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现实是人生的必修课

    少有的叛逆举动让年轻的默克尔陷入了重重危机,在长久的对峙之下,默克尔终于明白,有些现实,你战胜不了,就只能选择接受它、适应它。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高峰和低谷,但命运从来都不公平。有的人出生时就含着金汤匙,而有些人一出生摆在面前的就是一条泥泞的道路。但是不管面对怎样的人生,我们都应该接受现实。从天堂到地狱,从地狱到天堂,往往只是一念之间的选择。如果不能迅速地接受现实,那么只能一味地沉湎于过去和自怨自艾。只有接受现实的人才能改变现实,打破现状,走向自己梦想的终点。

    因为有着独特的经历,默克尔从小就显得比同龄人要成熟得多,但即便如此,她也曾有过叛逆的青春,以及难以回避的自我意识,她也曾经历过不懂什么是妥协的年纪。

    1973年,默克尔所在的学校要求毕业生组织一次大型的文艺庆祝会演。但校方对节目有特定要求,默克尔和她的同学

    们认为要求并不合理,于是勉强选择了两个“极其糟糕”的节目来排练,消极对抗学校的“强权”。

    众所周知,在当时,作为牧师的女儿,默克尔的身份已经十分引人注意,而这两个“糟糕的节目”更是将她推上了风口浪尖,甚至连****部都派人来对此事进行了全面调查。幸好当时默克尔人缘不错,她所在的班级也十分团结,没有任何一个人跳出来将责任推到她身上,加之父亲卡斯讷先生的四处奔波,这才最终将这件事情大而化小,以每一名参与排练的学生都收到一封来自学校的警告信而告终。

    这件事情给默克尔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正是通过这件事情,她开始明白,很多时候,你不能与现实抗争,也无法打破现实的桎梏,你只能选择接受它,适应它。

    生活从来都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事事都按照我们的所思所想去发展。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让人感到痛苦和绝望的事情

    ,这些事情发生了便是发生了,我们无力再去更改,也无力与之抗衡。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除了接受,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哲人们说,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不应该认命,只有一直保持那股不认命的韧劲儿,人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好的生活。但不认命并不意味着不接受现实,不认命,是让我们不轻易对现实妥协,但现实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板上钉钉的事情,我们可以不妥协,但却不能不接受,不面对。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可悲的,在她的儿子被狼叼走之后,她便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一次又一次地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痛苦与悲伤,结果,最终消磨了人们对她仅有的同情,剩下的只是避之不及的烦躁。

    发生在祥林嫂身上的事情的确是一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悲剧,但既然事情已经发生,那便是不可更改的现实,再多的悲伤痛苦与绝望,都不可能将这件事情改写。祥林嫂却不明白这

    一点,她没有勇气去接受,去面对,于是只能一直徘徊在痛苦之中,沉浸在这件事情里无法自拔。而最终的结果是,祥林嫂只能一个人不断地重复痛苦,禁锢了自己迈向新生活的脚步。

    在我们的周围,“祥林嫂”无处不在,不管走到哪里,总是能听到无数的抱怨之声。抱怨婚姻的不幸,抱怨事业的不顺利,抱怨儿女的不孝顺,抱怨朋友的冷漠与虚伪……然而,除了抱怨,却再没有任何实质上的行动去改变这一切。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是不会去抱怨生活的,因为他们深知,抱怨除了让你不断看到自己的可悲,没有任何的作用和力量。我们追求人生的美好,但同时也不得不接受生活的残酷。接受现实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不管现实多么龌龊、多么黑暗,它都已经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眼前,只有接受它,我们才可能战胜它,越过它,最终走出它的禁锢。

    接受现实并不意味着向现实妥协,相反的,只有先接

    受现实,我们才有可能去改变现实。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尤其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这种抗衡不过是以卵击石。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接受它、适应它,我们别无他法。

    当你失恋的时候,接受这种分离的痛苦,你才可能重新迈开自由的步伐,为自己寻找新的机会;当你失败的时候,接受这段挫败的经历,你才可能从中汲取教训,为更辉煌的成功奠定基础;当你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候,接受这残酷的失去,你才可能走出悲伤,承担起自己所需要背负的责任。

    接受现实是一种勇敢,是对过去人生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很多时候现实都是无法改变的,逃避只会让我们成为命运的逃兵,失去与现实抗争的资格。选择接受是一种勇气,一种心态,只有先选择接受,我们才可能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能力,直至足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自己开创出更加美好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