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汉尼拔是罗马人偶遇的天才对手
罗马人凭着先进的舰队打败了迦太基人,占领了西西里岛、科西嘉岛和撒丁岛,也获得
了巨额的战争赔款,但这离完全控制西地中海还有较大距离。迦太基虽然战败,但它的经济政治力量并没有被摧毁。迦太基有广大的***,资源丰富,并且迦太基人擅长商业活动,积累的财富多,轻易地偿付了战争赔款,并迅速从战争灾难中恢复过来,随即又在进行战争准备。
公元前237年,迦太基在平定国内雇佣兵和奴隶起义后,派主战派、曾经在西西里担任过迦太基军队司令的哈米尔卡尔率军去西班牙,恢复和扩大在那里的地盘,以弥补在上次战争中的损失,并为未来对罗马发动战争准备进攻基地。
公元前***年,哈米尔卡尔死去,他的女婿哈斯德路巴尔成为驻西班牙的最高统帅。哈斯德路巴尔更有扩张情怀。他进一步拓展了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领土,还在西班牙东南海岸建立新迦太基城,作为攻守的据点,同时监督和控制附近的银矿基地,保障迦太基的财政来源。
哈斯德路巴尔在西班牙搞得有声有色,令罗马人十分不安。由于意大利北部的高卢人正准备南犯,罗马面临的形势十分紧张,没有精力派军队去西班牙打击迦太基人。于是,罗马人在公元前226年派了一个使团到西班牙去,要求迦太基人不要越过希伯鲁斯河。此举等于承认了迦太基人在西班牙既得的势力范围。哈斯德路巴尔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他认为,能让罗马承认其占领范围,是没任何花费得来的胜利,不要白不要,但其他一些人不同意这么轻易答应罗马人的条件,认为这是一种屈辱投降的举动。公元前221年,哈斯德路巴尔被人杀死了。
此后,哈米尔卡尔的长子、年仅25岁的汉尼拔成为驻西班牙的最高统帅。汉尼拔矢志与罗马人为敌,迅速征服希伯鲁斯河以西地区,完成了战争准备,打算找罗马人一雪前耻。
萨贡杜姆是希伯鲁斯河以西唯一没有被迦太基人征服的城市。公元前226年,萨贡杜姆与罗马结盟。很显然,这是萨贡杜姆人摆出一副要与迦太基人对抗到底的架势。汉尼拔忍受不了这个,在当上军事统帅的第三年,即公元前219年春,率领迦太基军围攻萨贡杜姆城。萨贡杜姆人奋起抵抗,坚守了8个月,但因没有得到罗马人的及时支援,最终还是被迦太基人攻下。
在萨贡杜姆城陷落之后,罗马于公元前218年春派以费边为首的使团去迦太基交涉。这次交涉是在迦太基年轻的军事统帅取得第一个胜利之后进行的。不出所料,迦太基人拒绝了罗马人的要求——打了胜仗哪有听人摆布的呢?何况想摆布他们的是自己立志要复仇的对象。
罗马人也估计到迦太基人会拒绝,事先也做好了战争准备。他们计划由两位执政官兵分两路,一路以西西里为基地,进军非洲,打击迦太基本土;一路进军西班牙,钳制汉尼拔统率的军队。
这看上去确实是一个完美的计划。不过,罗马人低估了迦太基军事统帅汉尼拔的军事才干。汉尼拔对战争双方的优劣势看得非常清楚,计划以西班牙为基地,避开罗马人的海上优势,由陆路进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出人意料地出现在意大利,取得军事胜利,促使受制于罗马的意大利同盟解体,从而釜底抽薪,打败罗马人。这一招儿确实厉害,罗马对外扩张,那些同盟者是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力量。通过军事打击,让那些同盟者归顺自己而远离罗马,是迦太基人当时不二的战略选择。
公元前218年春,汉尼拔亲自率领由9万步兵、1.2万骑兵和几十只战象组成的军队,从新迦太基城出发,对意大利进行大规模军事远征。迦太基军顺着西班牙东部向东北方向前进,渡过希伯鲁斯河,穿过比利牛斯山,再沿着高卢南部的海岸继续前进。很明显,汉尼拔想通过陆地战争,避开海军不如罗马军的劣势,向罗马本土进行攻击。
由于对汉尼拔的进军意图认识不足,罗马人拖延了出
