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人更可爱——出丑效应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试图在猪湾入侵古巴,结果计划惨遭失败。消息传来,全国一片哗然。可是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猪湾事件”非但没有使肯尼迪的声望降低,相反他的声望却大大提高了。
心理学家的解释是:过去新闻媒体把肯尼迪描述得过于完美,无可挑剔,让人感到他不是凡人,无法和他相提并论。一旦大家知道他也像常人一样会犯些低级错误,于是心理为之放松,认为:肯尼迪也不过如此,不是想象中的无所不能。这一下反而让人们对他产生亲近、体谅的感觉,无形中因祸得福,靠“犯错误”拯救了自己。
这正是心理学上着名的“出丑效应”,又叫“仰巴脚效应”。就是对于那些取得过突出成就的人来说,一些微小的失误不仅不会影响人们对他的好感,相反,还会让人们从心里感觉到他很真诚,值得信任。
而如果一个人表现得完美无缺,我们从外面
看不到他的任何缺点,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够真实,恰恰会降低他在别人心目中的信任度,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缺点,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关于出丑效应,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设计了这样的实验,他把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分别放给他准备要测试的对象:在第一段录像里接受主持人访谈的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他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接受主持人采访时,他的态度非常自然,谈吐不俗,表现得非常有自信,没有一点羞涩的表情,他的精彩表现,不时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第二段录像中接受主持人访谈的也是一个优秀的成功人士,不过他在台上的表现略有些羞涩,在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他所取得的成就时,表现得非常紧张,竟把桌上的咖啡杯碰倒了,咖啡流出还将主持人的裤子淋湿了;第三段录像中接受主持人访谈的是
个非常普通的人,他不像上面两位成功人士那样有着不俗的成绩,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虽然不太紧张,但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发言,一点也不出彩;第四段录像中接受主持人访谈的也是个很普通的人,在采访的过程中,他表现得非常紧张,和第二段录像中一样,他也把身边的咖啡杯弄倒了,弄湿了主持人的衣服。当教授向他的测试对象放完这四段录像,让他们从上面的这四个人中选出一位他们最喜欢的,选出一位他们最不喜欢的。
结果出来了,最不受测试者们喜欢的当然是第四段录像中的那位先生了,几乎所有的被测试者都选择了他,可奇怪的是,测试者们最喜欢的不是第一段录像中的那位成功人士,而是第二段录像中打翻了咖啡杯的那位,有95%的测试者选择了他。
这足以证明,对于略有成就的人来说,适当地出点儿丑要比总是一副高高在上、完美无瑕的样子要好
得多。
那么,产生这种奇妙的出丑效应的原因是什么呢?
据调查表明,这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喜欢有才能的人,才能与被喜欢程度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但是,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充当“绿叶”的角色,如果对方能力超群,所有的鲜花与掌声都是给他的,自己跟他站在一起,只能衬托出他的“威仪”,显示出自己的卑微。时间久了,换做谁都不会喜欢这样一个时刻提醒自己无能和卑微的对象。相反,一个犯小错误的能力出众者则降低了这种压力,缩小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保护了他人的自尊,因而也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
这一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受用的。
李威是某大型外资企业的职员,由于他能力超群,为公司赢得了很多的客户,所以深受上司器重。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在同事中并不受欢迎,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躲避他,甚至还有人私底下挖
苦他,叫他“机器人”。他在公司里没有一个朋友,经常独来独往,很是寂寞,他不明白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于是,苦闷的他独自到酒吧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当他睡醒时,却发现自己一直睡在公司橱窗里的沙发上,他以为老板会因此而责怪他,同事会瞧不起他,他甚至做好了辞职的准备。然而,老板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对他大加赞赏,同事们也从此开始对他笑脸相迎。他不知道,他的无心之过反倒帮助了他,使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丰满起来,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再是“机器人”,而他也赢得了更好的人缘。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完美的人并不招人喜欢,“断臂的维纳斯”则更富有魅力。如果你是一个强者,不要过于追求“锦上添花”,适度地暴露些“瑕疵”反而会赢得更多的掌声。不完美的人更可爱,这就是出丑效应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