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深不可测

    阮籍想,既然来了,总得探出点什么,于是一直问老孙过去神仙导气之术,老孙就是什么都不回答,好像聋哑人一样,阮籍就这么和机器式的人呆了几天,也探不出所以然来,直好挥手告辞了,临别,阮籍看着大山草蕃木华、无拘无束,不觉身心与自然交融,一时心动神摇,满怀欣喜,难以自持,口啸起来,山谷回音,幽韵悠长,阮籍得意地下山了,走到半山腰,忽然听到优美啸声响彻山谷,如鸾凤一般。阮籍一阵大惊,抬眼远望,音在树杪,原来是孙登站在山间一块耸立的孤石上,如孤独的仙人,啸出了人世间最优美的乐声。阮籍崇拜到了极点,果然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啸外有啸,笑道:"都说音乐是最优美的文字,是心灵的一种表达方式,的确如此,我真不虚此行!"回去复命后,很快写了一篇《大人先生传》,文章汪洋肆意、求真返璞、力求人应该回到自然状态,对人世虚伪的礼法制度予以辛辣地讽刺,俨然是《庄子》的续篇。

    阮籍去找孙登聊天,孙登无语奉告,以口啸明其心声,嵇康在对待偶像问题上,比阮籍更执着,阮籍只是呆了几天,嵇康却跟孙登屁股后面转悠了三年,最后也没学出个所以然来,嵇康实在等不及了,和某些学徒一样,三年业已师满,下山前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先生真的一句话不想说吗?"孙登见嵇康真心求教,于是开口了:"你知道火吗?"

    嵇康见孙老师发话了,高兴地回答:"当然知道。"

    孙登继续说道:"火生而有光,而不用光,其实重在用光,光才有作用,人生而有才,而不用才,其实重要的在于用才,才能才会发挥作用。用光贵在产生光的薪材,薪材好,火才能烧的久长,光也就长久了;用才在于认识自身道德的真才,人才可以保全天年,而你才多识寡,怕你难免被当今世俗所误啊!"嵇康固然被世俗所误,然而孙登这位高尚士人后来在面对世俗时,竟然学做"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屈原,身赴湘流也不融俗,真是让世人难以思议!

    世俗世俗,墨悲丝染,世人谁又能摆脱俗套呢?

    嵇康听完后,觉得有理,却也没有把孙登的话放在心上,回家后该干啥干啥,依然做他自己,读书聊天交友之外,还有个业余的小爱好,就是打铁,打些铁器卖

    掉,换点小酒喝,也买点五石,回来碾成粉,制作成一种五石散剂服用。五石散是当时名士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如今某些明星嗑药相似。

    五石散的配方应该是个古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齐王侍医遂病,自练五石服之。传言医圣张仲景将五石的方子用来治伤寒,五石散是采用五种石头,石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混在一起制成散剂服用。

    曹魏高管何晏同志最先尝试,他服了五石散后,说:"这玩意不但能治病,还能让我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何晏同志应该某天生病后,服用了五石散,发觉此物不仅对症治好了病,还无意中感受到其他功效,比如床上耐力更长久。于是开始像吃太上老君仙丹一样痴迷此物,在何晏同志身体力行的广告作用下,曹魏公司人纷纷效仿,大家嗑五石散成了时尚,曹魏公司人以白为美,服了五石散的人不仅神清气爽、还肤白如玉,一个个如同用了漂白粉,看上去若神仙下凡,光彩照人。

    不过这玩意吃过后,得赶快进食,必须吃冷食、饮温酒,吃完后得出门散步。因服下此物身体容易内烧,五脏六腑极热,大家也就穿的很少,大长袍一套,敞着肚子,蹬着个大木屐,便可出门,有些嘻哈之风。

