罗马被迫以屈辱条件同波斯订立“五十年和约”,每年“补贴”波斯黄金3万索里达(古代罗马帝国的货币)。当东罗马军在北非和意大利不断征战和庆祝胜利时,斯拉夫人联合保加尔人不断入侵巴尔干半岛,抵达亚得里亚海、科林斯湾、爱琴海沿岸,威胁到东罗马的心脏地区。
在东部的退让并没有在西部得到补偿,东罗马对北非、意大利的统治也不稳固。在北非,柏柏尔人不断袭击东罗马军。在意大利,东罗马的重税盘剥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东罗马的希腊文化传统与意大利的拉丁文化传统的差异又促使反东罗马的情绪高涨,查士丁尼一世不得不给当地的居民一定的自治权力。国力衰弱的东罗马此时已无力派重兵守卫新征服地区。公元568年,伦巴德人攻入意大利北部,后又南下,东罗马在意大利只剩下几个设防城市及其周围的狭小地区。而东罗马本土则受到波斯人和斯拉夫人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事实上,东罗马努力一统罗马是不可能的。因为东、西部教会的分裂倾向是东、西罗马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非人力所能扭转。查士丁尼一世为讨好西部教会而压制一性派(在***里,认为耶稣的本性仍然和神性在一起而非人性,即使他已经在人间实现了人的生死轮回。一性论学说宣称,在耶稣基督人的里面只有一个神性而非两个,即神性和人性,正如公元451年卡尔西顿宗教会议上所宣称的一样。当时,东罗马帝国居民以信仰一性派为主)的政策,加深了东罗马的埃及、叙利亚诸行省同中央政府的矛盾,加剧了东部教会内部的不和,不利于统治。为调和同一性派的矛盾,他于公元546年发布所谓“三章令”,谴责在查尔西顿会议上已恢复名誉的提奥多勒等三人(被一性派视为“异端”的提奥多勒等三人);553年又召集第五次全体教会会议(君士坦丁堡会议)以确认“三章令”。但查士丁尼一世此举不仅受到查尔西顿派(与一性派相对立的***派别。当时,西罗马帝国居民多信奉此派别)的西部教会的强烈反对,也未能平息一性派的不满。后来,西部教会虽被迫屈从皇帝的旨意,但东、西部教会从此嫌隙日深。
查士丁尼一世在他当政的最后几年转向一性派,同西部教会关系十分紧张。统一东、西部教会于东罗马的控制之下,重建理想化的、旧罗马帝国时代的“独一的教会”,是查士丁尼一世复辟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以失败告终。
晚年的查士丁尼一世体弱力衰,沉溺于神学之中,无心亦无力理事,东罗马国敝民穷,内外不安。查士丁尼一世的倒行逆施引起人民群众的怨恨。公元565年,在举国上下一片咒骂声中查士丁尼一世死去,留给他的继承者的并不是他曾致力去复辟的、大一统的罗马帝国,而是一个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国家。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查士丁尼一世不顾实际情况固执地收复西罗马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