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结三头同盟,成就了民主派的恺撒

    苏拉推行强人政治,开无限期执政官的先例,恢复元老院贵族特权的种种措施,并没有解决罗马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相反却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引起意大利各阶层普遍不满。苏拉党和马略党的斗争刚告一段落,斯巴达克起义就爆发了。他们又不得不暂时联合起来,一起去镇压起义。

    斯巴达克起义向奴隶主阶级表明,奴隶主政权的统治基础必须扩大,否则这个制度将难以巩固和维持。罗马统治者不反思这点,不改变苏拉派以极少数贵族武力统治罗马的做法,不管人们的意愿如何,罗马历史都会朝着与苏拉愿望相反的方向发展。

    斯巴达克起义被残酷镇压后,民主派(马略党)和“元老派”(苏拉党)之间的斗争又日趋激烈。骑士阶层利用广大平民对苏拉党统治的不满,再次掀起****。这次与马略党推进的****略有不同,那就是民主派也有了军事强人,他就是恺撒。因此,对于罗马元老院贵族来说,这次内部斗争将会面临更危险的境地。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出身于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他是马略的内侄,秦那的女婿。因为这层亲戚关系,恺撒年轻时就同情民主派。苏拉当权之后,令其与秦那女儿离婚,恺撒不从,受到迫害,从此跟苏拉代表的元老院贵族结下仇怨。在苏拉党得势期间,恺撒长期躲避在外,在罗得斯岛学修辞学和哲学。他有非凡的抱负和志向,善辞令,工于心计,各方面才能卓着。为了追求荣誉,他不惜耗尽家财,甚至负债累累。

    “元老派”掌权后,罗马政治腐败,贪污盗窃成风,总督在各行省横征暴敛,恺撒对此深恶痛绝。公元前77年,年仅24岁的恺撒揭露马其顿行省总督高耐留斯的贪污案,一举震惊了罗马政界,也赢得平民和中小奴隶主的欢心。为了博取名声,他经常在演说中赞扬民主派领袖的功绩。因此,他的声望逐渐提高,很快成为民主派新领袖。他控告苏拉党,重新树立被苏拉拆除的马略像和胜利纪念碑,赢得了中小奴隶主的支持。

    看到民主派得人心,庞培和克拉苏的政治态度也在发生变化。庞培是贵族,大土地所有者,政治上顽固的守旧派,投靠苏拉门下后,他先后到阿非利加和西班牙领导对马略党的战争,并协助克拉苏镇压斯巴达克起义,双手沾满了奴隶和平民的鲜血。而残酷镇压斯巴达克起义的克拉苏是罗马有名的大贵族和大富翁,所拥有的财产价值相当于罗马全国一年的总税收。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庞培和克拉苏见风使舵,转向支持民主派。当然,他们并不会真心支持,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和争取更大利益而摆出的姿态。

    庞培取得西班牙战争胜利以及克拉苏镇压斯巴达克起义后,都没遵循罗马惯例遣散军队,而是以军队为后盾,向罗马元老院施压,竞选下一届执政官。为了拉选票,他们宣布执政后将取消苏拉颁布的那些法律,以讨好民主派和平民阶层。

    公元前70年,庞培和克拉苏如愿当选执政官。为了实现诺言,讨好民主派,他们在担任执政官那一年下令恢复了苏拉执政以前的法令:恢复公民会议和保民官的权力;清洗元老院中苏拉党的势力;决定法庭由元老、骑士和富裕平民共同组成。客观上讲,这些措施促进了****的高涨。

    罗马人忙于内战时,减弱了对地中海的控制力,海盗活动猖獗起来。海盗不断骚扰过往船只,严重影响了意大利的粮食供应。由于粮价上涨,各阶层都迫切要求对海盗采取行动。公元前67年,罗马元老院授权庞培组织12万步兵、5000骑兵和500只战船,去围剿海盗。庞培的军事才干得到了充分发挥,没多久就剿灭了地中海的海盗。

    到公元前66年,庞培又被任命为本都国交战的罗马军统帅。庞培的军事才干再一次得到充分发挥。经过三年苦战,庞培于公元前63年逼死本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降服本都国,征服了****和叙利亚,并在小亚细亚、叙利亚等地建立行省。

