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皮洛斯:亚平宁只属于罗马

    罗马人是好战的。在对外扩张战争中,罗马人虽然遭受多次挫折,但都顽强坚持到最后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因此,罗马人征服中部意大利各城市后,立即将目光瞄准北方的高卢人和南部的诸希腊移民城市。无论从势力,还是从文明程度来说,希腊移民城市都远远要超过罗马此前的对手。因此,罗马这次对外扩张战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

    南意大利的希腊移民城市是罗马人的首选目标。公元前282年,意大利部落卢卡尼亚人分袭希腊移民城市图里依。图里依人打不过卢卡尼亚人,被包围了,便向罗马人求援。这恰好符合罗马企图向南意大利扩张的需要。罗马执政官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并亲自率领军队前去。

    图里依人和罗马人内外夹击,包围图里依的卢卡尼亚人很快被击溃。图里依人准备了酬谢的礼品,请罗马人回去,但罗马人借口要防备卢卡尼亚人再次攻击,派军驻守图里依城,赖着不走。图里依人此时才发现请神容易送神难,罗马人和卢卡尼亚人一样,都有侵略的野心。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向其他城邦寻求帮助,想办法迫使罗马人撤军。

    塔林敦人对罗马军占领图里依城非常不满。当罗马舰队驶进塔林敦海湾时,塔林敦人毫无征兆地袭击了罗马军。罗马军没有丝毫准备,舰队战斗力也远远不如塔林敦人,在慌忙之中迎战,毫无悬念地惨败。罗马船员一部分被杀死,一部分被卖为奴隶,连罗马舰队司令官也死于这次战争中。

    此前只有罗马人主动攻击别人的份儿,他们从未遭到这种野蛮而残酷的袭击。罗马元老院派遣了一个使团到塔林敦进行谈判,要求他们做出解释,并对罗马进行赔偿。塔林敦人根本不将罗马人放在眼里,理都不理。

    罗马人被偷袭了,去谈判解决问题又遭到蛮横拒绝,他们决定武力报复。公元前281年,罗马人正式向塔林敦人宣战,并派军队进攻塔林敦城。塔林敦人遭到罗马军的进攻,形势危急,估计自己打不过,便请求希腊的伊庇鲁斯国王皮洛斯援助。

    皮洛斯有才能,有野心,又喜欢冒险。当时,他正幻想在地中海西部建立一个帝国,积极打击任何可能构成威胁的城邦。塔林敦人的求援正符合他向西方扩张的愿望,给了他发兵西进的借口。就这样,在罗马人向塔林敦人复仇时,喜欢冒险扩张且实力更为强大的伊庇鲁斯人向其扑过来了。

    公元前280年春,皮洛斯率领22万步兵、3000骑兵和20

    头战象登陆意大利。在当时的意大利半岛,这支军队是能横扫一切的力量,因为绝大多数城邦的人口都没有22万人。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罗马人硬着头皮迎战,即使自己实力远远不如,也必须抗击他们对亚平宁半岛的入侵,否则亚平宁半岛将会成为他们的***,罗马也会在劫难逃。

    在离塔林敦海湾沿岸不远的赫拉克里亚城附近,罗马军和皮洛斯率领的大军发生了第一次会战。由于双方实力相差太悬殊,罗马军被皮洛斯轻易地击溃了。之后皮洛斯领军乘胜追击,横扫意大利各城邦,几乎追到了罗马城。

    罗马人面临灭国危机。他们不得不采用非常手段对付非常之事了。他们不仅紧急从伊达拉里亚调来增援军队,还征发不管有没有公民权的无产者以及一切青壮年人组成军队,全力保卫罗马城。一时间,罗马以及当时还与罗马站在同一阵线的城邦几乎全民武装了起来。

    在罗马人准备拼命时,皮洛斯外强中干的本性流露出来了。他居然认为此时跟罗马人决战时机不好,下令军队撤退到阿普里亚,等到有利时机再发起攻击。这次撤退给了罗马人战胜伊庇鲁斯人的信心,罗马人不仅不再畏惧他们,而且骨子里还坚定了要彻底将他们赶出亚平宁半岛的决心。

    公元前279年春,在阿普里亚的阿斯库伦城附近,罗马军再次与皮洛斯率领的军队会战。罗马军在重挫伊庇鲁斯军后战败,以至于在人们祝贺胜利时,伊庇鲁斯国王皮洛斯说:“如果我们同罗马人的战争再取得这样一次胜利,我们将要没有军队了。”因此,罗马人这一战虽败犹荣,士气高涨。

