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谦德之效
【原文】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①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②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③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注释】
①流:使充盈。
②是故:因此。
③屡:多次,数次。
【译文】
易经上面写着:“天道之下,那些骄傲自满的人必然会吃亏,而谦虚之人一定会得到好处。在地道之上,会对骄傲自满的人进行改造,让他们永远都无法得到满足,而对那些谦虚谨慎的人,往往都会让他们变得充盈。鬼神之道,会祸害那些骄傲自满的人,而降福祉于那些谦虚的人。人道中,骄傲自满的人往往都遭人厌恶,而谦虚的人往往能讨人喜欢。因此,所有卦象中,只有谦虚能得到的都是吉象。”《尚书》也提到:骄傲自满会带来祸害,而谦虚谨慎能带来好处。我多次和一些人一起去赴考,每次看到那些即将发达的穷书生,身上一定会溢出一种谦虚平和的气质。
【原文】
辛未计偕①,我嘉善同袍凡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之?”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③,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
【注释】
①计偕:上京赴考。
②凡:共计。
③恂恂款款:形容为人温和谦虚谨慎。
【译文】
辛未年,我上京赴考,跟我一起赴考的还有大概十个嘉善的同袍,其中只有丁敬宇年纪最小,并且十分谦虚谨慎,我跟同行前去赴考的费锦坡说:“那位兄台,必能考上。”费锦坡问:“你从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我回答:“福报一般都降临在那些谦虚谨慎的人身上。你瞧,我们这一行人中,有人能像敬宇那样谦虚谨慎,待人温和,不争不抢的吗?有能像敬宇那样小心翼翼,毕恭毕敬,默默承受的人吗?有人能像敬宇那样就算被侮辱,诽谤也不去争论什么的人吗?人能做到这个地步,就连天地鬼神都会庇佑他的,这样一来,怎能不发达呢?”到了公布成绩的时候,丁敬宇真的考上了。
【原文】
丁丑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①。李霁岩直谅②益友。时面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注释】
①习:习惯。
②直谅:正直且诚信。
③面:名词活用作动词,当面。
【译文】
丁丑年,我在京城和冯开之住在一起,发现他已经变得很谦虚内敛了,跟他小时候的德行完全不一样。他的朋友李霁岩是一个正直且诚实的能给他带来益处的人,经常当面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不过他也很虚心且坦然地接受了,没有任何一句怨言。我跟他说:“福祉降临的时候,是有预兆的;而祸难的来临也是有先兆的。如果你真的从发自内心地恭敬谦虚的话,上天必定会给你福报的。兄台,你今年一定能够考上的。”后来冯开之真的就考上了。
【原文】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①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注释】
①悉:全部。
【译文】
山东省冠县的赵裕峰,字光远,还没二十岁就已经中了举人,可惜以后的每次考试都没有再中过。他的父亲是嘉善的少尹,裕峰就跟着父亲前去上任。裕峰对嘉善县的钱明吾的博学十分崇拜,就带着自己的文章前去拜访,谁知道,这位明吾先生却把他的文章全部涂掉了。裕峰不仅没有发火,反而还很信服,马上进行了修改。第二年裕峰就考上了。
【原文】
壬辰岁,予入觐,晤①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②开榜,果中式。
【注释】
①晤:遇见。
②及:到了,等到。
【译文】
壬辰年,我入京面圣,遇上一个叫夏建所的年轻人。他给人一种恭谦有礼、虚心待人的感觉。回去的时候,我跟我朋友说:“如果上天要给一个人福祉的话,一定是先赐予他智慧,一旦拥有了智慧,那么浮夸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实在下来,而放肆乖张的人也会收敛。建所如
此温和谦逊,分明就是上天已经赐予他智慧了。”到了公布名次时,建所果然中第了。
【原文】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①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②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注释】
①寓: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②遽:于是。
【译文】
张畏岩是江阴的一位穷书生,他学识渊博,且写得一手好文章,在书生里享有盛名。甲午年南京乡试,他在一个寺庙里借居,得到放榜的时候,却发现榜上无名,他心里不高兴,大骂考官,说考官没有品味好文章的能力。那时,有个道士在一边微笑,张畏岩于是迁怒于那个道士。道士说:“你的文章一定不怎么样。”张畏岩更生气了,说道:“你又没看到,你怎么知道不好!”道士说:“我听说过,写文章最重要的是心平气和。如今听你这样骂骂咧咧的,心中愤愤不平,文章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原文】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①,文虽工②,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张曰:“我贫士,何能为?”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注释】
①中:得到。
②工:优秀,这里指有文采。
【译文】
张畏岩信服了,所以就回头向道士请教。道士是这样回答的:“考不考得上是命中注定的,命里不该拥有的,就算文章再好,也没有用。你要自己进行改变。”张畏岩问:“既然已经是命定之事,那么我要怎么去改变呢?”道士回答:“虽然造命的权力归上天所有,但是立命的权力是归你所有的。要身体力行,践行善事,为自己积德,那么有什么福报是不可以得到的呢?”张畏岩说:“作为一个穷书生,我能做什么善事呢?”道士说:“所有善行和阴德都是由你自己内心造就的。只要时时保持着善念,那么就已经功德无量了,就像谦虚这一点,又不用花你一分一毫,你不肯自己反思,怎么还能反过来骂考官?”