    庞培在东方侵略掠夺到了新土地后,把东方各行省的包税权交给骑士。从此,庞培成为罗马最有势力的军事强人——既

    拥有强大的军队,又拥有数个行省收税的权力。

    公元前63年,激进的保民官罗路提出一项法案,建议在各行省出卖公有土地和矿山等,用这笔资金在意大利购买土地,加上坎帕尼亚的公有土地,分给最贫困的平民。以西塞罗为首的“元老派”在公民大会中阻止法案通过。另一个激进派喀提林,感到用立法手段达到目的已经无望,决定密谋组织农村平民起义。由于机事不密,以西塞罗为首的贵族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喀提林惨遭杀害。恺撒没有参加这次起义,但在元老院坚决反对处决起义者,获得了很高声望。

    公元前62年,庞培由东方回到罗马城。他原以为元老院贵族们会为他准备凯旋仪式,热烈欢迎他归来,但没想到他的战绩以及在东方实行的种种措施引起了“元老派”的不安和仇视——各行省的包税权一直都是罗马元老院贵族的**,庞培却擅自授予自己手下的那些骑士,想不引起仇视都难。为了削弱庞培的势力,罗马元老院拒绝把“份地”分给庞培手下的退伍士兵,拒绝批准庞培所有在东方有利于骑士的法令。

    庞培在前线浴血奋战,不仅挽救了罗马的危机,还为罗马扩张了大片领土,就因为没有完全顺着元老院贵族的意思,就换来排挤和限制。庞培及其手下都极为愤怒,发誓支持恺撒竞选执政官,限制和打击元老院贵族。

    这让恺撒代表的民主派实力强大起来。此前,庞培和克拉苏倾向民主派,其出发点是为了保住既得利益,而如今他们和恺撒的立场几乎一致,都要打击那些保守的元老院贵族。有了共同的目标,恺撒决定协调彼此的行动,维护共同的利益,打击共同的敌人。

    为了竞选下一届执政官,恺撒乘机和庞培、克拉苏秘密结盟。公元前60年,他们结成“三头同盟”。因为他们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掌权,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同元老院贵族相抗衡,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利益。“三头”虽然各自怀有野心,但他们和骑士都有联系,对罗马元老院贵族都敌对——一旦这些军人联合起来,与他们对抗的元老院贵族将会毫无还手之力。

    公元前59年,恺撒当选为执政官。在人民会议支持下,恺撒通过了几项法案:批准庞培在东方各行省的措施;降低包税人承包金的三分之一;给退伍军人和最贫困的公民分配土地;规定行省总督的年俸限额,严禁总督肆意勒索等。这些法案对骑士和平民有利,充分反映了民主派的政治诉求。

    恺撒离任后,取得了高卢总督职位。为了控制罗马局势,以防不测,恺撒把女儿嫁给了庞培,并提拔克罗狄为保民官,让他成为自己在罗马政治方面的代理人。恺撒的军事才干丝毫不亚于庞培,在高卢苦战三年,使整个高卢变为罗马的行省——此前几百年,罗马人一直希望征服高卢,但一直没有实现,到恺撒手里花三年时间就实现了,这让恺撒的实力和声望大大提高。

    庞培原以为恺撒只不过是个有威望的政客,没军事才干,也没军事实力。而恺撒在高卢战争中的表现让庞培深感不安。他这个假民主派开始接近罗马元老院贵族,公开召回被克罗狄放逐的西塞罗——这显然是跟恺撒作对。“三头”之间的关系已呈现不稳态势。

    为了维持同盟关系,公元前56年冬,恺撒、庞培和克拉苏在意大利北部路卡城会晤,商讨新的盟约。与上次结盟不同的是,有罗马元老院贵族200多人也参加了这次会议,虽然他们仅仅是听,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定权,但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表示了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照。

    路卡会议实际上是权力再分配的会议。经过激烈斗争,他们最后达成一项重要的协议:恺撒在高卢的权力延长5年,并有权将手下的军队增加到10个军团,将来出任公元前48年的执政官;庞培和克拉苏出任公元前55年执政官,任满后,克拉苏出任叙利亚总督,庞培出任西班牙和阿非利加总督。

    路卡会议并没有解决“三头”之间的矛盾,只划分了势力范围。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注定他们的矛盾最终会激化。路卡会议后不久,恺撒如约去了高卢。克拉苏不等任满

    便离开了罗马城,前往东方的叙利亚。庞培则打起了个人的主意,任满后没有离开罗马城,而是派副将去代理他出任西班牙和阿非利加总督——这明显破坏了约定,必然会引起民主派的反对。

