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
左传
周郑交质
隐公三年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①卿士。王贰于虢②,郑伯怨王。王曰:“无之③。”故周、郑交质④,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⑤,周人将畀⑥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⑦。秋,又取成周⑧之禾。周、郑交⑨恶。
【注释】
①平王:周平王。
②王贰于虢(guó):周平王将权力分给西虢公,以此来制衡郑庄公的权力。虢:西虢公。
③无之:没有此事,无中生有。
④故:因此。质:人质。王子狐和公子忽分别是周平王和郑庄公的儿子。
⑤崩:逝世,此处指周平王离世。
⑥畀:授予。
⑦祭(zhài)足:郑大夫,字仲,又称祭仲。温:周王室所属地,位于现在河南温县。取:割取。
⑧成周:地名。
⑨交:此处指两国关系、交情。
【译文】
郑武公、郑庄公父子先后担任周平王的执政大臣,平王又任用了虢公兼管朝政。庄公埋怨平王,平王说:“此事是无中生有。”于是,周王朝与郑国进行人质交换:周平王之子王子狐以人质身份去郑国,郑庄公之子公子忽以人质身份去周国。平王逝世后,周王朝想将**交予虢公。四月,郑国的祭足带领军队将周国所属地温地的麦子割掉;秋天,又将成周的谷子割掉。周王朝和郑国关系开始恶化。
君子曰:“信不由中①,质无益也。明恕②而行,要之以③礼,虽无有质,谁能间④之?苟⑤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⑥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⑦,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⑧,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雅》有《行苇》《泂酌》⑨,昭⑩忠信也。”
【注释】
①中:通“衷”,心里。
②恕:宽恕,儒家精神之一。
③以:根据。
④间:间离、挑拨。
⑤苟:假如。
⑥筐:竹编方形容器。筥(jǔ):竹编圆形容器。锜:有足炊具。釜:无足炊具。
⑦荐、羞:敬上、献予。
⑧信:信赖。
⑨《风》:《诗经·国风》。《采蘩》《采》:均出自《召南》,描述的是妇女采摘祭祀野菜的场景。《雅》:《诗经·大雅》。《行苇》《泂酌》:均出自《生民之什》,前者是祝酒词,歌颂尊老和睦;后者提倡对人友好真诚。
⑩昭:显示、证明。
【译文】
君子说:“信任不是出自于心中,就算交换了人质也没用。双方怀着严明宽恕的态度行事,再以礼仪进行约束,就算没有人质,又有谁能挑拨彼此的关系呢?要是相互信任,彼此谅解,那山沟水塘的植物,四叶菜、白蒿、水草等藻类植物,方筐、圆筐、有足、无足的炊具,甚至地面上的积水,都能用来祭拜鬼神、贡奉王公;再说君子建立两国之间的信任,遵照礼仪做事,哪里又用得上人质呢?《诗经·国风》中有《采蘩》《采》两篇文章,《诗经·大雅》中有《行苇》《泂酌》两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来讲述忠诚与信任的。”
石碏谏宠州吁
隐公三年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①,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②,曰厉妫,生孝伯,蚤③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④之子也,有宠而好兵⑤,公弗⑥禁,庄姜恶之。
【注释】
①卫:国名,都城在现今河南淇县。齐:国名,都城在现今山东临淄。得臣:齐庄公太子。
②陈:国名,此处指陈国女子。
③蚤:同“早”。
④嬖(bì)人:古时指地位低下却得宠的人。
⑤兵:武器。
⑥弗:不。
【译文】
卫庄公娶齐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她被称为庄姜。庄姜貌美却没有儿子,卫国人为其写了一篇名为《硕人》的诗。庄公又娶陈国女子为姬妾,她被称为厉妫。厉妫生了孝伯,但很早就去世了。厉妫的同父妹妹戴妫生下桓公,庄姜把他视作自己的儿子。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生的儿子,备受庄公宠爱,他还喜欢摆弄武器,庄公一点儿都不反对,庄姜却非常讨厌他。
石碏谏①曰:“臣闻②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③。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④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⑤。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⑥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⑦?”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⑧,乃老。
【注释】
①石碏(què):卫国大夫。谏:劝说。
②闻:听说。
③弗纳于邪:此处指不让他走上弯路。
④过:过多。
⑤阶之为祸:向灾祸慢慢引去。
⑥速:加快,使变快。
⑦无乃不可乎:应该不行吧?无乃:可能,难道,用于反问句,意为不以为意。
⑧立:继位。
【译文】
石碏劝庄公道:“我听说,疼爱儿子(的家长)就应教导他道义与规矩,不让他走上歪路。骄傲、奢靡、放纵、不思进取是走向歪路的开始。这四个恶习出现的原因是(家长)过度的宠爱与赐赏。如果您打算将州吁定为太子,那就将此事确定;如果您没有这个打算,那就会让他走向灾祸。被宠爱而不骄傲,骄傲却甘心地位变低,地位变低心中却没有埋怨,埋怨却能让自己忍住,这种人是非常少的。况且低贱阻碍尊贵,年少欺负年长,疏远替代亲密,新人压住故人,弱小欺负强壮,邪淫阻坏正义,此六种是违背理义的。君主仁慈,臣子履行,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兄长关爱,弟弟尊重,此六种是顺应理义。将六种顺应摒弃,模仿六种违背,这会加速灾祸。作为天下百姓的国君,一定要将灾祸消除,现在却令灾祸加速,恐怕不行吧?”庄公没有听进去。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关系亲密,石碏制止他,他不听劝。庄公去世后,桓公登位,石碏便告老还乡了。