    早在赫拉克里亚战役后,皮洛斯就曾派能言善辩的希腊人西尼阿斯作为使节到罗马城,提出建立和平、友谊和同盟的建议,并献上皮洛斯送给罗马元老院中有权势元老的大量礼品。礼品被谢绝,但皮洛斯的建议却在元老院进行了讨论。

    由于皮洛斯的声誉和罗马的战败,元老院中有部分元老认为在对罗马比较有利的条件下可以和谈。但是,也有部分人认为,罗马军虽然战败,但已经严重挫伤了伊庇鲁斯军,只要坚持下去,罗马军是能够打败他们的。当时已经年迈失明的阿庇乌斯·克劳狄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他命令儿子带他到元老院,跟那些主张议和的元老们辩论。

    阿庇乌斯·克劳狄义正词严地说,如果皮洛斯想要同罗马人订立和约,建立友谊,他必须先率领军队退出意大利,然后派遣使节

    来和谈。不然,只要他的军队留在意大利土地上一天,罗马人就不能同他进行和谈。意大利属于罗马人,决不允许任何人染指。

    最终,阿庇乌斯·克劳狄热情洋溢的演说鼓舞了罗马人的士气,改变了元老们的想法,使得他们最终下决心拒绝皮洛斯提出的和谈建议。

    阿斯库伦战役后,伊庇鲁斯国王不愿把战争延续下去,再次向罗马提出了新的谈判建议。这一次,罗马元老院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当时,罗马拒绝和谈与迦太基派来使节有关。西西里的一些希腊城市正要求皮洛斯到西西里去,帮助他们抵抗迦太基人。而迦太基人希望把皮洛斯困在意大利,从而阻挠他率军去西西里,因此派使者来到罗马,请求缔结反皮洛斯同盟,并表示支援罗马人对皮洛斯的战争。

    罗马处于战败一方,不接受议和,让伊庇鲁斯国王皮洛斯觉得可笑,便采取了不搭理罗马人的办法,皮洛斯于公元前278年离开了意大利,领军到西西里去支援希腊城邦了。因为他认为,他们作为战胜方,跟战败的罗马议和,只不过是给他们面子,将意大利的战争做个了结而已,罗马人不答应,他们直接将军队撤走也没什么损失,到时想回到意大利,直接凭着强大的军队登陆就行了。

    事实证明,伊庇鲁斯国王的想法错了。皮洛斯在西西里同迦太基人进行了三年战争,没有得到任何成果。同时期,罗马人在意大利却趁机壮大起来了——罗马已经占领了南意大利许多城市,又征服了投到皮洛斯方面去的卢卡尼亚人和萨姆尼特人。

    公元前275年,皮洛斯得知他在意大利的同盟萨姆尼特人遭到罗马人围攻,又率军回到意大利,在萨姆尼乌姆境内抗击罗马人。而此时的罗马军无论是人数,还是战斗力,都大幅度提升了。罗马人在过去三四年里,已经做好了与皮洛斯决战的准备。

    在萨姆尼乌姆的贝尼温敦城附近,皮洛斯率伊庇鲁斯军和罗马军展开了决战。罗马人将内心的仇恨和压抑一股脑儿发泄出来,个个抱着报仇雪恨的心理去与侵略者伊庇鲁斯人拼命。结果,伊庇鲁斯军被彻底击溃,罗马人赢得了胜利。

    公元前275年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皮洛斯率领残兵败将退回了伊庇鲁斯。

    战胜皮洛斯后,罗马人成了亚平宁半岛的英雄,再也没有强大的敌人干涉了。他们乘胜全力以赴去征服南意大利各城邦。公元前272年,罗马军包围并攻陷塔林敦。接着,以前投到皮洛斯方面去的

    南意大利诸部,如萨姆尼特人、卢卡尼亚人、布鲁提伊人和阿普里亚人等,都一一被罗马降服。罗马人成了南意大利的新霸主。

    为巩固在南意大利的地位和统治,罗马在重要战略地点都建立了罗马或拉丁***。公元前268年,在贝尼温敦建立拉丁***;公元前2**年,在沿海的费尔姆建立拉丁***;公元前263年,又在埃塞尔尼亚建立拉丁***。到此时,除波河流域仍为高卢人占领以外,意大利其余地区全被罗马所征服——罗马人成了整个意大利的霸主。