    当时名士拥三宝-聊天嗑药携麈(音主)角。聊天就是在一起谈玄学、嗑药就是服五石散、麈角又叫麈尾,一种掸尘驱苍蝇蚊子的工具,类似扇子、又类似毛刷,聊天散步时候可以掸掸指指。 何晏被司马懿干掉后,五石散没有追随他而去,嗑药风反而蔓延开来了,成了一种极时尚的生活方式,虽然也有嗑药致死、如后来公司高管裴秀,就是没按说明书指导,本是喝温酒,他却喝冷酒,很快猝死了,还有个医学家叫皇甫谧的,直接不用说明书,按自己性子来,学习神农搞人体试验,结果把自己弄得终生残疾。服药不慎,有死有伤,但大家好像把五石散当作美味的河豚,拼命去尝试,人是换了一波又一波,药却没有停了下来,如此一直到了隋唐才冷淡。

    隋唐公司炼丹家用另一种五石方子代替了过去的五石散,方子改成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五色俱全

    ,毒性更大,丹砂学名硫化汞、雄黄是三硫化二砷、白矾是硫酸铝钾、曾青是硫酸铜,磁石是四氧化三铁,此五物正应红、黄、白、青、黑五色,作用等同杀虫剂,真正的五毒是也,肉身之躯如何能吃这些玩意儿,但炼丹家却说吃这些玩意能成仙,搞得公司高层沉醉不已,相传唐朝五个老板都吃药吃挂了,就是这般风险极高,人想成神仙的欲望还是没有停下来、人的原始深处的长生不老的想法被唤醒了,大家一直热衷于寻仙问道,研究成仙的方剂,然而正如古诗所言: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玄学这种玄乎的没有将人从量变突变为质变的东西,在隋唐时代不得不停下脚步,神仙之术兴盛、佛禅之学抬头,麈尾隋唐已后也不见名士再用此物装X了,但佛珠会成为时尚。炼丹家们没有将自己送上神仙之路,却炼出了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也算为文明作出贡献了,只是他们有些不屑这种阴差阳错的发明,好像万艾可的发明者弗里德.穆拉德教授被称为伟哥之父!

    每个时代人都有统一的兴趣爱好,这叫潮流,既然是潮流那就一直在流动!旧的走,新的来!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留在沙滩上!

    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相应的东西,聊天除了酒助兴以外,更需要五石散这种剧烈的兴奋剂辅助,如此神情方可逸兴遄飞,思维揽天拥地,拓展极宽,高深莫测的语言脱口而出。五石散伴着魏晋南北朝公司,流行了几百年,一个现代医学认为有毒的方剂伴随着他们走了那么长的路,真的不容易啊!

    嵇康打铁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是经常过来当下手,嵇康执锤,向秀有时拉风箱、有时用钳帮忙夹烧红的铁块,"叮叮嘡嘡",火星直飞,二人如打铁花一般,谈笑自如,旁若无人。

    向秀,是嵇康寄居之处的本地人,从小也爱好老庄,还为《庄子》做了很精彩的注释,吕安曾看了他注释,大赞,说道:"原来庄子没有死啊!"显然向兄在吕安心里,也是庄子的知己了。然而近代刘文典教授,曾口出狂言,说:"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子本人,另外半个嘛……还不晓得。"刘教授此言是没有把向

    秀放在眼里的。

    后来有个叫郭象的人在向秀原有的注解下,补充了其中《秋水》《至乐》二篇,此人剽窃成功后,变成《庄子.郭象注》,当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没有立法,郭象不属于犯法,众人只觉这个人道德出了问题,属于缺德!

    向秀、郭象注释的《庄子》偶然成了两晋清淡家的教科书,这也是后来的事了。

    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的人叫山涛,山涛字巨源,与司马懿是沾亲戚的,山涛有个从姑奶奶是司马懿丈母娘,史书上说他和司马昭是老表,其实是山涛的爸和司马昭的妈有旁系老表关系。这种亲戚关系就像二锅头兑了白开水,有味却已经很淡了。

    山涛好老庄,与嵇康、阮籍初见,就义如金兰,三人就像《三国演义》的刘关张一样,食则同桌,寝则同席,搞得山涛老婆韩氏都吃醋了,说:"嵇康、阮籍有什么好的?"山涛说:"夫人有所不知,此二人真是牛人啊。"老公的话点燃了韩氏的好奇心,有一天,嵇阮二人来山涛家作客,韩氏劝山涛酒肉招待,留宿二人。夜晚,韩氏便从墙外来偷窥他们,如此就像看一场精彩的话剧,直到天大亮韩氏也没去休息。后来有个好事的外国人认为他们是一对好基友,搞断臂,其实非也,嵇阮二人如同两座知识宝库,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韩氏只是倾听他们的谈话,偷看二人神仙的风采,来对比自己的老公!