臧僖伯谏观鱼
隐公五年
春,公①将如棠观鱼者。
【注释】
①公:此处指鲁隐公。
【译文】
鲁隐公五年时的春天,他计划去棠地观看捕鱼。
臧僖伯谏①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②,其材不足以备③器用,则君不举④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⑤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⑥,皆⑦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⑧,归而饮至,以数⑨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⑩,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11,古之制12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注释】
①谏:劝说。
②大事:军事、祭祀等。
③备:制作。
④举:行动。
⑤度:衡量,权衡。
⑥春蒐(sōu):春天找寻猎取没有怀孕的野兽。夏苗:夏天猎杀破坏庄稼的野兽。秋狝(xiǎn):秋天猎杀野兽。狝,猎杀。冬狩:冬天猎杀野兽。这四个词都是代表打猎。
⑦皆:都、全。
⑧振旅:规整队伍。
⑨数:计算。
10顺少长:按照长幼年龄排序。
11射:捕捉、射杀。
12制:制度、规定、习俗。
【译文】
臧僖伯劝告说:“所有事物,不与讲习祭祀、战争有关,它的材质不能制造兵器礼器,君王就不为所动。君王是令臣子走向正轨和实用的人。根据讲习、军事与祭祀对器具进行衡量,与法度相合的叫做正轨;选择材料来制造器具用以表示等级文采叫做实用。不合正轨,不关实用的行动称为乱政。多次乱政,国家就会衰败。因此春夏秋冬进行狩猎都是选择农闲时刻进行军事演习。每隔三年进行一次出城大型演练,一进城就整顿军队。之后君王在宗庙宴请从事人员,计算打猎的收获。文采鲜明,贵贱有别,等级不乱,少长有序,这是讲习威仪。鸟兽的肉不放入祭祀器具,皮革、牙齿、象牙、骨头、牛角、牛尾、羽毛等不用于祭祀器皿,君主就不会猎杀,这是古代制度。对于树林、湖泊里的产物,普通器皿的材质,这些工作属于下级人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不是君主所该管的。”
公曰:“吾将略地焉①。”遂②往,陈③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注释】
①略:看,查看,巡视。
②遂:然后;于是;就。
③陈:放置渔网。
【译文】
隐公说道:“我要去查看边防。”于是隐公前往,还让渔人张网捕鱼供他观看。僖伯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没有同去。
书曰:“公矢①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②也。
【注释】
① 矢(shǐ):文献、史书。
② 非礼:有悖于礼法。远地:因为棠和曲阜相距很远,故称远地。
【译文】
《春秋》中说:“公矢鱼于棠。”认为这是与礼法相悖的,而且指出他远离了都城。
郑庄公戒饬守臣
隐公十一年
秋七月,公会齐侯、
郑伯伐许①。庚辰②,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③以先登,子都④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⑤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⑥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⑦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⑧。”乃与⑨郑人。
【注释】
①公:鲁隐公。齐侯:齐僖公。郑伯:郑庄公。许:国名。会:相会、集合。
②庚辰:甲子记日,这里指的是七月初一,后文的“壬午”是七月初三。
③蝥(máo)弧:旗名。
④子都:郑大夫公孙阏,在出师之前和颍考叔因为争夺同一辆车而结仇。⑤麾:同“挥”,挥动,舞动。周麾:向四周舞动旗帜。
⑥毕:皆、全部。
⑦讨:进攻、讨伐。
⑧闻:听从、听取。
⑨与:给与,送与。
【译文】
秋天的七月,隐公和齐僖公、郑庄公一起向许国发起进攻。初一,军队逼近许城。颍考叔手拿郑庄公的“蝥弧”旗子率先登上城楼,子都在下面朝他射箭,颍考叔摔下。瑕叔盈又拿此旗登山城楼。他一边不断向四面挥动旗子,一边喊道:“君主登都啦!”郑国全部军队都登上了城。初三,郑庄公到达许城。许庄公逃到卫国。齐僖公将许国让与鲁隐公。鲁隐公说道:“君侯称许国没有尽责,因此我和君侯对其发起进攻。现在许国已经认罪,即便君侯如此指示,我也没有胆量接受。”于是便将许国送予了郑庄公。
郑伯使①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②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③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④,其敢以⑤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⑦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其能降以相从也⑧。无滋他族实逼⑨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⑩?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11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12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13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14。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注释】