    为了巩固对被征服城邦或部族的统治,罗马人积极推行具有军事性质的殖民政策,建立***,如奥斯提亚、安提乌姆、塔尔拉齐那等,***的居民保留了罗马公民权,可以加入罗马部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并且可以当选、担任任何官职,还继续在军团中服兵役——他们被认为是罗马公社有完全权利的公民那一部分。

    不过,被罗马征服的城邦或部族与罗马的关系并非全部相同。征服意大利后,对意大利各地区,罗马人根据它们在被征服过程中对罗马的态度,以及各自在经济上和战略上的重要性,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办法,把它们分为几种:

    (1)有罗马公民权的拉丁自治市。这些自治城市的公民有罗马公民权。他们保留内政方面的自治权,但丧失独立对外作战和进行外交的权利,其地位相当于自治邦。拉丁同盟解散以后,被罗马合并的一些城市,如图斯库鲁姆、拉维优姆、阿里西亚和诺门图姆等城邦,都是这类自治市。

    (2)有半公民权的公社或城市。所谓半公民权,即享有部分罗马公民权,不能参加罗马公民大会选举和表决。有半公民权的居民可以与罗马公民结婚,其财产也受罗马法律保护,但他们没资格当选、担任罗马公职。奥伦克人的公社,那波里人、皮凯努姆人的公社,伊达拉里亚南部和北部坎帕尼亚的城市,都属于享有半公民权的。后来,有少数城市或公社上升到了完全公民权地位。

    (3)拉丁***。这是参加拉丁同盟的城市或者公社在罗马占领区建立的军事性质***。公元前338年,拉丁同盟被罗马强行解散,但拉丁***却继续存在并不断地建立。拉丁***和同盟者一样享有内部自治权。居民在战时也要服兵役,但不能编入罗马军团,而是编入由罗马将领担任最高统帅的特殊部队。他们没有罗马公民权,其军饷也由所在城市或者公社负

    担。不过,如果拉丁***的居民迁到罗马居住,也可得到罗马公民的一切权利。公元前3世纪时,拉丁***有30个,如苏拉里乌姆、涅佩铁、亚得里亚、阿里米努姆、贝尼温敦、威努西亚、佩斯图姆、布伦第西乌姆、卢西里亚、启尔恺、维里特莱以及阿德亚等。

    (4)被迫同盟者。在征服扩张过程中,罗马人的目的并不是将对方消灭掉,而是将其打败,然后使之接受条件,充当罗马继续扩张的同盟者。这些战败者在名义上保持政治独立,但要承担与罗马所签订条约规定的任务,按条约规定的数量提供步兵和骑兵;如果同盟者属于滨海城市,则要供应战舰和舰上人员,同时享受某些权利,但没有外交权。他们提供的军队不编入罗马军团,而是编入特殊的辅助部队,归罗马指挥官指挥。他们的国家制度仿效罗马的国家机构,有元老院、高级官吏和公民大会,也有某些地方特点。不同条约下的同盟者情况略有差异。这类同盟者有塔林敦、克罗顿、洛克里、图里依和维利亚等城市。

    (5)投降者。被罗马征服的意大利居民中,最没有权利和政治地位的是“投降者”。他们是由向胜利者罗马无条件投降的那些部落和公社组成的,几乎没有任何权利。他们不准携带武器,要服从罗马长官的统治,如布鲁提伊人。

    不难看出,罗马征服意大利以后,并未组成统一的国家。它给予各城市(公社)或部族不同的政治和法律地位,目的是防止它们联合起来反抗自己,让自身长期稳定地处在支配地位。而事实上,罗马统治者凭借这种“分而治之”的原则,的确建立了对意大利稳固而长久的统治。这是罗马后来继续对外扩张的根本保证,也是其在日后争霸战争中赢得胜利的根本,毕竟一个由罗马人控制的意大利,在当时无论对于哪个国家,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

    罗马人称霸亚平宁半岛后,向地中海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开始征服地中海周边地区,将地中海变成自己的内湖。在征战中,罗马人的对手是文明远远比自己发展程度高的希腊人或者深受希腊影响的强国。罗马人无法像在亚平宁半岛那样比较容易地取得胜利,但他们善于反思,在每次挫折后都能及时反思,做出调整,因而有军事天才的迦太基,当时的亚洲强国帕加马,以及野心勃勃向虎口夺食的本都,最终都被征服了。罗马人的聪明才智、坚强、善战等优秀品质在一次次征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