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部常用穴位及手法
箕门
位置:****、膝盖上缘至大**成一直线,又称足膀胱。
操作:用食指、中指两指自膝盖内上缘至大**部做直推法,称推足膀胱或称推箕门。
功效:利尿清热。主治尿闭、泄泻及酸软无力等症。
解溪
位置:踝关节前横纹中,两筋 (趾长伸肌腱和跗长伸肌腱)间凹陷中。操作:用指甲掐或指端揉,称掐解溪或揉解溪。一手按解溪,一手摇足掌,用摇法,称摇踝。
功效:镇惊止泻。主治惊风、吐泻不止、踝关节屈伸不利等症。
膝眼
位置: 在膝盖两旁凹陷中,外侧凹陷称外膝眼,内侧凹陷称
内膝眼。
操作:拇指端着力,或用拇指、食指指腹同时着力,稍用力按压一侧或内外两侧膝眼穴,称按膝眼;一手或两手拇指螺纹面着力,揉动一侧或两侧膝眼穴,称揉膝眼;若用拇指指甲掐一侧或两侧膝眼穴称掐膝眼。功效:通经活络,熄风止痛。常用于治疗下肢痿软无力、惊风抽搐、膝痛等病症。
前承山
位置:前腿胫骨旁,与后承山相对处。
操作:掐或揉本穴,称掐前承山和揉前承山。
功效:通经络,行气血。主治惊风、下肢抽搐、下肢无力等症。
三阴交
位置: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指腹自上往下或自下往上直推,称推三阴交,或用按揉法,称揉三阴交。
功效:通血脉,活经络,疏下焦,利湿热,通调水道,亦能健脾胃、助运化。主治遗尿、惊风、消化不良等症。
昆仑
位置:又名上昆仑。在跟腱与外踝尖中点的凹陷处。
操作: 拇指指端着力,稍用力在昆仑穴上掐称掐昆仑。
功效: 解肌通络,强腰补肾。主治头痛、惊风、足跟痛等症。
百虫(血海)
位置: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又称百虫窝。
操作:或按或拿,称按百虫或拿百虫。
功效:疏通经络,止抽搐。主
治四肢抽搐、下肢痹痛等症。
丰隆
位置: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
操作:拇指或中指指腹揉,称揉丰隆。
功效:和胃气,化痰湿。主治咳嗽、痰鸣、气喘、痰涎等症。
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1寸。
操作:用拇指指腹按揉,称揉三里。
功效: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主治腹胀、腹痛、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后承山
位置:腓肠肌肌腹下凹陷中,用力伸足时出现人字纹处。
操作:用食指、中指指端在后承山穴处稍用力拨该处的筋腱,称拿承山。
功效
:止抽搐,通经络。主治惊风、抽搐、下肢痿软、腿痛转筋等症。
委中
位置:腘窝中央,两大筋之间。
操作:用中指指端钩拨腘窝中筋腱,称拿委中。
功效:疏通经络,熄风止痉。主治惊风抽搐、下肢痿软。
涌泉
位置:屈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向足趾推称推涌泉;用拇指指端揉,称揉涌泉。功效:引火归元,退虚热。主治发热、呕吐、五心烦热等症。
大敦
位置:足大趾外侧趾甲根与趾关节之间。
操作:用指甲掐,称掐大敦。
功效:熄风开窍,调理肝肾。主治惊风、疝气、遗尿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