①使:派遣、命令。
②祸:此处名词做动词使用,降临祸端、降临灾祸。
③假:借助。
④共亿:平安相处、和平对待。
⑤以:将……作为;将……视为。
⑥若:如果,假如。
⑦悔:撤销,收回。
⑧降:臣服、服从。
⑨滋:让,允许。
⑩禋(yīn)祀:仪式名称,用于供奉天神。
11惟:只,仅仅。
12乃:便,于是就。
13凡:只要,但凡。
14周之子孙日失其序:指周王朝已不再辉煌,其后代已逐渐走向灭亡。
【译文】
郑庄公派许国大夫百里照顾许庄公弟弟许叔住在许城东,说道:“上天给许国降了灾祸,鬼神对许君确实有一些不满意,借寡人的手对其进行惩罚,可是寡人连一两位父老兄弟也不能相安,岂敢将进攻许国当作是自己的功劳呢?寡人有个弟弟,同样不能和睦相处,使他四处求食,难道还会将许国长久占为己有吗?您侍奉许叔,对百姓进行安慰,我想让公孙获辅助您,要是我能够善终,上天或许会按照礼数收回对许国施加的灾害,宁愿再让许庄公回来治理国家。到那时,假如我郑国有所请求,就像亲戚那样,许国或许也会屈尊允许吧。阻止他国在这里逼迫我们,和我郑国一起争夺这块土地。我的子孙后代们拯救危亡都来不及,更何况要祭拜许国的先人呢?寡人让您在这里,不仅仅是为许国,也是令我国的边疆得以巩固。”于是便让公孙获在许城西边住下,说:“只要是你的器用财物,都不能放入许城。我死之后,你就快点离开这个地方。我先父将城邑兴建在此,既然周王朝已经衰亡,我们这些周朝后代逐渐失去自己的事业。许国是四岳之后,既然上天对周朝已经心生厌倦,我又怎么会和许国相争呢?”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①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注释】
①度:考虑。
【译文】
君子评价郑庄公“在此事上有礼数。礼能够治理国家,安定社稷,让百姓有序可依,让后代获得利益。许国违反了法治,就对它进行攻击;许国服从罪责后,便对它宽恕。对自己德行充分考虑后进行处置,掂量自己的力量对它进行安放,找准时机开展行动,不累及后代,这就能说是懂礼了。”
臧哀伯谏纳郜鼎
桓公二年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①。纳于大庙,非②礼也。
【注释】
①郜(gào):国名,今山东成武东南。鼎:国家权力象征。宋:国名,都城,今河南商丘。于:从。
②非:违背,不符合。
【译文】
夏天四月,鲁桓公从宋国拿到郜国的大鼎。把它放在太庙,这是与礼数相悖的。
臧哀伯①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②临照百官,犹③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④,粢食不凿,昭⑤其俭也。衮、冕⑥、黻、珽,带、裳、幅、舄⑦,衡、、纮、⑧,昭其度也⑨。藻、率、鞞、鞛,鞶、厉、游、缨⑩,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11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旗旗,昭其明12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13之,声、明以发14之,以临照15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16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17,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注释】
①臧哀伯:臧僖伯的儿子,鲁大夫。
②以:以此,来。
③犹:依然,仍旧。
④越席:用蒲草来编织草席。大(tài)羹:肉汁,此处特指祭祀用的肉汁。不致:只用清水煮。
⑤昭:表明,显示。
⑥衮:皇室人员祭祀礼服。冕:帽子,仅限大夫级别之上的人穿戴。
⑦裳:古时的下衣。幅(bī):古时从脚背开始将腿包住,类似于绑腿。舄(xì):复底的鞋子。
⑧衡、、纮、:装饰物,缝制于礼貌上。
⑨度:法度、制度。
⑩鞶:腰带。厉:下垂的带子。游:彩旗上的飘带。缨:在马脖子上挂着的绳子。
11五色:五种颜色,即黑、白、赤、黄、青。比象:将虫、花、龙、山等图案画到礼服上。
12三辰:旗子上的三个图案,分别为日、月、星。昭其明也:显明地展示文饰。
13纪:表明,表现。
14发:发扬。
15临照:展示。
16象:仿照,效仿。
17九鼎:国家象征,由夏禹制成。夏商周时期,将九鼎视作国家代表器物,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
18于:放置。
【译文】
臧哀伯劝说道:“作为一国之君,要赞扬道德,抑制邪端,以此来为百官树立榜样,还怕有所缺失,因此不断发扬美德来晓示子孙。所以太庙用茅草作为顶棚,大车用蒲席作为垫子,肉汁里不添加任何调料,主食不**细米饭,这是明白地昭示节约。礼服、礼帽、蔽膝、大圭,大带、裙子、绑腿、鞋,簪子、绳子、帽带、冠顶版,尊卑上下都不一样,这是明白地展示法制。盛玉板、刀鞘、刀的装饰,革带、带饰、飘带、马鞍,因地位高低不一而各不相同,这是明白地展示数量。在衣服上画火、龙、斧头、弓,因等级不同而画法各不相同,这是明白地展示文饰。用五种颜色来画山、龙、花、虫,这是明白地展示颜色。铜铃、鸾铃、和铃以及小铃等各自放于不同的器具上,这是明白地展示声音。在旗子上画日月星,这是明白地展示明亮。道德,应该是节俭而有度可循,增减按等级不同进行,用色彩纹饰加以表现,用洪亮声音将其发扬,并给百官进行展示。百官就会心生恐惧,不敢破坏纪律。现在废除道德,建立邪恶,将贿赂而来的器具放入太庙,向百官展现,百官自然也会效仿,这能对谁进行惩罚呢?国家衰亡来自于官员的邪念。官员道德沦丧因受宠而不断贿赂。郜鼎在太庙里放置,还有比这更明显的贿赂吗?周武王将商朝打败,把九鼎迁移到雒邑,还有忠心义重的人反对,更何况是把表明邪恶叛乱的器物放在太庙里,这将怎么做?”桓公听不进去。
