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指向别离的那种爱

    1

    去年某个周末,在家闲着没事儿,看电视剧《小别离》。

    《小别离》里集中展示了三个阶层的家庭,在送孩子出国这同一件事上,有着三种不同的心境。我最喜欢的就是黄磊和海清这对儿,因为和我家的实际情况简直如出一辙,标准的慈父严母组合。戏里,海清饰演的母亲与女儿朵朵因为学习的事儿冲突不断,黄磊两面做老好人,帮着互怼的母女二人从中调和。我家也是这样,我和我妈基本上是五天一大吵,三天一小吵。小时候,我总是因为成绩的事儿挨揍,每次都是我爸在一边帮忙拦着,事后还要找我偷偷谈心,叫我不要怪罪妈妈,因为她也是关心则乱。

    2

    但我家的情况也比较特殊,我妈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没人接管便辞了职,全心全意地做起了家庭主妇,可以说她把自己全部的人生都投入到了我身上。

    小时候,我上课外补习班,妈妈风雨无阻地骑着她那辆小摩托接送我。

    高三时,我每天都会学到凌晨一两点,她也在旁边干瞪着眼不睡觉陪着,就怕我一个人觉得自己太辛苦。

    我高考刚结束,她就生了一场大病,拖拖拉拉地病了一个多月才好,后来她说自己就好像在一夜间被拆掉了支撑自己的主心骨,仿佛打了多年的持久战,在我考完最后一科时,终于打完了。

    小时候,我们家只是普通的工薪家庭,但我的零花钱总是要比别人多。她知道我不是大手大脚的孩子,便任由我自己把钱攒起来买一些小东西。但我时而辜负她的希冀,我也和剧中的朵朵一样,时常在学习的业余搞一些不务正业的事,写小说、混网上的那些音乐坛子

    、写作业时偷偷把MP5压在下头看电影……但我妈和我,就像是如来佛和孙猴子,我的一举一动自以为瞒得滴水不漏,实际上却被她尽收眼底。

    每当那时,她总是大发雷霆。而在她更年轻的时候,多半是把怒气付诸暴力。有好多次,我们两个吵得太大,把左邻右舍都惊来拉架,我当时正处在叛逆期,觉得面子比天大,一扭头就跑出去离家出走。

    那天晚上,我11点多回家,发现我妈妈不在,是邻居帮忙守在我家门口。听她说,我妈妈叫了辆车挨条街道挨个路口地找,还打电话给城市交通电台,让听众帮着找孩子。其实那天晚上我在我奶奶家楼下的一个车棚子里蹲着,天太冷,挨不住就回家了。但没想到竟然会给她造成那么严重的惊吓,那天我妈回来后,见到我扬起手还是要打,我以为身上会很痛,她却是一个耳光抽到了自己脸上。她眼睛哭得肿了起来,抱着我痛哭流涕。

    从那天以后,她再也没动手打过我。

    后来,我高中毕业,填写高考志愿。我想去上海,因为那里有关系很好的朋友在,但她想让我留在身边,最远也不要出省。尽管她表现得满不在乎,叫我跟随内心,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却在和邻居聊天的时候,不知哭了多少回,流去多少眼泪。她说我从小到大一直是她照顾大的,生活技能一窍不通,一下子跑到外地去,受欺负了怎么办,想家了怎么办,出事儿了身边连个照应的人都没有。

    而这些我都没有考虑过,只想着远远地离开家,迫不及待地迎接自由自在的新生活。

    还是很久以后才明白,当时她最想表达,却也最羞于表达的话

    ,其实是她舍不得我。

    后来,我还是留在了本地,在室友想家想得痛哭流涕时,我随手招个出租车没一会儿就能到家。甚至有时候,我妈在家做了我爱吃的菜,都会开车过来给我送一份。

    没离开过家,但在别人的泪水里似乎也懂得了别离的滋味。对离别的感触不够深,却在成长的过程里,明白了母亲隐藏在千言万语之后默默无闻的爱。

    3

    相比于我妹,我是幸运的,她去年到新西兰留学,想家想到抓狂。许多时候,人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离开父母离开家,才会明白活在庇佑之下的生活是多么轻松自在。