    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同帕提亚人作战时被杀。这或许是他最好的结局,因为三巨头中只有他没有明显的党派支持;也或许是罗马人最大的不幸,因为三巨头中他是能调节恺撒和庞培矛盾的人。果然,“三头同盟”只剩下恺撒和庞培后,原来相对的平衡被打破。恺撒军事实力的增长,使庞培对他由不安变成忌恨,最终不惜与曾经的敌人、罗马元老院贵族结成同盟,共同对付恺撒。两派相互对立,中间又缺一个可以调节的人,那就意味着战争即将来临了。

    公元前53年,保民官克罗狄被庞培的亲信迈罗杀害,激起了平民和奴隶暴动。庞培借机出任独一的执政官,残酷地镇压暴动,实行一系列旨在打击恺撒的措施,并企图撤销恺撒的职务。恺撒宣布与庞培最后决裂。罗马元老院贵族也趁机宣布恺撒为“公敌”。不过,恺撒手里握有军队,还有民主派支持,有广大中小奴隶主、平民支持。庞培和元老院那些所谓的宣布也仅仅止步于宣布而已。

    公元前49年1月10日,高卢总督恺撒率军渡过卢比孔河。他的战略意图是用一支精锐部队秘密渡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罗马城,出奇制胜,一举歼灭庞培。但是,恺撒这一愿望落空了。因为当时罗马城兵力空虚,庞培听到消息,立即带着一部分元老院贵族和亲信逃出了城。

    恺撒立即率军跟踪追击。3月初,两军在意大利东部海岸的勃隆度辛发生了几次小规模战斗,双方互有胜负。庞培在勃隆度辛的兵力有限,不敢和恺撒继续较量。一天黄昏,庞培趁着浓雾,带着亲信和元老院贵族偷偷渡过茫茫的亚得里亚海,到希腊去了。恺撒只好率**回进军罗马城。

    当时,罗马城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因为苏拉时代的恐怖情景,贵族们记忆犹新,他们害怕历史悲剧重演。当恺撒向罗马城进军时,贵族们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恺撒进城后,对政敌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政策,并向人民保证,决不滥杀无辜,对俘虏无条件释放。

    于是,恺撒赢得了一部分元老院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的好感,也得到了骑士和平民的拥护。恺撒任命马尔库斯·埃米利乌斯·雷必达负责统治罗马城,任命保民官马克·安东尼统管意大利全境的军队。从此,整个意大利处于恺撒的有力控制之下,暂时实现了和平安定。

    随后,恺撒考虑收拾庞培以及追随他的那帮保守派贵族。为了解除东征庞培的后顾之忧,恺撒于公元前49年夏向西班牙进军。西班牙在庞培的副将培特利阿斯和阿夫累尼阿斯控制之下,兵力雄厚。恺撒先征服他们,这是打败庞培的基本保证,也是避免意大利遭到东西夹击的重要举措。

    在埃布罗河以北伊列尔达城附近,两军几次遭遇。恺撒由于兵力不足,给养困难,气候恶劣,加上对地形不熟悉,不断遭到敌人袭击,损失较大。但是,对手的给养也越来越困难,并准备撤退。恺撒决定坚持下去,以寻找击败对手的机会。

    恺撒的战略坚持为他赢得了最终胜利。等到对手撤退时,恺撒抓住时机,切断了他们的退路。对手非常惊慌,是战还是和,在内部发生了严重分歧:阿夫累尼阿斯主张让出西班牙,将军队带到庞培那里去;培特利阿斯坚决反对,主张抵抗到底。正当举棋不定时,恺撒切断了他们的水源,迫使他们和谈。谈判结果,西班牙让给恺撒,恺撒允许他们带军队到庞培那里去。这是恺撒尚无实力消灭阿夫累尼阿斯和培特利阿斯时做出的最有利决定。因为丢城失地的这二人到了庞培那里,也未必能再获得信任,而且,如果恺撒对他们逼得太紧,只会是鱼死网破的结局。

    恺撒夺得西班牙后,立即下令取消庞培派征收的税赋,发还庞培派没收的当地居民的土地,有的城市还被赐予罗马公民权。由于实行的是得民心的措施,恺撒在西班牙的统治很快巩固了下来。