周内史①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②!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
①内史:周朝官名,掌管外交、占卜、书写王命等事项。
②臧孙达:臧哀伯,臧僖伯之子。臧僖伯劝告鲁隐公不要去棠地赏鱼,他又对桓公进行相同的劝说,希望他不要将郜国的
大鼎放在太庙里。因此,周内史才会说出这番言论。
【译文】
周朝内史听闻后,感叹道:“臧孙达的子孙肯定会在鲁国永享禄位!君主违背礼制,他却没有忘记用道德来劝阻!”
季梁谏追楚师
桓公六年
楚武王①侵随,使②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③。随人使少师董成。斗伯比言于④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⑤。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⑥之,彼则惧而协以谋⑦我,故难间⑧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⑨,请羸师以张之⑩。”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11,少师得其君12。”王毁军而纳少师13。
【注释】
①楚武王:在位时间公元前740年至前690年。随:春秋时诸侯国名。
②使:派遣,派出。
③待:等待,等候。
④言于:对……说。
⑤然:样子,场景。使然:令其成为这个样子。⑥临:凌驾。
⑦谋:对付,对抗。
⑧间:离间,挑拨。
⑨侈:骄傲自满。
⑩张:通“胀”,膨胀,此处指自满、自负。
11图:打算,计划。
12得:获得某人的信任。
13纳:接待,欢迎。
【译文】
楚武王对随国进行侵略,让薳章过去讲和,自己在军队等着他。随国派出少师主持谈判。斗伯比对楚武王说道:“我国在汉水以东无法成功,是我们的原因。我们扩大军队,武装装备,用武力征临他国。他们心生恐惧而联合起来对付我们,很难进行离间。在汉水以东的国家里,随国是大国。假如随国骄傲自大,肯定会将小国抛弃。小国和它分离,恰恰是楚国得利。少师骄傲自满,让我们的士兵假装弱小来让他自大吧。”熊率且比说:“随国还有季梁,如此做法能有什么益处呢?”斗伯比说:“这是用作以后的打算,少师能够取得君王的信任。”楚武王有意将军队弄乱来迎接少师。
少师归,请①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②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③能敌大也,小道大淫④。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⑤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⑦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⑧也。所谓馨香,无谗慝⑨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⑩。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注释】
①请:请示,请求。
②授:帮助,协助,保佑。
③之:之所以,……的原因。
④小道大淫:小国有道,大国无道。
⑤上:处于极高地位的人,此处指一国之君。⑥是以:因此,所以。
⑦害:灾难,自然灾害。
⑧违:违背,邪恶。
⑨谗慝:谄媚的人。
⑩成:成功,有功绩。
【译文】
少师回去以后,请求对楚军展开追击。随侯想要应允。季梁进行劝说:“现在上天在帮助楚国,楚军之所以看起来软弱疲乏是想引我们上钩,君侯何必着急呢?臣听闻小国能够对抗大国,是因为小国有道,而大国无道。这里的道,是指对百姓忠诚从而让神明相信。在上的人想让百姓获得益处,这便是忠;祝史没有欺瞒的忠告,这便是信。现在百姓贫苦饥寒君主却放纵不堪,祝史谎报功德进行祭拜,臣不知如何才能做到成功。”随侯说道:“我用壮硕鲜亮的牲口进行祭拜,粮食也很丰足,怎么会得不到神明的信任?”季梁回答:“百姓是神明之主。所以贤明的君主会先将百姓安定下来,再去侍奉神明。因此牺牲奉献时说‘牲口又肥又大’,是指百姓们普遍拥有富足的金钱,说牲畜肥硕生长繁殖、没有病症,是说他们拥有很多肥硕的牲口。在献出农作物时,说‘饭既丰盛又干净’,是说春夏秋都没有任何灾祸,百姓丰收硕果。献出甜酒时说‘美酒又好又清澈’,是说上下级都有优秀德行。讲到祭品飘出香味,是说没有进谗邪恶之人。因此致力于农业,教化开明,亲族和睦,用这些进行祭祀。所以百姓和睦而神明赐福,所有行动都能成功。现在百姓各自想各自的,没有鬼神主宰,就算君侯有丰富的祭品,又如何让神明赐福呢?君侯只有修明政事,与兄弟国家亲近,才能将灾祸免去。”随侯听后害怕不已,便修明政事,楚国也取消了进攻。
曹刿论战
庄公十年
十年春,齐师伐①我,公将战,曹刿请见②。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刿曰:“肉食者鄙④,未能远谋。”遂入见。
【注释】
①伐:讨伐,进攻。
②请见:发出接见的请求。
③肉食者:特指身居要职的官员。
④鄙:鼠目寸光。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队向鲁国发起进攻,庄公准备出战。曹刿觐见。他的老乡说道:“为官的人自然会出谋划策,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为官的人学识浅薄,不能有长久之计。”于是便觐见。
问:“何以①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②,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④,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⑤,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⑥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释】