征西班牙的时间。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斯奇比奥率领罗马军从海路到达罗丹河口时,汉尼拔已经进抵那里,并迅速渡过河,然后溯河北上,躲过了罗马军的拦截。这样,迦太基军一下子深入了意大利境内。
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斯奇比奥立即便派弟弟格·科尔涅利乌斯·斯奇比奥率领军队继续去征战西班牙,自己亲率一部分军队迅速上船,赶回意大利,同时派人加急赶回去,告诉意大利各城邦做好迎战迦太基人的准备。
汉尼拔出奇兵,但路途实在太难走。到当年9月初,迦太基军经过长途跋涉,才到达阿尔卑斯山麓。汉尼拔也意识到这样拖沓行军不利,因而不顾严寒和饥饿,坚韧地在已被冰雪封盖、人迹罕至的狭窄山道中前进。到阿尔卑斯山时,迦太基人只剩下2万步兵和6000骑兵,战象几乎都死掉了。此时,他们虽然损失惨重,但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到山南高卢后,汉尼拔下令让疲惫不堪的军队停下来休整,加大力度补充兵员和给养。随后,汉尼拔亲自做了激情的动员,号召大家以饱满的精神去攻打意大利诸城邦,去战胜罗马军,为此前在西西里岛的失败雪耻。
见迦太基人为避免海战,从陆地上长途跋涉来进攻意大利,罗马人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因为意大利是罗马的后院,各城邦是罗马的同盟者,有任何闪失,都会给罗马造成巨大压力和损失。
罗马元老院进行一番讨论,决定派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斯奇比奥率军去波河流域,在那里阻击从阿尔卑斯山下来的迦太基军,同时命令另一位执政官率领准备进攻非洲的军队由西西里岛返回意大利本土,与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斯奇比奥会合,集中兵力与迦太基人决战。
罗马人认为,他们的优势其实是陆军,所谓海军优势,只不过是在装备方面先进一筹,通过这个装备平台,发挥的还是陆军优势。迦太基人从陆地上进攻,罗马人同样可以通过决战将其打败。不过,罗马人低估了迦太基人复仇的决心,低估了迦太基人几十年卧薪尝胆练就的战斗力。在军事天才汉尼拔领导下,迦太基人个个同仇敌忾,英勇无比,奋不顾身。结果,迦太基人接连在波河支流提基努斯河和特雷比亚河流域痛击罗马军,赢得了军事胜利。此前迦太基人内心的压抑终于获得了释放。
罗马人原本信心满满,没想到接连两战都被打得晕头转向,大出意料之外。更出乎意料的是,高卢人趁机发动反对罗马的起义,整个山南高卢倒向汉尼拔一边。汉尼拔此刻由孤军远征一下子变成有同盟军协同作战,分化意大利同盟打击罗马的战略意图初步实现。汉尼拔志得意满,稍事休整后,继续征战意大利。
接连失败后,被打醒的罗马人开始进行深入的反思。最终,他们意识到将迦太基人赶出意大利已经不太可能,只好将目标改为保卫中意大利,阻止汉尼拔率军继续南进。只有先阻止迦太基人进一步侵略,他们才可能寻找机会将其赶出意大利。于是,罗马两位执政官率军分东西两路对迦太基人进行拦截。
事实证明,罗马人的反思是不够深入的,虽然看出了战略应该调整,却调整错了方向。如此简单的截击,汉尼拔当然不会与之决战。他出奇兵,率军穿过伊达拉里亚的近路,采用迂回战术,绕过罗马军的营地,用四天三夜涉过被认为无法通过的阿尔努斯河下游沼泽地,出人意料地出现在罗马军后面。
罗马军发现已经被包围,只好慌忙调整进军方向。结果,在特拉西梅诺湖北岸一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谷地,汉尼拔率军一举打败贸然追赶上来的罗马军,赢得了进入意大利以来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此战,罗马1.5万人阵亡,数千人被俘。
罗马人紧张起来,非常担心汉尼拔率军直捣罗马城。于是紧急动员,一方面加强城防;另一方面任命费边为**官,统一指挥军事行动。
这一次,罗马人又将迦太基人的进军方向估计错了
