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三 屠刀!南征之前的杀戮

    自从建安三年归降以来,张辽已然在曹操麾下征战九年,白马之战,颜良虽不是他杀的,但击破袁军,他也有功。只身赴敌巢穴,招降昌豨,则完全是他的功绩。此后在河北、山东等战场之上,他一直英勇有加,所以到建安十年,曹操便提拔他做荡寇将军,一年之后,再加封都亭侯。

    这时,跟随曹操北上白狼山的张辽,便成了冲击乌桓军阵的第一枪。事实上,他也不愧“荡寇将军”之名号,奋力冲杀之下,看似庞大的乌桓军阵旋即崩溃,蹋顿当场被杀,这也证明了冒顿单于不是那么好做的!

    而袁尚、袁熙那俩小子还真是预先做好了充分准备,居然又成功脱逃,且跑过了辽河,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去了。

    又被这俩小子给跑了,众人皆觉得可惜,但曹操却不在意。

    “哈哈,何须担忧,吾料那公孙康必然会将二袁的首级送到此处,诸位静候便是!”

    公孙康,说起来又有一番故事了。他的老爹公孙度,居然就是那位在汴水边杀得曹操屁滚尿流的徐荣的同乡。当年也正是因为老乡徐荣的推荐,他才得到了辽东太守的职位。而一到辽东,他便露出一副俨然秦始皇的嘴脸,杀了许多根本就无罪的辽东大族,理由就是要让你们知道知道我的厉害。

    或许正是因为这逻辑,他还出兵讨伐了高句丽与乌桓。接着也正如他所料,中原便陷入战乱之中,中央朝廷无力管到遥远的辽东,公孙度便愈发作怪起来。首先是在襄平县祀社神的地方发现了一块大石头,下面还有三块小石头,据说这就是公孙度将做皇帝的预兆。那大石头就是皇冠,而小石头就是三公。天哪!这公孙度的想象力也实在太丰富了。

    接着,他便开始做实事了。首先是从辽东郡再分出两个郡来,叫作辽西和中辽;然后,又出兵他地,他也不走陆地,他也自知触犯不起幽州,他的手法是穿越辽东海峡,乘乱攻克了山东半岛上的几个县城,设立了一个营州。

    好嘛,这时他便觉得自己该做大了,虽然不敢马上称王,却开始追封先祖、设立祭坛、祭祀天地、亲耕藉田乃至坐着仿造“皇帝銮驾”的车辆出行,帽子上也像模像样地悬垂着九条玉串,实际上,大伙儿都明白了,公孙度这小子是要讲皇帝的排场啊!

    可事实上他什么也没做成,到建安九年便死了,继位的便是这公孙康。

    公孙康又如何呢?他老爹在大海对岸设立的“营州”,早在建安十年便被张辽给肃清了。似乎他该恨这曹操,大概也是因为这缘故,所以袁氏兄弟才会来投奔他。

    收留袁氏兄弟,与仇敌曹操对抗,似乎这会是公孙康接下来的动作。事实上,当曹操在柳城停留之际,公孙康也确实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不久却传来了曹操班师回朝的消息,公孙康便有些小心思了。

    曹操已然回去,那么可见辽东这个独立

    王国暂时并无被取缔的威胁。既然如此,袁尚、袁熙这俩小子留在辽东,就不是盟友而是祸害了--因为袁家无好人,长期收留他们在身边,搞不好哪天就被他们给暗算了,到时候可真是引狼入室了!

    公孙康再无迟疑,埋下伏兵请两位袁公子进来,未等落座说几句客气话,伏兵已然发动,当即将二袁的首级割下来,快递送到曹操那边去了。

    对于公孙康而言,这显然是最好的选择。一是剔除了潜在的威胁,二是向中原朝廷报以足够的忠诚。换句话说,公孙康安全了!

    自然,对于曹操而言,这也是不错的结局,不费一兵一卒,便获得了二袁的首级,更取得了辽东的忠诚。对于曹操而言,这便够了,因为这场远征,已然消耗了他太多的精力!

    尤其是那位年轻的军师郭嘉,居然就在这长途奔袭中患上了不治之症,原因无非是水土不服加上气候恶劣再加上操劳过度,不久居然撒手人寰--这突来的噩耗实在令曹操惊愕不已,一时有白发人送黑发人之叹!

    需要说的是,郭家父子的体质都不太强,郭嘉已然早亡,他的儿子,似乎也未曾参加什么军事远征,却同样死得很早。

    明明有着并不强健的身体,为何非要死扛着远征乌桓不可呢?《红楼梦》里那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还真有几分说中了郭嘉的命运。

    满脑子都是对手的强弱,却忽视了自身的强弱,这便是郭嘉吧!