①以:凭借。
②专:独自食用,个人独享。
③从:追随,跟从。
④加:吹嘘,虚报。
⑤狱:案件。
⑥属:类。
【译文】
曹刿问:“您靠什么出战?”庄公说:“衣服食物等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肯定会分给他人。”曹刿说:“小恩小惠不能在百姓中遍及,百姓不会跟随。”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以及丝绸等,在祝史祈祷时不会虚夸,肯定会实话实说。”曹刿说:“小诚信不能使神明相信,神明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小官司案件,即便无法细查,但肯定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些都是在尽心尽力为百姓做事,能够凭这出战。出战时,请允许我一同前往。”
公与之乘①,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②,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③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注释】
①乘(chéng):乘坐。
②三鼓:击鼓三次。
③轼:扶着车轼。
【译文】
庄公和他坐一辆车,在长勺作战。庄公想击鼓前进,曹刿说:“不可以。”当齐人击了三次鼓后,曹刿说:“现在可以击鼓了。”齐军打了败仗。庄公想乘胜追击,曹刿说:“不可以。”他走下车观看齐军战车走过的痕迹,又上了车,手扶横板,向前远眺说:“可以追赶了。”这才向齐军发起追击。
既克①,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②,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③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
①克:攻克、战胜。
②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用以振作士气。
③测:推测,琢磨。
【译文】
胜利后,庄公询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奋士兵的精神,第二次时,士气就会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没有了。他们士气枯竭而我们高涨,因此能够打败他们。对方是大国,很难估计是否设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到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才下令进行追击。”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僖公四年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①,蔡溃,遂伐楚。楚子使②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③,不虞君之涉④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⑤召康公命⑥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⑦,女实征之⑧,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⑨,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⑩,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1,无以缩酒12,寡人是征13。昭王14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5。
【注释】
①侵:进攻,入侵。
②使:派遣使者。
③风马牛不相及:即使牛马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指楚国、齐国相隔甚远。
④涉:抵达,来至。
⑤昔:曾经,以前。
⑥命:命令。
⑦五侯九伯:全国诸侯的泛称。⑧实:完全。
⑨履:原指单鞋,此处指践踏。⑩至:到。
11共:通“供”,供应。
12缩酒:过滤酒中的渣子。
13征:责备,怪罪
。
14昭王:指周昭王。其晚年头脑糊涂,昏庸无能,在南巡时,落入水中离世。
15次:驻扎。
【译文】
鲁僖公四年春天,齐桓公带领诸侯军队对蔡国发起进攻,蔡军溃败,便顺势进攻楚国。使者受楚成王之命前来,说道:“君侯在北方居住,我们在南方居住,就算走丢了马与牛,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没想到君侯会来到我们的土地上,是什么原因呢?”管仲答道:“以前召康曾对我们先祖太公下达命令:‘五等诸侯,九州之长,你能够对他们进行讨伐,对周王朝进行辅助。’赐给我们先祖的**地域,东至海边,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本应进贡的包茅,你们没有进贡,让天子缺少祭祀的材料,无法缩酒,寡人因此来问罪。昭王南征未回,寡人因此来责问。”使者答道:“没有送贡品是我们君主的错,我们怎么敢不进贡。昭王没回,您还是问问水边上的人吧。”诸侯军队往前,在陉地扎营。
夏,楚子使①屈完如师。师退,次②于召陵。齐侯陈③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④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⑤,无所用之。”
【注释】
①使:派遣。
②次:驻扎,扎营。
③陈:布阵,列队。
④绥:抚慰。