。汉尼拔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冷静分析后,认为以他现有的兵力,无论是急袭,还是围攻,都不可能拿下罗马城,还不如在意大利纵横驰骋,蹂躏其土地,打击罗马人的抵抗力量,同时采用区别对待的方法瓦解意大利诸城邦同盟,孤立和削弱罗马人。在特拉西梅诺湖一役胜利后,汉尼拔领军向东穿过翁布里亚,进入皮凯努姆,到达亚得里亚海岸,在那里补足给养后再向南前进,进入阿普里亚。
汉尼拔这个判断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忽略了战争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擒贼先擒王。既然已经几次打败罗马军,既然已经具备围攻罗马城的实力,那么就应该不给对方任何喘息的机会,直接率军将罗马城占领,从心理上给予对方沉重的打击。
**官费边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发现汉尼拔率领的军队士气正旺,尤其是骑兵战斗力远非罗马人能比。如果罗马军与之直接对阵,迦太基的骑兵就很容易对其形成侧翼包围,导致其惨败。不过,汉尼拔是孤军深入,后援和补给困难,急于求胜,而罗马军虽然屡遭失败,但在本土作战,人员和给养补充都比较容易,时间、地理对自己有利。费边决定采取拖延战略,率领四个军团在阿普里亚和汉尼拔接触上了,却只守不战,任凭迦太基人怎么挑战,都不与之决战,甚至避免与迦太基军发生大冲突。驻守时,罗马军扎营在不便于汉尼拔的骑兵活动的山区。行进时,他们尾随在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后面,伺机进行骚扰。
费边这一战略与司马懿对抗诸葛亮北伐时的战略何其相似。不过,拖延战略虽然是对付势如破竹的迦太基军的可行战略,但罗马不具备实现这种战略的客观条件。因为罗马和意大利那些城邦是同盟关系,罗马人不积极抗击迦太基人入侵,就是放纵迦太基人侵犯和蹂躏意大利那些同盟者,这势必引起同盟者的不满,导致他们在战争中不出力,甚至投向迦太基人。而罗马的威力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意大利同盟城市对其人力、物力的支援。汉尼拔看到这一点,加大了侵扰意大利各城邦的力度。果然,费边的拖延战略不仅引起同盟城市市民和广大农民的强烈不满,也遭到了罗马人对他强烈的攻击。
骑兵长官米努基乌斯·卢福斯就坚决反对费边的拖延战略。利用费边暂时不在军队的机会,米努基乌斯·卢福斯擅自下令罗马军向迦太基军出击。迦太基军没防备,导致罗马军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这之后,罗马人要求积极出战的呼声更高。米努基乌斯·卢福斯又率军出击,却被汉尼拔猜中,设下一个埋伏圈,并将其团团包围,准备一举全歼。费边听说米努基乌斯·卢福斯擅自指挥罗马军出击,意识到不妙,立马赶回军营,率领留守的军队前去接应,正赶上米努基乌斯·卢福斯被包围。费边率军誓死拼杀,才救出米努基乌斯·卢福斯,免于全军覆没。于是,罗马军又继续实行拖延战略。
公元前219年末,费边的**官任期届满,统率权交给了新当选的执政官。罗马人要求与迦太基军决战的呼声越来越高。新任**者不得不顺应民意,改变了拖延战略,积极准备与迦太基人决战。
公元前216年夏,在南意大利的康奈,罗马人与迦太基人发生了大决战。罗马人志在必得,投入了8万步兵、6000骑兵,而汉尼拔也投入了4万步兵、1万骑兵。从力量对比看,汉尼拔总兵力比罗马弱,却占有骑兵优势。而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战略性兵种,只要运用得当,汉尼拔取胜的希望比较大。
这次决战是一次面对面的阵地战,展现着罗马人和迦太基人各自的军事风格。他们都沿奥菲都斯河列阵。罗马军阵中心是密集的重装步兵,骑兵配置在两翼,想以强大的步兵猛攻敌方军阵。这种军阵的特点是步兵负责进攻,骑兵负责防守。迦太基军阵则不同,把步兵列于军阵中心,排成半月形,凸面对着敌人,将骑兵放在两侧。这种军阵的特点是步兵负责防