    或许是巧合,也就是在曹操的智囊郭嘉如流星般消逝的时候,身在荆州的刘备却从襄阳人司马徽的口中获知了“卧龙”“凤雏”的大名--中国人喜欢起绰号的毛病,不知是不是就从这里开始的。尽人皆知,司马徽的绰号是“水镜先生”,“卧龙”是诸葛亮,“凤雏”则是庞统,这三人的绰号据说都来自一个叫作庞德公的人。

    其实,司马徽这个人,与荀彧、荀攸一样,都出自颍川。之前也说过荀攸曾南下荆州,只不过这两人南下的时间有所不同,荀攸南下又北归许多年后,司马徽才抵达荆州,隐居在襄阳附近。

    说起来,这些人其实都不太抵触曹操。后来,当曹操南下收了荆州时,据说还要起用司马徽,《世说新语》中还特别说是要“大用”,可不管大用小用,司马徽很快便病死了。而那位庞德公,虽然侄子庞统先从周瑜,后改投刘备,他自己却更倾向于曹操,儿子庞山民,也就是诸葛亮的姐夫,后来做了曹魏的组织部文员(黄门吏部郎)。

    真正与曹操分野的,其实只有诸葛亮与庞统二人而已。庞统最初的选择是周瑜,而诸葛亮又为何会接受刘备的邀请呢?这自然与刘备的再三相顾有关,可事实上,若从根本而言,还是曹操当年的狂莽之举所致。因为父亲的被杀,他屠戮徐州,诸葛亮的家乡琅琊亦在其中。如此想来,诸葛亮宁愿选择落

    魄的刘备也是情理之中了。

    不过,前半生颠沛流离的刘备,一旦得到荆州的新野做暂时的居住之所,急着招揽人才也是理所当然。

    事实上,在这个时间段,不但刘备在招人,就连已然人才济济的曹操阵营,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人才大招揽工作。

    只不过,刘备所得是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而曹操呢,却在此时得到了据说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

    这算不算是上苍的一个讽刺之举呢?因为刘备前半辈子太苦恼,所以上天派下一个诸葛亮来帮他包办后代的幸福;而曹操的前半辈子似乎颇为顺利,那么就夺去你的智囊郭嘉,另派下一个司马懿来“狼顾”你……这个逻辑似乎还真有点通,可是太扯!

    好吧,暂且不管他,只说此时的曹操,他所招揽的人才,自然远不止司马懿这一个。大汉的三公制度,到这个时候也终告结束,又回到了汉初的“丞相”时代。

    既然曹操做上了大汉丞相,那么大权独揽也就终于成为不可否认的现实。相府班子很快搭建起来,崔琰与毛玠成为他的东西曹掾,实际上这两人从此便为曹操主持人才选拔工作。而司马朗、司马懿兄弟俩,则一个帮忙管财务文书记录(主簿),一个做秘书工作(文学掾),而刘备的老师卢植的儿子卢毓,此时貌似只有二十六岁,也当上了法曹议令史,负责法律政令工作。

    据说这一时期的吏治很好,崔琰与毛玠这两人都欣赏清廉正直的官员,搞贪腐送礼那一套在他们那里行不通。所以一时之间天下的知识分子都纷纷清廉起来,就连那些权贵,居然也很俭朴。许多省市级(州郡)地方官员离职之际,竟然连好衣服都没一套,“豪车”更是没有,似乎也没什么贵重的行李,只独坐一辆柴车回家去。就连作为国家最高行政中心的丞相府,来往之人也几乎没有什么华服行头。

    这,大概就是所谓艰苦朴素的初创时代吧!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日后臭名昭着的名字也登上了史册,这人便是大儒郑玄的学生郗虑,按眼下的流行说法,他也算是个名门子弟了。

    他一登场,便如同曹操手中的屠刀,挥舞其间,所向披靡。

    问题就在于,这把屠刀的所指,是大汉的内场。

    第一个,便是曹操拜相前夕担任司徒的赵温。据说这家伙在年轻时也曾说过“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之类的豪言壮语,可事实上成人之后唯一的敢为,就是在汉献帝最艰难的那段岁月里曾与李傕争执,此后便寂寞无声地做官做了许多年。

    直到这一年的春天,他忽然出手,征辟了一位年轻的后起之秀。

    也就是这一次的出手,直接招致曹操的弹劾。随即便是这位郗虑同志,居然摆出“持节奉策”的架势,免去了赵温的官职。

    老实说,赵温很莫名其妙,因为他所征辟之人,就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啊!难道是拍马屁拍

    到了马蹄子上了吗?赵温想不通,可是无论想得通想不通,这位子叫你让你就得让,不让不行!

    不过,赵温还是好样的,面对屠刀,他知难而退。至少,没有被杀。

    第二个,则是圣人后裔孔融。

    孔融得罪的人不少,其中便有郗虑。据说汉献帝曾同时召见孔融与郗虑,他问孔融:

    “孔少府可知鸿豫(郗虑的字)有些什么优点吗?”

    “鸿豫嘛,他可以一起追求道理,却不可以判断形势、随机应变!”

    孔融这话,自然便大大得罪了身旁的郗虑。据说他当即反驳:

    “孔少府从前做北海的地方长官,结果是政散民流,又哪来的随机应变呢?”