⑤众:多。
【译文】
夏天时,楚成王派屈完去诸侯的营地。诸侯退后,在召陵驻扎。齐桓公将诸侯军队布好阵,与屈完同坐一车观看。齐桓公说:“难道所有一切都是为我吗?是为继续维护先祖们创建的友好关系。与我建立友好关系,如何?”屈完说:“君侯来到敝国求福,真是麻烦君侯对我们国君进行安抚了,这是君王的愿望。”齐桓公说:“用此种军队迎战,谁能防御呢?用这种军队攻城,哪个城池攻不下呢?”屈完回答:“如果君侯以德行安抚诸侯,哪个不服呢?如果君侯动用武力征服,楚国有方城山作为城墙,有汉水作为城池,即使君侯的军队再多,也没有地方用得上。”
屈完及①诸侯盟。
【注释】
①及:与,和。
【译文】
屈完与诸侯签订了盟约。
齐桓下拜受胙
僖公九年
会于葵丘,寻盟①,且修好,礼也②。王使③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④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⑤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⑥,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⑦,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⑧?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⑨。敢不下拜?”下,拜;登,受⑩。
【注释】
①寻:重温。
②礼:合乎礼节。
③使:派遣,让。
④有事于文、武:对文王、武王祭拜。⑤且:还有,仍。
⑥以:因为。
⑦咫尺:距离很短。
⑧无:不。
⑨以:给。
⑩下,拜;登,受:指接受天子奖赏时的一系列步骤:下阶,拜谢,登堂,受赐。
【译文】
齐侯、鲁僖公、宰孔、宋子等诸侯在葵丘见面,将之前的盟约再次申明,并调整彼此关系,向友好发展,这是与礼数相符的。周天子让宰孔将祭祀的肉品给齐桓公,说:“天子对文王、武王进行祭拜,让宰孔把肉品给予伯舅。”齐桓公刚要走下阶跪谢。宰孔继续说道:“之后还有指令。天子吩咐我这样说:‘伯舅年龄大了,加上有功绩,给予一等赏赐,不用行跪拜礼。’”齐桓公回答:“我与天子的威严不到咫尺的距离,小白怎敢贪恋天子的宠爱,不下阶跪拜呢?恐怕在下面跌倒,给天子蒙羞,我怎敢不下阶跪拜?”于是齐桓公下阶跪谢,登上台阶,将肉品接过。
阴饴甥对秦伯
僖公十五年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①,盟于王城②。
【注释】
①会:碰面,相会。
②盟:签订盟约。
【译文】
十月时,晋国的阴饴甥与秦穆公相见,在王城签订盟约。
秦伯曰:“晋国和乎①?”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②,不惮③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④。’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⑤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⑥,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⑦,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注释】
①和:融洽,和睦。
②耻失其君:以君王被捕为耻。此处指晋惠公在一个月前的战争中被抓。
③惮:害怕。
④事:顺从,听从。
⑤谓:认为。
⑥我毒秦:毒,损害。晋惠公夷吾为晋献公之子,因受谗言陷害,在外流亡。后来晋国没有了君主,夷吾贿赂秦穆公,令其派兵把晋惠公护送回国即位。即位后,晋惠公并没有按照约定将城池割让给秦国,这是一方面。再者,晋国受饥荒,请求秦国相助,秦国答应了;然而后来秦国因饥荒向晋国求助时,晋国再次失约,这是第二方面。
⑦贰而执之:对秦国抱有二心的话,就将其抓起来。贰:二心。执:抓捕,捕获。
【译文】
秦穆公问:“晋国上下意见一致吗?”阴饴甥答:“不一致。下层人以国君被抓感到羞耻,对战死的亲人进行哀悼。不怕征收赋税和修缮兵甲,拥立圉成为君主。说:‘宁可向戎狄屈服也一定要报仇。’上层人爱护国君而知晓他的罪过,不害怕征收赋税,增强兵力等待秦国的指令。说:‘一定要报恩,宁可死去也不能存有他心。’所有才不和。”秦穆公问:“晋国人如何看待他们的君主呢?”阴饴甥回答:“下层人忧愁不已,认为他不会被赦免,上层人推己及人,认为他一定会回来。下层人说:‘我们毒害了秦国,秦国怎么会放他回来呢?’上层人说:‘我们承认罪过了,秦国肯定会把君主放回来。晋君对秦国怀有二心,秦伯就把他抓起来;晋君认罪了,新的国君就把他放走,没有比这更宽厚的德行了,没有比这更为严的惩罚了。认罪的怀念德行,怀有二心的惧怕罪责,单凭此事,秦国就能够成为诸侯的盟主了。送晋侯回国为君而不使他的君位稳定,废去他而不立新国君,把恩惠变为仇恨,秦国不会如此吧。’”秦穆公说:“这是我的心意。”该请晋惠公住到宾馆中,赠送给他七副猪、牛、羊俱全的食物。
子鱼论战
僖公二十二年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①,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②商久矣,君将兴之,弗③可赦也已。”弗听。
【注释】
①宋公:宋襄公。宋于鲁僖公二十二年夏天,进攻郑国。当时,郑国为楚国附属国,于是,楚国出面讨伐宋国。
②弃:抛弃。
③弗:不。
【译文】
楚国讨伐宋国以救援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时,大司马公孙固劝说道:“我们商朝已经被上天舍弃很久了,主公想要复兴,却违背天命,这种做法不可饶恕啊。”宋襄公不听。
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①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②。”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③,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④,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⑤,门官歼焉⑥。