【原文】
张由此折节自持①,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问:“何多缺名?”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②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注释】
①折节自持:改变原有的志向,并约束自己的行为。
②旧:原本,原来。
【译文】
张畏岩自此之后,就开始改变自己原来的行为,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每天都修行善事和德行,阴德也日益增进。直到丁酉年的一天,他梦见自己到了一栋高房上,发现了一本考试录取的名册,上面有很多空缺。就向身边人询问:“这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这是今年考试录取的名册。”张畏岩又问:“那为什么缺了这么多行呢?”那人答道:“每三年,阴间的人都会对考取功名的人进行考核。只有那些积德行善,没有过失的人才会有名字在这本册子里。像那些空缺的人,都是原本该有名的,奈何最近做了坏事,才被抹去的。”接着,那个人指着一行告诉张畏岩:“这三年来,你都谨慎地约束自己,应该补上这个位置。你要继续自尊自爱,积德行善。”最终,张畏岩在科举考试中果然中了第一百五十名。
【原文】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①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注释】
①气盈:心高气傲。
【译文】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头顶三尺之高,一定会有监督行为的神明。所以无论是追求吉利还是避开祸难都是由自身决定的。要让自己心存善念,制约自己的言行,做到无愧于天地鬼神,并且能够虚心,委屈自己,让天地鬼神都能对我产生怜惜之感,只有这样才坐拥了享受福祉的根基。那些心高气傲的人,一定不是有
远见的人,就算有一朝能发达了,也无福消受。但凡能有点见识的人,都不会愿意成为心胸狭隘,导致拒福千里的人。而且那些谦虚谨慎的人,必然能够在其他地方得到指导,能够从别人身上源源不断地学习优点。特别是那些修习德行的人是不能缺少这样的能力的。
【原文】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①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注释】
①阑:失去,没有,尽头。
【译文】
从前有句古语说过:“有考取功名之志的人一定可以考得到;有获得富贵志向的人一定可以得到富贵。”一个人如果有了志向,就如同树木有了根基;一旦人立下了一个志向,一定要让自己无论什么念头都保持谦虚,并且无论什么事,就算是如尘埃一般的小事也能为他人考虑,如此一来就可以感动天地。福泽都是决定于自身的。现在那些考取功名的人,最开始的时候哪里是有什么大志向的,不过就是一时兴起就去考,没了兴致就停止罢了。孟子说:“如果大王你对音乐喜欢到了极点的话,那就应该将它推广到平民中去,做到与民同乐。”对于我来说,考取功名也是这个道理。
附录一 袁了凡传
彭绍升撰
袁了凡,名黄,江南吴江人,故字学海。幼孤业医。有术者孔生,善皇极数,推了凡命,劝令习儒书曰:明年当补诸生,后以贡生为知县,终五十二岁,然无子。了凡之先赘嘉善殳我,遂补嘉善县学生,既而贡太学。其考校名次、禀米斗石之数悉符孔生悬记语。顷之,访云谷禅师于栖霞,与云谷坐对一室,三昼夜不瞑。云谷异之曰:子昼夜中不起妄想,入道不难也。了凡曰:吾生平有孔生者悬记之,既验矣,荣辱生死其有定数审矣。知妄想之无益也,息之久矣。云谷曰:吾以豪杰之士待子,不知子之凡夫也。人之生固前有定数焉,然大善大恶之人则皆非前数之所得定也。子二十年坐孔生算中,不得一毫转动,凡夫哉!曰:然则定数可变乎?云谷曰:命自我造,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离自性,反躬内省感无不通,何为其不可变也。孔生悬记汝者何,试说之。了凡以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了凡自忖良久曰:不应也。好逸恶劳,恃才矜名,多言善怒,喜洁嗜饮之数者,俱非载福之基也。云谷曰:人苦不知非。子知非,子即痛刷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何前数之不可变也。了凡韪其言,肃容再拜曰:谨受教。因为疏,发己过于佛前,誓立功行三千以自赎。云谷于是授以功过格,教以准提咒,谓曰:事天立命。须于何思何虑时,实信天人合一之理。于此起善行,是真善行。于此言感通,是真感通。孟子论立命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曰夭寿则一切顺逆该之
矣,曰修则一切过恶不容姑忍矣,曰俟则一切觊觎一切将迎皆当薙绝矣。到此地位,纤毫不动,求即无求,不离有欲之中,直造先天之境。汝今未能。但持准提咒无令间断,持至纯熟,持而不持,不持而持,日用应缘,念头不动,则灵验矣。是日更字了凡,自后终日兢兢。暗室独处,战惕倍至,遇人憎毁,恬然容受不校也。其明年为隆庆四年,举于乡。自言行履未纯,检身多悔,积十余年,而前所誓于三千行始满,复誓再行三千行,无何生子俨。又三年后所誓满,复誓行一万行,后四年为万历十四年成进士,授宝坻知县。