    公元前49

    年11月,恺撒回师罗马城。公民大会选他为**官,不久改为执政官。在短时间内,恺撒实行了几项有利于平民的措施:把谷物分配给饥饿的人民;用自己的亲信取代原来的各行省总督;除杀害克罗狄的凶手迈罗外,允许一切流亡者回国。

    在实施这些稳定统治地位的措施后,恺撒开始筹划与庞培进行最后的决战。这两个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强人的决斗,成为罗马历史上最精彩的一笔,也影响着罗马历史的走向——恺撒赢,罗马则是民主派当政;庞培赢,罗马则是“元老派”专制;两人长期势均力敌,则罗马将会分裂。

    庞培早就料到与恺撒之间的决战不可避免。当恺撒向西班牙进军时,庞培就在东方积极备战。他依靠东地中海沿岸行省的支持,聚集了大量人力和金钱,大力扩建海军。到公元前49年底,庞培已拥有意大利人组成的11个军团步兵、7000骑兵和600多艘装备完整的战舰。另外,他还有爱奥尼亚、马其顿、伯罗奔尼撒、彼奥提亚等行省的居民组成的辅助军,以及克里特的弓箭手、色雷斯的投石手、本都的标枪手,兵力十分强大。不仅如此,庞培的海军控制着亚得里亚海,整个巴尔干半岛西部沿岸也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人力、物力相当雄厚。

    在这种情况下,恺撒战胜庞培就非常不容易了。不过,无论庞培势力多强大,恺撒都下定了决心要将其消灭。作为民主派代表,恺撒不允许庞培这个“元老派”继续控制罗马政权,哪怕是一部分也不行。

    公元前49年12月,恺撒率领一部分军队到达勃隆度辛,准备东渡亚得里亚海,向希腊进军。当时,恺撒身边只有5个军团的兵力,既无军粮,又无战舰,渡海十分困难。但是,恺撒一向用兵神出鬼没,善于用奇袭消灭敌人于慌乱之中。为了迅速渡海,恺撒对部下作了鼓舞人心的讲话,激励每一个将士克服困难。不过,当他们要渡海时,海上突然起了风暴。直到第二年,即公元前48年1月1日,风暴才停息。

    风暴过后,他们迅速组织渡海,没有战舰,就用商船代替,船只太少,就分批抢渡。经过巨大努力,恺撒率领军队顺利渡过亚得里亚海,并且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伊壁鲁斯的俄利康和伊利里亚的阿波罗尼亚,夺取了大量的军需物资。

    接着,恺撒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地前进,企图拿下希腊境内的提累基阿姆城。它是庞培的军需重地,有大量粮秣和军械,如被恺撒占领,庞培势必要陷入困境。正在马其顿的庞培得知消息,马上率军驰援。他不让自己的军队吃饭睡觉,最终抢先到达提累基阿姆,夺得主动权,让恺撒的偷袭计划落了空。

    庞培兵多粮足,占据有利地形,又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封锁海面,在和恺撒的几次遭遇战中连战皆捷。恺撒由于兵力不足,远离后方,海上运输线又被庞培切断,给养困难,士气低落。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恺撒实行战略撤退,回师进驻帖撒利。这样,恺撒一方面诱敌远离军需重地,使其失去有利的一面;另一方面,希望自己可以得到一部分从陆地来的意大利援军和给养,同时帖撒利已有他的一支军队在那里征粮。

    经过七天急行军,恺撒率军到达帖撒利的法萨卢城附近。本来,庞培清楚地看到了恺撒没有援兵、缺乏军需,想避免马上决战,把恺撒的军队拖垮,但周围目光短浅的显贵们却力主决战,嘲笑庞培想做阿伽门农(希腊迈锡尼国王,希腊诸王之王,阿特柔斯之子,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合远征军的统帅),延长他对显贵们的统治权。

    此时,庞培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让他在听到那些讥讽的言论后改变了主意,率军赶往法萨卢。

    公元前48年夏,恺撒和庞培这两个罗马的军事强人在法萨卢对决。从双方兵力来看,庞培的军队在数量上占优势,约有4万人,恺撒的只有2万多人。但是,恺撒的军队大多是能征善战的老兵,战斗力很强。

    两军摆开阵势。庞培把意大利士兵摆在前面,分左、中、右三列,每列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骑兵配置在每个行列两翼,弓箭手、投石手、标枪手安置在行列中间,辅助军摆在后面。