守,骑兵寻机展开侧翼进攻。从军阵看,胜负的天平就已经比较明显地倾斜了。
开战后,罗马步兵主动向迦太基军阵中心发起强攻。迦太基步兵抵挡不住,开始后缩,将半月形凸面逐渐变成凹面。罗马军趁机向前逼近。没多久,战线越拉越长,罗马军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迦太基步兵和骑兵的包围之中。
看准时机后,汉尼拔命令两翼的步兵发起反击,骑兵向罗马骑兵冲杀过去。迦太基步兵战斗力不如罗马步兵,反击仅仅是为了将其拖住,给骑兵制造集中兵力打击罗马骑兵的机会。根据汉尼拔的命令,迦太基1万英勇善战的骑兵很快打败罗马6000骑兵,然后转身包抄到罗马步兵后面,与自己的步兵一起形成了对罗马步兵的包围圈。
罗马军惊慌起来,阵线开始混乱,士兵越挤越紧,密集得使迦太基人枪无虚发,石无虚投。结果,罗马军大部分阵亡,万余人被俘,幸存者甚少,而迦太基军步兵加上骑兵才损失6000人。
康奈惨败对罗马是个重大打击。前线瓦解了,罗马人又做了应对汉尼拔直扑罗马城的准备,下令17岁以上的青年都必须入伍当兵,并由国家出钱赎买奴隶,组成两个军团,加强罗马城的防卫。
这一次,汉尼拔还是没顺着罗马人的思路走,依然没有向罗马进军。他知道,罗马的力量还没有从根本上被摧毁,当务之急是将罗马的同盟者分化开,拉拢到自己身边来。康奈决战的胜利给汉尼拔带来了利好,南意大利大部分城市都投到他旗下,中意大利有些城市也发生了转向。公元前216年秋,坎帕尼亚最大城市卡普亚背离了罗马人,就是其中着名的一例。
在意大利境外,在康奈战役胜利的影响下,汉尼拔运用灵活的外交手腕,争得与希腊马其顿王腓力五世的结盟。而希腊城邦叙拉古也背离了罗马,使罗马几乎失去西西里全岛。
这种形势对罗马人来说是相当严峻的。如果不及时遏制事态发展,罗马人此前近半个世纪扩张的成果将会全部丧失,而且还面临着被消灭的危险。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罗马人进行了深入的总结,最终认为应该回到费边的拖延战略上去,谨慎行动,避免和迦太基军发生大决战,努力保卫余留地区,支持继续忠于罗马的城市,惩罚倒向汉尼拔的城市,破坏迦太基人的补给,消耗他的有生力量。
这一战略是费边拖延战略的升级版,充分考虑了同盟者的利益,因而无论是深度反思后的罗马人,还是尚与罗马结盟的那些同盟城市,都比较坚定地支持。特别是中部意大利的城邦,随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补给,让罗马人在关键时刻能够挺住。
罗马人采用拖延战略应对迦太基军,但并不是消极的防守,而是试图在其他地方削弱迦太基军的势力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实力。他们派出一支军队远征西班牙,阻挠迦太基军从那里及时得到补给,同时派出海军攻打西西里岛的叙拉古据点,切断从地中海赶来的迦太基援军和补给。公元前213年,罗马人攻陷了叙拉古在西西里岛的据点。
在罗马人从外围打击迦太基军时,汉尼拔开始逐步走下坡路。迦太基王对汉尼拔心怀疑忌,一直没有给他什么真正的支援,让汉尼拔在意大利的远征军得不到什么补充和救济。而意大利同盟里大多数城邦也逐渐倾向支持罗马人——毕竟汉尼拔是外来者,而罗马人几百年的扩张征战也给了他们不少实在的利益。
在人力、物力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汉尼拔孤军深入的弱点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处境变得越来越困难,原先所具备的优势也一点点消失,最终不得不从战略进攻方转为防守一方。而他这一转变就意味着胜利开始向罗马人招手了。
公元前212年,罗马军开始转守为攻,围攻卡普亚。汉尼拔率迦太基军前来救援,但两次都未能解围。为了引开围攻卡普亚的罗马军,汉尼拔只好用“围魏救赵”之策,率军北上向罗马城挺进。不过,罗马人紧闭城门,准备坚守,同时
继续对卡普亚围困。这就使得汉尼拔的计谋落空了。