【注释】
①既:已经。
②请:请下命令。
③济:渡河。
④陈:通“阵”,布好队列,摆好阵势。
⑤股:大腿。
⑥歼:杀死,打败。
【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河。司马说:“他们比我们人多,趁他们还没过完全渡河,请主公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可以。”楚军全部过河后,还没排成队列,司马又重复了刚才的意见。宋襄公说:“还是不可以。”等楚军排开阵势之后,宋军才发起进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的腿上受了伤,卫队被全部杀死。
国人皆咎①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②,不鼓③不成列。”
【注释】
①咎:责怪,怪罪。
②余:后代。
③鼓:进攻,侵略。
【译文】
都城里的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伤害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老人。古时作战,不在险隘的地方攻击敌人。寡人虽然是已亡国的商朝的后代,但也不会对没有排好阵势的敌人发起攻击。”
子鱼曰:“君未知战①。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②,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③。且④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⑤?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⑥。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⑦,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注释】
①知:懂得,了解。
②赞:帮助,助……一臂之力。
③犹:仍,还。
④且:况且。
⑤如何:为什么。
⑥服:投降。
⑦气:士气。
【译文】
子鱼说:“主公对作战不了解。在地形狭隘处,强大的敌人没有来得及摆成阵势,这是上天在助我们一臂之力;此时我们对他们进行拦截攻击,也是可以的吧?即使我们这样做,也还害怕不能胜利呢。目前我们的敌人全部都是强国。即便遇到老人,俘虏了就割掉他的左耳,管什么头发是否花白呢?说明败仗的耻辱,教导士兵们要勇敢出战,就是为了杀死敌方。敌人受伤却没死,为何不再杀一次?如果对敌人的伤员心存怜悯而不再伤害,那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对敌国的老人心生怜惜,那还不如向他们投降。军队应抓住有利时机出击,鸣鼓让士气振奋。只要抓住机会,在狭隘的地方也能进攻;既然鼓声鼓舞了士气,对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发起攻击,也是可以的。”
展喜犒师
僖公二十六年
齐孝公伐①我北鄙。公使②展喜犒师,使③受命于展禽。
【注释】
①伐:讨伐,征讨。
②使:派遣。
③使:命令,让。
【译文】
齐孝公对鲁国北方边界进行攻击,鲁僖公让展喜对齐军进行犒劳,让他向展禽请教外交辞命。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①,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②,使下臣犒执事③。”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④?”对曰:“恃先王之命。昔⑤周公、大公股肱周室⑥,夹辅成王,成王劳⑦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⑧。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⑨。”齐侯乃还。
【注释】
①从:迎接。
②邑:地方。鄙邑:一种谦虚的说法。
③执事:君王随身仆人。
④恃:凭借。
⑤昔:以前,曾经。
⑥周公:周武王的弟弟。股肱(gǔ gōng):分别指大腿,胳膊由肘到肩膀这两处地方,用来代指左膀右臂。。
⑦劳:犒劳,慰劳。
⑧职:掌管,掌握。
⑨恐:惧怕,害怕。
【译文】
齐孝公还没到达鲁国境内,展喜出境随从他,说:“寡君听闻君侯要亲劳大驾,屈尊来到我们这个穷乡僻壤,派遣臣下前来犒劳您的侍卫们。”齐孝公问道:“鲁国人害怕么?”展喜答:“小人心生畏惧,但君子却没有。”齐孝公说:“房间里就像挂起的罄一般空无一物,农田里没有青草,凭什么不怕?”展喜答:“凭借先王之命。以前周公和姜太公作为周王室的辅佐大臣。成王奖赏他们,赐予盟约,说:‘世代子孙不能互相侵犯。’此盟约在盟府里藏着,由太师掌管。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调解他们之间的不和,弥补他们的缺失,救援他们的灾难,宣扬过去的职责。到君侯即位,诸侯都期盼着:‘他会继承桓公的功绩吧。’因此,我国不敢将群众聚集起来,说:‘难不成他即位九年,就把王命舍弃、职责放任,怎么给先祖们一个交待呢?君侯肯定不会如此。’因此君子才不畏惧。”齐孝公便回国了。
烛之武退秦师
僖公三十年
晋侯、秦伯围郑①,以②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注释】
①围:包围。
②以:因为。
③贰:对……怀有二心。
【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将郑国包围,因其对晋文公失礼,且对晋国怀有二心,向着楚国。晋军在函陵扎营,秦国在泛南扎营。
佚之狐言于①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②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注释】