了凡自为诸生,好学问,通古今之务,象纬律算兵政河渠之说靡不晓练。其在官孜孜求利民,治绩甚着,而终以善行迟久未完自疚责。一夕梦神告曰:减粮一事,万行完矣。初宝坻田赋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了凡为区画利病,请于上官得减至一分四厘六毫。神人所言指此也。县数被潦,乃浚三坌河筑堤以御之。又令民沿海岸植柳,海水挟沙上。遇柳而淤,久之成堤。治沟塍,课耕种,旷土日辟,省诸徭役以便民。后七年擢兵部,职方司主事。会朝鲜被倭难,求乞师。经略宋应昌奏了凡军前赞画兼督朝鲜兵。提督李如松以封贡绐倭,倭信之不设备,如松遂袭,破倭于平壤。了凡面折如松不应行诡道,亏损国体,而如松麾下又杀平民为首功。了凡争之强,如松怒。独引兵而东,倭袭了凡,了凡击却之,而如松军果败。思脱罪,更以十罪劾了凡,而了凡
旋以拾遗被议。削籍归,居常诵持经咒禅观,日有课程,公私遽冗,未尝暂辍。初与僧幻予,密藏议刻小本藏经。阅数年事颇集,遂于佛前发愿云:黄自无始以来,迷失真性,枉受轮回。今幸生人道,诚心忏悔破戒障道重罪,勤修种种善道。睹诸众生现溺苦海,不愿生天独受乐趣。睹诸众生昏迷颠倒,不愿证声闻缘觉自超三界。但愿诸佛怜我,贤圣助我,即赐神丹或逢仙草,证五通仙果,住五浊恶世,救度众生,力持**永不息
灭。又愿得六神通,智慧顿开,辩才无量,一切法门靡不精进。世间众艺高擅古今,使外道阐提垂首折伏。作如来之金汤,护正法于无尽。发愿已,书之册,为唱导焉。家不富而好施,岁捐米数百石,饭僧居其大半。余施穷乏者,曰传佛法者僧也,吾故急焉。妻贤助之施,亦自记功行。不能书,以鹅翎茎渍朱逐日标历本。或见了凡积功少,即颦蹙。尝为子制絮衣,了凡曰:何不用棉?曰:欲得余钱,以衣冻者耳。了凡喜曰:若能是,不患此子无禄矣。家居十余年,卒年七十四。熹宗朝追叙征倭功,赠尚宝司少卿。着诫子文行于世,其《积善篇》曰: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然其真假、端曲、是非、半满、大小、难易,当深辨也。何谓真假?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根心者真,袭迹者假。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何谓端曲?今人见谨原之士,类以为善。其次则取边幅自守者,至言大而行不揜者弃之矣。然圣人思狂者与狷者而以原人为德贼,是流俗之取舍与圣人反也。无地鬼神之福善祸淫与圣人同是非,不与世俗同取舍。有志积善者,慎无徇流俗之耳目也。但于己心隐微默默自洗涤,默默自检点,如其纯为济世之心则为端,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为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何谓是非?鲁国之法有赎于人于诸候者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之曰:自今以往无赎人于诸候者矣。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者矣。故知人之为善不论见行而论流极,现行善,其流足害人,非善也。现行似未尽善,而其流足以济人,非不善也。何谓半满?易言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是如贮物于器焉,勤而贮之,日积而满,懈而不贮则不满也。此一说也。昔有女子入寺施钱二文,主僧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回施千金,主僧令其徒回向而已。女子问其故,僧曰:前者施心甚虔,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则有间矣。此千金而半,二文为满也。钟离授丹于吕仙,点铁成金可以济世。吕问曰:终变否?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吕曰:如此则误五百年后人,吾不为也。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满矣。又一说也。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终身勤厉止于半善。譬如以财施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灾。苟此心未忘,虽施万镒福不满也。又一说也。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吏呈善恶二录,恶录盈庭,善录如箸而已。以称平之,则善录重而衡仰,恶录轻而衡低。仲达问:何书重如是?吏曰:朝廷尝大兴于役,造三山桥,君上疏谏止之,此疏藁也。仲达曰:某虽言之,未见从,于事何补?吏曰:虽未见从,君一念之仁已被万民,善力大矣。故知善在天下国家,虽少而大。若在一身,虽多亦小。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夫子告樊迟为仁曰:先难。若难舍处能舍,难忍处能忍,斯可贵矣。善量无穷,义类亦众,有志力行推而广之。其《改过篇》曰:夫造福远灾,未论行善先宜改过。然改过有机,其机在心。第一要发耻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能用耻则圣贤,不能用耻则禽兽。几希之间,其危甚矣。第二要发畏心。日月在上,鬼神难欺。虽在隐微,实昭鉴之。一念悔悟真诚,足涤百年宿秽。譬如幽谷,一灯才照,积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贵于能改。但人命无常,一息不属,欲改无由,可为哀痛。第三要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若有刻不能安之,心如毒蛇螫指,疾速斩除,不肯姑待,此风雷之益也。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功夫不同,效验亦异。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就事而改,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