    事后山涛便问老婆:"这两人如何?"韩氏说:"这两人才情志趣很高,你不如他俩,如果以见识和气度和他们交朋友,你还差不多。"山涛却也没生老婆气,毕竟他也知道他在才情上是不如二位的,山涛说:"夫人所言极是,他们也认为我气度胜人一筹。"

    山涛如此和嵇阮二人闲游,直到四十岁时才想到去曹魏公司上班,工作不久后,又害怕卷入曹爽和司马懿争权的漩涡中,某天写了封辞职信扔在自己办公桌上,回了老家。

    曹爽被司马氏灭掉后,曹魏公司比较稳定了,山涛没什么家底,虽然父亲曾当过公司小经理,但在山涛很小时就去世了,涛哥无法啃老。家中生活费在自己不上班的这几年一直捉襟见肘,再不就业就得靠人救济了,于是他像谢安一样,不再隐居,走出了家乡,二进曹魏公司打工,当时总经理司马师还笑话他:"当今的姜子牙又想

    到上班了啊。"

    山涛这个人不像孙登不慕名不慕利,也不像嵇康重名而贱利,他是想名利双收,上可慰祖宗、下能惠儿孙,现实和理想双收割。其实山涛作为七贤老大哥,确实也有大哥风范,假如他和嵇康一样不去上班,一是生活质量肯定下降,二将来他还得抚养嵇康的孩子,这一切还是得需要money的,山涛无法像嵇康、阮籍那样将名士嘻哈风发扬彻底,在他的心中,理想可以有,但要帮助别人,实现人生价值,还得适应社会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竹林七贤虽有相同的学习爱好,却各有各的性格,嵇康傲世、山涛随和、向秀高标,刘伶肆荡、王戎苟且、阮咸洒脱,如阮籍,他又是一种处世方式,王勃说:阮籍叫猖狂。

    阮籍字嗣宗,父亲是东汉公司建安年间大文豪阮瑀,曹操当年听闻阮瑀大名,下发聘书邀他来上班,老阮没有做好为老曹打工的准备,一直慢条斯理,不予肯定答复,老曹害怕老阮被别人挖走,他很着急,聘书更像热恋中的书信一样,频繁送来,老阮不想这么被追逼,开始逃避,溜到山中做隐士。曹操听说后,有点恼怒,既然此人想学介子推,那我当一回晋文公,下令烧山,老曹也不担心烧山造成空气和环境污染,反正那时候天很蓝、水很清、人的想法也单纯,老曹就是想把老阮逼出来。

    老阮没有介子推抱木而死的勇气,很快像烟熏的兔子一般,从山上跳了出来,老阮能琴善歌,作的一手好文章,曹操是极喜欢,当时公司檄文和对外公示文章,很大一部分出自老阮之手。老阮东汉建安十七年生病去世,儿子阮籍那时才三岁。

    阮籍长大后,小伙是一表人才,性格任性豪放,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读书,几月不出;或登山临水,数日不归,典型的学习起来疯学、玩起来疯玩的人。博览全书,最好老庄,嗜酒能啸,也遗传了他爸爱好音乐的基因,擅长弹琴。得意之时,放浪形骸,目无旁人,别人都以为小伙子是疯了。都说高智商的人和疯子就差一步,阮籍为了证明不是疯子,他决定去曹魏公司上班。

    最先去兖州经理王昶那儿,两人相见后,阮籍成了孙登不发一言,而王昶成了阮籍,话说了一箩筐也听不到对方哼一声,王昶最后说了一句:"此人深不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