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及目录
曾国藩——远东的***
在很多研究世界历史事件的评论家看来,19世纪发生的任何灾难**件,就其悲惨性与破坏性而言,没有任何一场能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提并论。几百个县城被反反复复地占领,交战双方各有胜负,中国被抢劫与屠杀所充斥。大城市成了一片废墟,曾经肥沃的土地成了荒漠。这场运动以推翻清王朝、摧毁大清帝国为目标,伤亡惨重的血战和***时常发生。在1882年末,S.W.威廉斯在他的着作《中央王国》中提到了这群太平军:
他们的出现是一场彻底的灾难,只有不幸伴随左右。他们不曾试图修缮被毁坏之物,保护古迹遗产,或是偿还他们盗窃的东西。他们所经之处,野兽横行,在已经一片废墟的城镇里筑起窝巢。原本熙熙攘攘的小镇,如今只回荡着野鸡腾空飞起的声音。人们曾辛勤耕耘的土地,如今已被荒草覆盖。损失的白银金额高达数千万两,幸存者们贫困潦倒,只能忍受着巨大病痛日复一日的折磨。此外,根据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估计,1851年至1**5年期间,共有2000万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丧命。
清政府权力分散,官员腐败无能,才导致这场运动在中国的国土上大肆蔓延。而太平军最终失败,是因为从1853年至1858年期间,他们群龙无首,同时又遭到曾国
藩竭尽全力的镇压。如今,中国现代史已把曾国藩赢得的荣誉还给了他,但外国评论家却仍过分关注那一支由外国人训练和指挥的小部队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价值。这支部队约3000人,由弗雷德里克·汤森·华尔组建的,后来由戈登指挥。他们将这支部队称为“常胜军”,戈登也被视为圣人,却忽略了这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中真正的英雄。
如果我们忽略了曾国藩所做的巨大贡献,而将所有的荣耀都归功于戈登与李鸿章,那确实太不公平。曾国藩克服了中国千百年来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弊病,在少有人与之合作,缺乏军饷(十多年来的军费总支出总计仅2100万两银子),而他本人对军事和兵法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凭借着清晰的思维、持久的耐力、谨慎的态度最终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从不担心他人会掩盖他的光芒,甚至不惜将荣誉的桂冠拱手让人,他努力地将能人异士聚集在他身边,用他们的才能来弥补自己在军事上的不足。曾国藩崇尚儒学,努力将孔圣人所倡导的德行贯彻于自己的一言一行当中,绝不愿背离传统之道,因为他认为这样做会有损颜面。那个时代人们之间尔虞我诈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而他却仍能做到直言不讳、真诚坦率。
据我所知,一位日本的传记作家已
经先我一步,将曾国藩比作乔治·***,而不是比作拿破仑。诚然,曾国藩就是远东地区的***,他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将理性的判断和良知贯穿于始终,才通过多年的战斗最终以弱胜强,使中国免于分裂与毁灭的厄运。中国当代政治评论家梁启超说,像曾国藩这样的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寥寥无几。如果这个赞誉过高了,那么至少放眼19世纪,他可以当之无愧地归入伟人之列。
在新成立不久的****,人们对君主专制及任何形式的帝国主义都十分排斥,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尖锐的声音,指责曾国藩拥戴异族的统治,并支持绝对的君主专制。然而距离曾国藩去世已经过去了一代人的时间,如果我们用现在同胞所倡导的民主共和的思想来裁判他,是否有失公允?难道我们不应该回到大清王朝,去倾听一下曾国藩为国为民所发出的声音、所传达的信念吗?
年轻的批评家对君主专制厌恶至极,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扞卫整个帝国的完整,那么它很可能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分崩离析。更何况,当时西方列强正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自己的帝国,它也很可能会落入外国人手中。中国一直在动乱中维持着独立和统一,直到西方国家最终采取了干涉政策,协助曾国藩一起将太平天国运动镇压
下去。
这本书是为了获取耶鲁大学博士学位而撰写的学位论文,起初论文只涉及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后来为了使其更加完整,我又加入了一些内容,概述了曾国藩人生最后七年的生活。这主要包括他为了镇压捻军所做的准备,以及他就任金陵和直隶总督的经历,也正是因为他为镇压捻军做了充分的准备,李鸿章才能快速将其镇压。我还从他所写的大量信函中搜集并整理出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此外,我还增添了一章专门介绍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政府,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如何从星星之火逐渐壮大,最终成为燎原之势的。为了日后再做修改,我还删除了许多与作战有关的细节。
中国的人名和地名很难用拉丁字母注音,现在同时存在着好几个注音系统。对于地名,我尽量按照邮局列表上的名单来注音;对于其他名称,我则采用威妥玛氏拼音法。但是,人名和地名中都有一些例外。一些名称已有约定俗成的拼法,如进行改动,则有卖弄学识之嫌。
如果这本书能帮助西方国家更清楚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一生都致力于镇压这场运动的曾国藩,作者将备感欣慰。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头。这一时期,对外关系对中国的意义越来越重大,因此需要对这一时期的中文文献进行更加细致、审慎的研究和考察。长期以来
,我们仅从西方国家的视角来研究这一时期,仅仅这样做,根本不足以确切了解历史的全貌。
我要对耶鲁大学的F.W.威廉斯教授致以真诚的谢意,从他那里我借到了十分珍贵的典册和史料文献,在他的指导下我完成了该项研究,修订过程中也得到了他非常多宝贵的建议。我还要感谢F.浅川教授,在研究的翻译工作中他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帮助。此外还有长沙的G.G.沃伦牧师,在一些章节的修改中也给我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还有耶鲁中国分院的左福(音译。——译注)与其他成员,在中文材料的处理工作中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
黑尔(Hail, W.J.)
1926年11月于中国,长沙
——
目录
第一章满人治下的中国政府
第二章拜上帝会的组织
第三章已被抹杀的领袖
第四章从广西到北京
第五章太平天国的宗教
第六章太平天国的军事、政治和社会情况
第七章曾国藩出山及新军的组建
第八章湘军出征
第九章太平天国内讧与清廷的失望
第十章进军安徽
第十一章攻克安庆及战争的重组
第十二章外国人与太平军
第十三章金陵争夺战及太平军的崩溃
第十四章两江总督任上与剿捻
第十五章直隶总督任上和曾国藩的晚年
第十六章曾国藩的人生哲学
第十七章结语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