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于心不安。且其在彼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骨入髓。而其在己珍馔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羡尽
可充腹,何为戕物亏仁造虚妄业!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无尤人之圣贤。行有不得,悉以自反。谤毁之来,欢然受赐。且闻谤不怒,虽谗焰灼天,如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言力辩,如蚕作茧,自取缠绵,不惟无益,兼有大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日明,过将自止。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过端,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时时正念现前,邪念即起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自遁,如红炉炙炭雪点自消。此精一之正传,乃执中之大道,如斩毒树直断其根。枝枝而求,叶叶而摘,只益其劳,终成迷复。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既无。苟未能然,则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随事以禁之。发愿痛改,明须良朋提撕,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冤雠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幡幢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义理无穷,功行无穷。昔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是宜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才俊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总由冒昧因循空过一生,不可不深思而自勉也。
俨后亦成进士,终高要知县(《吴江志》、《冯开之集》、《丹桂籍》、《密藏禅师遗稿附录》)。
知归子曰:了凡既殁百有余年,而功过格盛传于世。世之欲善者,虑无不知效法了凡。然求如了凡之真诚恳至,由浅既深,未数数也。或疑了凡喜以祸福因果导人,为不知德本,予窃非之。《莲华经》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孟子于齐梁诸君,往往即好色好货好乐好台池鸟兽田猎游观,纳之归大道,谓非袁氏之旨耶?贤智立言因时,而制权各有至苦之心。又各有其生平得力之故,未必尽同。考了凡行事,其始盖亦因欣羡而生趋向者,乃其后遂若饥食渴饮之不可缺焉,何其诚也!后又得读其诫子文,敬其志,删其要而论之,乐善君子当有取焉。
汪大绅云:带业修行中一个有力量人,为袁氏之学者。须识得佛低十善、五戒、六度、万行,与道家太上感应,皆是圣人作易开物成务之旨,方不至堕落。不然饶你做到转轮王,一朝堕落,终为牛领中虱虫耳。
(《居士传》四十五)
附录二 关于了凡先生
《林居》
帘卷东风日未斜,松蹊竹径野人家;空庭寂寞无人到,闲看黄鹏啄杏花。
袁了凡,原名袁学海,又名袁黄,是明朝着名的思想家、佛学家、文学家以及军事家。他通音律、懂阴阳、明经史、精历法;医、农、水、田、役各个方面无所不能,可谓历史上难得的全面的人才。
袁学海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33年出生于嘉善县,父母为其取名为表,后来又改为黄,字坤仪,号学海。后来他学文立命,明白了人生的大道理,于是自改号为“了凡”。袁了凡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他的聪慧、与众不同之处。1570年他高中举人。1577年他取得会试第一名,但后来因为他所作之文与主考官的思想有冲突,因而被罢名。九年后,他再次参加科选,得中进士,于公元1588年到河北任职。为官期间,他政绩卓着,深得百姓爱戴。1592年他被提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就在这一年,兵部右侍郎宋应昌对他大加重用,不料却被李如松诬告,结果被罢官回乡。这些事在《了凡杂着·序》中都有记载。袁学海回家后,从嘉善县迁居吴江,从此潜心着书,一过就是十多年。直到1621年,朝廷才为他洗清冤情,从而追授为尚宝司少卿。
至此,袁了凡的出处就有了争议。若干年以来,嘉善人称他为嘉善的荣耀,吴江人却又说他为吴江的骄傲。其实,这个问题不必如此争论,因为他祖辈及本人甚至是后代与这两个地方都紧密相关,我们可以说袁了凡既是嘉善人又是吴江人,无论怎么说,袁了凡都是整个江苏乃至中华民族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