此时,汉尼拔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既没有强攻罗马城,又没有回军去保护那些同盟城邦。他自知力薄,攻不下罗马城,便在罗马郊外驻扎了一段时间,接着撤回到坎帕尼亚,尔后又撤到南意大利去。于是,失去迦太基人保护的卡普亚不得不向罗马人投降。趁此机会,罗马人又攻占了一些坎帕尼亚城市。到公元前209年,罗马军又攻占意大利南部的最大城市塔林敦。至此,罗马人基本消灭掉了那些支持迦太基人的城邦,而能实现这些,最重要的是由汉尼拔战略战术的失误造成的。
不仅汉尼拔在关键时刻指挥上出现失误,迦太基王的举动也在无意间帮了罗马人莫大的忙。虽然汉尼拔在意大利的处境每况愈下,迦太基王迟迟不肯援助他,但汉尼拔对战局并未绝望,而是将希望寄托于留在西班牙的两个弟弟的支援上。迦太基王不支援他,他坚信亲弟弟们一定会支持的。事实上,他的弟弟们确实在全力想办法支援他,但罗马人在执行外围削弱迦太基人战略的同时,已经将其弟弟作为重点攻击对象,而这些举动无意间成为他们战胜汉尼拔的关键。
公元前208年,汉尼拔的大弟弟哈斯德路巴尔甩开了罗马军的追击,率领援军离开西班牙,进军意大利。遗憾的是,他的进军路线被罗马人预测到。罗马人事先设下伏兵,以逸待劳。在翁布里亚境内的墨塔尔鲁斯河畔,迦太基援军遭到罗马军伏击后战败,哈斯德路巴尔战死。汉尼拔得知此消息,断绝了从西班牙得到支援的希望,只好退到意大利南端的布鲁提伊。
而汉尼拔的另一个弟弟处境也不妙。为了在另一条战线上打击迦太基人,罗马人早在公元前210年末就派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斯奇比奥率军去西班牙,寻机消灭掉那里的迦太基人。公元前209年,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斯奇比奥率军攻克了新迦太基城,而在哈斯德路巴尔离开西班牙之后,他又于公元前207年打败了汉尼拔的另一个弟弟玛戈,从而结束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统治。
汉尼拔在意大利还没扭转局势,迦太基本土又遭到了攻击。原来,罗马人重新攻占西西里岛后,就在积极准备进攻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04年春,罗马军在斯奇比奥的率领下,从西西里的利里拜乌姆出发,进攻非洲迦太基本土。罗马军在迦太基北边的乌提卡附近登陆,因得到东努米底亚首领玛西尼萨的支援,连连取得胜利。
迦太基形势危急,迦太基王只好召汉尼拔率军回国救援。困在意大利的汉尼拔不得不承认他进军意大利的计划破产,含恨撤离转战15年、没有遭受过一次重大损失的战场。
公元前202年,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斯奇比奥和汉尼拔在位于迦太基南边的扎玛决战。双方步兵势均力敌。但是,玛西尼萨的骑兵对罗马军的支持起了决定作用。汉尼拔有生以来第一次被打败。迦太基被迫向罗马求和,于第二年签订了和约。
和约规定,迦太基只能保留非洲本部的土地,不经罗马允许不得和邻国作战,除保留10只船舰防止海盗袭击外,必须交出全部舰只和战象。此外,迦太基还得交出100名名门子弟作人质,50年内向罗马赔款1万他连特白银。
为了复仇,在军事天才汉尼拔的指挥下,迦太基军屡屡重创罗马军。但是,由于罗马人善于总结教训,扬长避短,也由于迦太基王不积极支援,而汉尼拔的两个弟弟又遭到罗马人攻击,罗马人又攻击了迦太基本土,汉尼拔不得不撤离意大利。而罗马人在争取到玛西尼萨的支持后,又在迦太基本土打败了汉尼拔,迫使迦太基不得不签订和约结束战争。汉尼拔这个军事天才的出现,不能不说是罗马扩张征途上所经历的最大的考验。而战胜这个天才般的对手,让罗马人的作战能力和经验得到了飞速提升,从而也使得罗马成为西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真正的西地中海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