    针对庞培的战术,恺撒把军队分成左、中、右三路,自己则站在右翼第10军团中间。这个军团是恺撒的精锐部队,战斗力最强的那部分。

    为了对付这支劲敌,庞培专门调来一支骑兵,并想利用人数上的优势来包围它。看到庞培新的部署,恺撒调来最勇敢善战的3000名步兵,埋伏在第10军团附近,以应突变。

    会战一开始,双方先投射梭镖、箭弩,接着是骑兵互相厮杀。庞培的骑兵处于优势,并对恺撒的第10军团形成包围之势。在千钧一发之际,恺撒一声号令,3000伏兵突起,犹如下山猛虎,个个手执长矛,向敌人猛刺过去。敌人抵挡不住,狼狈而逃。恺撒乘势指挥第10军团从侧面袭击敌人左翼。

    庞培那些失去骑兵保护的步兵立即陷于混乱,纷纷逃跑。中路和右翼看到左翼惨败,也转身而逃。毕竟当兵的大多数是平民阶层,他们本质上是为大奴隶主卖命,在危急关头,保命是他们的当务之急。开始他们还能保持队形,慢慢退却,有的还尽力抵抗。但是,没有参战的辅助军,在一旁吓呆了。他们慌乱地逃跑,一面跑,一面大声喊叫:“我们被打败了!”很快,全线崩溃。

    战斗结束时,庞培有6000名士兵和10余名元老院贵族被杀,其余的全部被俘,辅助军伤亡不计其数,而恺撒只有1200人伤亡。这一仗,庞培被彻底打败了。

    庞培逃往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害怕恺撒趁机率军攻打埃及,庞培一到,便派人将他刺死。但是这位国王万万没想到,恺撒借口托勒密十二世杀害庞培——罗马人即使有罪,也应该由罗马人来治罪,轮不到你埃及人将他杀死——率兵控制了埃及王宫,推翻了托勒密十二世,把倾心依附于他的王后克娄巴特拉扶上了宝座。从此,埃及成为罗马的属国。

    接下来,恺撒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恺撒出征本都国,只用5天时间就结束了战斗。随后他又征服小亚细亚。公元前46年,他先后征服了阿非利加和努米底亚王国。公元前45年,恺撒又去西班牙平定了庞培两个儿子的反抗。短暂4年时间内,恺撒一路战胜强敌,不仅消灭了庞培这个保守派,还恢复了罗马在东方的统治,扩张了罗马在东方的领土,让罗马走出内战阴影,再次强大起来。

    恺撒回到罗马城,受到隆重的欢迎。他被推举为终身**官、终身保民官和终身监察官,集军、政、司法权力于一身,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物,并被冠以“元帅”“祖国之父”的称号。在罗马人一片欢呼声中,共和制名存实亡了。

    在**期间,恺撒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改革了元老院,扩大了元老数目,使元老增加到900人。不少非元老出身的奴隶主、甚至被释放的奴隶也被选进元老院,使元老院成为顺从恺撒的咨询机关。同时,他增加了官吏数目,大量亲信就任政府要职,加强了对政府部门的控制。

    在行省管理方面,恺撒也进行了较大改革:把8万退伍军人、破产公民和释奴分配到行省***;削弱行省总督的权力,只让其掌有行政管理权和司法权,而军队领导权则交给恺撒的副将;对于犯有贪污罪行的总督,则给予严厉的制裁;扩大公民权,不少行省城市获得罗马公民权;行省直接税由国家派奴隶或释奴监督征收,其他赋税仍由包税人征收。这些改革加强了恺撒的专制统治,也扩大了奴隶主政权的统治基础,为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准备了条件。

    但是,恺撒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元老院贵族势力、政敌、一些有名望的庞培党徒几乎都被赦免,这首先就给自己留下了隐患。他建立**统治后,反过来又镇压平**动,而且改革也触动了骑士的利益,导致原本依靠的力量也消失了。

    当然,最痛恨恺撒的还是元老院贵族。在他们的支持下,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以庞培分子布鲁图、喀西约为首的阴谋者,在元老院议事厅刺杀了恺撒。

    恺撒辉煌的一生结束了。罗马好不容易结束内战,实现和平,进行了大规模改革,缓解了社会各种矛盾,但这种局面随着恺撒的死去而又充满了变数,罗马城上空又开始飘起战争的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