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人问斩为何要在午时三刻
实用性:★★
知识性:★★★★
杂学关键词:午时三刻 杀人杂学类别:历史类
趣味性:★★★
我们在看古装剧或是读武侠小说时,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情景“午时三刻已到!问斩……”那么,为何犯人
要在“午时三刻”问斩呢?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
在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中,“午时”相当于今天的中午11点至13点之间,是太阳最强烈的时候。在古代,午时被认为是“阳气”最盛的时候,阴气即时消散
。在此时问斩的罪犯为罪大恶极之徒,连鬼都不得做。而如果不是很严重的案犯,一般是在正午问斩,那时的阳光并不是最强的,让其有鬼可做。
但是,并非只是“午时三刻”才可以执行死刑。在唐朝的法律里
,每年从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以及每月的禁杀日等都是不可以执行死刑的。而且还规定在“夜未明,雨未晴”的时候也不准执行死刑。值得注意的是,除明朝以外,其他朝代并不是严格
按照“午时三刻”这个时间来执行死刑的。
一锤定音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午时三刻”更多的是一种习惯的说法,因为在许多朝代,问斩的时间并不确定。有很多史料里都有在清晨和黄昏时分问斩犯人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