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破茧成蝶,痛苦的时候正是你成长的时候

    郭老师是个不苟言笑的老太太。她的衣扣总是系到最上面的那颗,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头略略昂着,整个人的感觉很像《哈利波特》里的麦格教授。久而久之,大家私下里都管她叫麦老师。

    麦老师的课有两大特点,一是特别爱提问,上她的课,被提问的概率比不被提问的概率都要高,常常是同一个问题,她能叫上四五个人回答,两节课上下来,相当于把全班同学都点了个遍。因此,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听力课,却从来不敢缺勤。

    第二个特点就是,麦老师一旦批评起人来相当毒舌。她似乎从不偏袒任何学生,无论是谁只要问题答得不好,她便会不遗余力地挑刺,在不侮辱人格的基础上,简直是什么难听就专说什么。很多年后蔡明在春晚中扮演毒舌老太,很多人都笑称说话真损。而在我看来,这和麦老师简直不在一个段位,小品里的毒舌老太至少还能博人们一笑,想当年麦老师的话那可是句句让人如坐针毡,挨批者只

    能暗恨自己不够苗条,没法钻进地缝躲进去。

    大学四年,麦老师的每节课都让大家提心吊胆,因此大家所做的课前准备也常几倍于其他课程,哪怕最懒的同学至少也会在课前捧着课本猛看一阵,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真可谓痛苦不堪。

    但说来也怪了,毕业几年后的同学聚会,好几个进了外企的同学都说,自己的外语水平在一群新进员工中绝对算得上前几名,至少在那种不是老外就是海归的环境下,自己作为本土大学毕业的学生,张嘴对话却一点儿也不丢人。

    大家这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麦老师当年的严苛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上她的课我们没有一分钟不紧张,但正是那些紧张迫使着我们加倍努力,终于换来了今天的游刃有余。

    毕业后的第二年,张涛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打工,那一年因为业务拓展,部门刚刚成立,除了经理全是清一色的新人。经理是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搬把椅子,独自一

    个人坐在办公室的最后面看报表。开始大家还以为他是图清净,结果有人在下班后试过坐在那个位置,发现可真是一览众山小,全屋子的人一举一动都逃不出他的眼睛。换言之,经理选择那里是为了更好地监督每一个人。

    从此以后,只要经理坐在那里,同事就像是上足了发条,一个个全都切换到模范员工状态。业务员一个接一个地打着电话,设计师自觉地将一个海报设计出三个版本,而张涛作为策划,哪怕手里暂时没有什么任务,也要没事找事地查查资料,或者研究一下对手公司的最新作品,总之,大家都决不能让自己闲着。

    结果几个月下来,部门竟然也签下了好几单,被公司大老板公开点名表扬。虽然都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客户,但这对于一个全是新人的新部门来说,已然算是捷报。

    张涛至今仍然记得当年坐在经理视力范围内时,那种如芒在背的感觉。可细想来,也正是这种让人压力山大的监工模式,才得以让我

    们一帮新人不得懈怠,没有因为聊QQ、刷网店、看小说而枉费了大好时光,而是在保持高速运转中不断提升自己。

    如今,张涛已经由当年的职场新人慢慢变成了新人们眼里的前辈。在一波接一波的姑娘小伙口中,他最常听到的抱怨就是“领导太严格”:行间距没调好会挨骂,标题字体不对会挨骂,只拖了半天的稿子就会挨骂,内容不精彩会挨骂,用词不恰当会挨骂……每次他们皱着脸问张涛应该怎么办的时候,他都会告诉他们:“没辙,忍着,我也是这么被一路骂过来的,但多被骂骂,也就知道怎么做得更好了。”

    这个世界不会总对我们保持和风细雨的态度,尤其是当你做得还不够到位时,更难免受到指摘。但那些当年让自己极其不适的人或事,其实事后看来,无一不是对自己难得的磨炼。有时候唯有痛上这么一把,紧张那么一回,才能促使我们战胜内心的惰性,有动力不断改正和完善。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大多很

    随性,很难忍下内心的感受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打交道,甚至会觉得简直是自虐。

    但所谓超越就是如此,超越并不意味着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在于可以忍住现下的痛苦,从中挖掘出能让自己未来受益的价值。

    更何况,那些让你不快的事并不代表就是错误的、不好的,愉悦并不是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真正意义的标准。事实上越是让人愉悦的事情,背后隐藏的危险系数往往越大,就好像是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食人岛,平日里椰林沙白,宛如天堂,却专门会找个最惬意幽静的晚上将岛上安心睡觉的人一个个吃掉。

    当然,现实中的我们没有食人岛的威胁,可是让人懈怠的惰性却同样具有杀伤力,它能将我们在最该奋斗、最有资格骄傲的年纪,一路拽向满足于现状、安身于稳定的平庸。

    所以,别急着排斥那些让自己不快的人或事,他们的存在未必带给你快乐,但是却很可能推着你一步步往前,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