①于:对。
②犹:尚且。
【译文】
佚之狐告诉郑文公:“现在国家很危急。要是让烛之武去见秦军,军队肯定会撤离。”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臣年轻时都不如别人,如今年纪已老,臣更没方法了。”郑文公说:“我没提早任用您,如今情势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错。但是郑国灭亡,对您也没有好处啊。”烛之武同意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②?邻之厚③,君之薄④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⑤,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⑥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⑦,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⑨。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⑩,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11,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注释】
①执事:办事官员。
②倍:令……加强。
③厚:实力增强。
④薄:实力减退。
⑤行李:官员,过路的人。
⑥许:承诺,答应。
⑦朝济而夕设版:早上渡河,晚上就修防御工事,指晋国很快背约。晋惠公在秦国帮助下顺利登位,却背弃了与秦国的诺言。
⑧厌:满足。
⑨肆:开拓,拓宽。
⑩阙:损害,伤害。
11盟:名词作动词,达成盟约。
【译文】
晚上,烛之武利用绳子从城上吊下来,觐见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对郑国进行包围,郑国已知要灭亡了。要是灭亡郑国能为您带来好处,岂敢拿此事麻烦君侯的人呢。越过其他国家而将远处的土地作为边境,君侯肯定知道这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亡郑国而让他国扩张土地呢?邻国变强,就会让您的实力削弱。如果不灭亡郑国而将它作为东方路上的主人,使者来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您也没有坏处。况且君侯以前给予过晋国君王恩惠,晋国君王答应要将焦、瑕两地给您,他早上才过河回国,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您是知晓的。晋国哪里会知足呢?晋国现在已经在东面朝郑国扩张土地,将来也会要朝西边扩张。那时,不损害秦国,又去哪里扩张土地呢?损害秦国而让晋国获利,恳请君侯再考虑一下。”秦穆公听完,高兴不已,决定和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对郑国进行驻守,便离开了。
子犯请击之①。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因③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请:请求,发出要求。
②微:非,不是。
③因:凭借,依靠。
【译文】
子犯请求对秦军发起攻击。晋文公说:“不可以。要不是靠这个人,我不会有今天。靠别人帮忙却反过来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以冲突来打破和平,这是不武。我们撤回去吧。”也离开了郑国。
蹇叔哭师
僖公三十二年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①,非所闻也。师②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③?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④。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⑤。”
【注释】
①劳:劳动,动用。
②师:队伍,部队。
③无乃:恐怕。
④悖:背叛,背离。
⑤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早就该死去了。中寿:六十岁左右。此时的蹇叔已七八十岁了。
【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对秦国说:“郑国派我管理北门钥匙,如果偷偷发兵前来,郑国可得。”秦穆公为此事向蹇叔请教。蹇叔说:“让军队去远方进行袭击,我还没听过。军队疲劳,力量衰弱,远方主人已有防范,这恐怕不合适吧?我军的情况,郑国肯定知晓,让军队辛苦却一无所获,肯定会产生悖逆之心。而且要走一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了他的意见,并接见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从东门出兵。蹇叔哭着送别他们,说:“孟子!我能看着军队出发却没法看到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告诉他:“你懂什么!如果你仅活六七十岁,这时候,你坟墓上的树都已经合抱之粗了。”
蹇叔之子与师①,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②骨焉!”秦师遂东③。
【注释】
①与:在,参与。
②尔:你。
③遂:于是,就。
【译文】
蹇叔的儿子在军队中,蹇叔哭着送别他,说:“晋国肯定会在崤山抵御,崤山有两座山陵。南陵是夏代君主的坟墓;北陵是周文王曾经躲避风雨的地方。你肯定会在两陵之间死去,我就在那里收回你的尸骨吧。”秦**队朝东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