    但父母与儿女面对离别的感受又是不同的。孩子只有在心情低落、受了委屈,或者感到孤独、吃不到可口的饭菜时才会想家,而父母思念孩子却是不分时间、地点、场合的。

    剧中有一段,海清和朋友在做按摩,海清按着按着就哭了,因为想朵朵。在剧里,与朵朵矛盾最多的就是妈妈,但朵朵出国后,想孩子想哭最多的也是妈妈。

    朵朵刚到国外时,海清和黄磊跟她视频。对着电脑,海清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连珠炮似的问了一大堆问题:“住得习惯吗,吃得习惯吗,入学手续有没有办好,室友人好吗……”

    而孩子年纪太小,感受不到父母内心的纠结与挣扎,还笑嘻嘻地发牢骚:“你说得太快了,总得让我一个个回答啊。”

    想念这种事,躲得过对酒当歌的夜,也躲不过四下无人的街。

    我问在国外的朋友,你平时想家吗?朋友是个大大咧咧的男生,和我说:“刚出来的一两个月会想,但后来融入了这边的圈子,还交了女朋友,说实话

    ,除了和家里要钱的时候,都不怎么想的。”

    我又问他:“那你爸妈想你吗?”

    他沉默了好久,和我说:“我第二次放暑假要开学了的那次,我爸去机场送我。我拎着行李归心似箭,想的是马上就能见到女朋友了,特开心,大步流星地往安检里头走。但我临进安检前,回头却看见我爸站在那儿一把一把地抹眼泪……你知道吧,就是那种平时不苟言笑,看着你***的一张脸,忽然那么脆弱。我就知道他是真的想我,后悔让我自己出去。”

    好像天下的父母都一样,在家时嫌弃你,离开时惦记你。

    4

    每次往家里打电话,响两声就能有人接听;逢年过节回家,厨房里也总是母亲忙碌的身影。生活平淡无奇,似水流波澜不惊,恍惚间总是让人生出地久天长的错觉,好像他们会永远陪在自己身边一样。

    之前,在豆瓣上看过一段话,是博主的妈妈发给她的,妈妈说:“父母和子女是一种相互拉扯的关系,有点像拔河。小的时候,你弱我强,所以你更多依附着我。现在,我年纪大了,关系变为我弱你强,开始要慢慢地低声下气,依附于你了。”她收到短信时第一反应是震惊,又有点心头大快,随即又觉得可悲,因为好像从来就不存在“平等”这个词。

    但我们也在尝试着和解,哪怕是拔河,也有平局的一刻。

    妈妈现在对我说话,温言细语时多,大吼大叫时少。我有时在外地出差,她也会发微信说,想我了。我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她总是第一时间跑去报亭那里买,然后拍下来发到家族群里说,看我**贝儿女儿的大作。

    我开始变得深沉起来,不再

    咋咋呼呼。可她却开始变得像个孩子,总是为我一点小的进步就欢喜得不得了。

    小时候,我总是不理解她,怨恨她不懂得耐心沟通,一言不合就打人。长大后才会明白每一次巴掌起落的背后,其实是恨铁不成钢的心。她想要让我好好学习,其中谋求回报的私心几乎没有,更多的就像是***对儿子安德烈所说的:“我希望你的未来,能够多一些选择。”

    只是当我懂得这些的时候,她已经老了。我们能相处的时间,也不再有小时候那般多了。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有一次,我忘记为了什么,我和我妈吵架,青春期的叛逆撞上更年期的暴躁,好像车祸现场,我俩总是以冷战结束。还有一次,吵完,我妈同我说:“我是第一次做母亲,你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我们两个都是新手上路,需要磨合。所以遇到矛盾时,我总是忍不住发脾气,你也一样分毫不让,但是咱俩都忘了新手上路的后一句是,多多关照。”

    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不懂得换位思考。我妈总说:“没有一个父母是肯给孩子亏吃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随着自己的成长,似乎也逐渐明白了父母那些口是心非的背后,其实都是没有选对方式表达的良苦用心。

    但我们不管争吵多少次,最后依然会和解。我也知道未来我们可能依然会这样,有事儿没事儿地吵下去,但不管怎样,我知道我是爱她的,而她更是爱我胜过她的生命。

    这就是亲情,融于血脉之间,像一根绳索将我们紧紧地绑定在一起,不管指向别离多久,终会在某一时某一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