    官场上的话,本来就是虚多实少。孔融说的似乎是实话,可便要承担说实话的后果,从此他便与郗虑结怨。据说,为了和解,当时的曹操还专门写信做了解释。

    可眼下,郗虑已是御史大夫,孔融却成了太中大夫,同样都是大夫,权力、品级则完全不一样。太中大夫就是个闲职,而御史大夫则基本上就是副丞相,换句话说,孔融已经远不再是郗虑的对手,郗虑要整他便能整他。

    于是便有人问了,曹操是什么态度呢?

    这问题问得好,曹操是什么态度,你从郗虑的提拔上就可以看出来。他能提拔郗虑做副丞相,不就是明摆着要收拾孔融吗。果然,不久,便因为一次小小的过失罢免了孔融的官职。再后来,索性将孔融推上了断头台。

    可是身为孔圣人后裔的孔融,真的是因为郗虑的陷害而死吗?

    老实说,真不是。孔融的死,关键是因为两件事。

    首先是因为写给曹操的一封信。孔融在这封信上写着一句话,说从前武王伐纣成功之后,便把那妲己赏给了周公。哎哟,曹操一看这信还真是佩服老孔,你毕竟是圣人之后啊,尽知道些我不明白的,想不到居然还有这回事。可是佩服完了一翻史书,不论是哪本,都没记载这一出。他便不得不向孔融虚心请教。结果老孔说:

    “俺这是根据时下的新鲜事,推测当年可能是这样吧!”

    嘿,曹操忽然明白过来,原来老孔是在讽刺自己啊!攻下邺城之际,他那不成器的儿子曹丕私自闯入了袁氏的宅邸,看到了传说中的稀世美人、袁熙的妻子甄氏。据说曹丕一见钟情,末了曹操也无奈,只好将这甄美人娶入门做了儿媳妇。

    曹操大怒。

    可是孔融却不知收敛。战争年代,粮食可贵,曹操打算禁酒(酿酒耗费粮食),孔融又不干了,写了好几封信给曹操,叨叨咕咕说酒如何好,千万不可以禁云云。

    不过这些过失都还只能算是皮毛,更大的问题在于孔融的一封奏折。在这份奏折里老孔说,按照古代的体制,一千里之内,就不该封建诸侯!

    这便彻底激怒了曹操--据说他此时正策划着以邺城为中心,建立一个独立于许昌汉廷之外的新政治圈子呢--

    孔融你这不是指着曹操鼻子骂吗?好了,这也就难怪曹操要对孔融下手了,莫说你是孔子后裔,你就是孔子也不行啊!

    于是,在这年的八月,曹操、郗虑便将矛头一齐指向了孔融,罪名是“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等,说白了就是说了别人坏话,干了点政治上越轨的事而已。

    而据说就在孔融被害之际,他那九岁的儿子和七岁的女儿寄养在别人家里,老爹都上刑场了,他们还下棋呢,有人就奇怪了:

    “老爹都被抓起来了,你们这俩娃儿怎么还这么镇定啊?”

    俩小孩说:“鸟巢被毁坏了,那鸟蛋还能不破吗?”

    是啊,既然老爹被抓,孔家覆灭便是定局,镇定不镇定还有什么关系?

    这时,收养他们的主人便给他们肉汤喝,哥哥拿起汤就喝,妹妹便说了:

    “今天大难临头,难道还能活得很久吗?还需要知道肉汤是什么滋味吗?”

    这样的对话,居然出现在两个小学生之间,实在令听者落泪,可也足够让监视者抓到把柄。马上就添油加醋告知了曹操,曹操也没太多犹豫,一个字,杀!

    也就差不多这个时候,马腾来到了许都。

    为什么马腾会在这时进京呢?据说,第一个原因是他与原来的好搭档韩遂闹翻了,一气之下索性往中原跑算了。另一个原因则是借助马腾援助之力打败袁氏的钟繇、张既这些人的热情推举,甚至为了送别马腾,关中各县还特别准备了贵重的物资,加上太守、县官们的热烈欢送,****之下,马腾也只能上路来到许都。

    曹操自然也表示欢迎,且推举马腾做卫尉,而据说留在凉州的军队则交给了他的儿子马超。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对于曹操而言,西北的老虎终于进笼了,而对于马腾而言,军队还在儿子手里,怕什么!

    所以,一团和睦。

    好吧,杀了孔融,罢了赵温,招来马腾,北方已然平定。在曹操的眼中,接下来就该解决南方的诸多事宜了。

    此时的南方,东南是孙权,西南是刘璋,中南则是刘表,先打哪个好呢?

    打刘璋,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这****之中,他似乎是最昏弱无能的。可问题在于益州的地形复杂,山路漫漫,若是此时入川,没等曹操的大军走完蜀道,恐怕东边的刘备就会迫不及待地杀奔许都去了。

    那么打孙权如何?此前陈登已然试探过江东的锋芒,虽然孙策确实厉害,但这孙权显然很一般。倘若直接从广陵南下攻取江东,会不会更为顺利呢?假如说这江东的力量是南方****中的最强者的话,以曹操此时的实力,若是能拿下江东,其他两方会不会就此不战而降呢?

    答案是很有可能。

    刘表以及他的儿子、刘璋甚至此时的刘备,都不是硬扛的料。

    好吧,可是,为什么曹操偏偏就选择了中间的荆州作为他的突破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