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奇观——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12年,是至今被发现到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底人造建筑,更是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成为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也被当地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我国的浙江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着曾经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河姆渡遗址,在其境内的钱塘江上游、衢江、灵山江交汇处,有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县城,县名“龙游”。它地域虽小,但其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当时名为“姑蔑”,迄今为止两千五百余年,堪称浙江省第二大古都。

    在和龙游县隔水相望的地方,又有一片小山丘,被命名为凤凰山,山下有一个叫石岩背的小山村,这个坐北向南、背山面水的小村落虽然很小,但却有着与它的规模“不相配”的名气,自古就有“风水宝地”之说,历来到小山村游览和采风的文人墨客站在村前眺望远处,只见一条衢江环绕而过,视野开阔,颇有飘然**的感觉。

    20世纪初期,凤凰山下的村民为避洪水,举村迁至山上,虽然上山下山的道路有些难走,但避免了洪水荼毒,石岩背村的村民们的日子过得还算安逸,而且他们很快发现,凤凰山的山间有许多水潭,个个都是深不见底,便把这些水潭称为“无底塘”。而这些水潭也就成了村民们长年用水的水源,况且水潭中还有不少的鱼,可用来佐餐,因此全村的老少对这些水潭都是爱护有加。几十年间,无论村里人世怎么变迁,村民都守护着这些水潭,觉得只要有了它们,日子就有希望。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天,石岩背村的一个村民在其中一个水潭中捕到一条重达37斤的鱼,这件事引起了村子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妇人吴阿奶的兴趣,她忽然想看看这水潭里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大鱼。

    1992年6月9日,吴阿奶和几个村民一合计,选中了一个水面面积仅二十平方米的,平时都是拿来用作洗衣的水潭,放上了一台抽水

    机开始抽水。随着抽水机日夜的作业,水面一点点下降,一道石壁渐渐显露出来,而且越往下水面越往里倾斜,到了第四天,水面上居然露出一行台阶来。

    这样的情景让吴阿奶和同伴们很诧异,抽水捕鱼的兴趣也随即转移到就想看看水潭下面究竟有什么东西上来,于是,他们把抽水泵的数量加到了四台。这样日夜不停地抽了八天的水,到第九天早上,两截巨大的鱼脊状石柱显露了出来。到了第十七天,当水潭里所有的水都被抽干时,一座气势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现在他们眼前,而此时目瞪口呆的吴阿奶和同伴们谁也没有注意到,十七天的辛苦,他们竟然连一丝鱼腥味都没有闻到——鱼一条也没见。接下来的日子,全村的村民都发动起来,一鼓作气抽干了七个石窟。只见个个石窟紧挨着,排列工整,每个石窟均有石阶通向洞底,石窟内的石柱根据洞的大小一到四根不等,其布局只用眼看就让人感觉十分合理。洞与洞之间的间隔,有些地方仅仅只有五十厘米,而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七个石窟的布局竟呈北斗七星的形状,暗合了天上的星宿。

    在一号洞窟的石壁上,村民们发现了一幅神秘的图画:石壁上刻有马、鸟、鱼等动物的形状,而在另外的石洞里的石壁上,更有数米长的闪电状刻纹。奇怪的是,七个石窟里除发现一尊无头石像外,并未有一件文物,活物除了四只乌龟,也没有其他的生物。

    面对这样令人震撼的场面,村民们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消息传出后,政府部门迅速组织考古人员对凤凰山石岩背村的石窟进行了发掘。于是,一个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举世罕见的地下工程终于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现出它的风姿。

    龙游石窟的出世,是我国考古进程一个里程碑的发现,也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甚至有国外权威人士评论道:龙游石窟是中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后又一堪称世界奇迹的史诗性建筑,而且无论从成因还是规模、从工艺还是价值,龙游石窟比之前两者,都可称得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龙游石窟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获得世界如此

    高的评价呢?

    从目前已经开发的五个石窟来看,龙游石窟气势壮观,设计精巧之科学、施工规范之先进,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可以说是鬼斧神工。每个石窟就是一座宏伟的大厅,呈倒斗矩形状,出口小下面大,一面陡峭,一面按约四十五度角倾斜,四壁笔直且棱角分明。石窟顶部和洞壁的凿痕排列有序,凿线整齐,宽度均在一尺左右,犹如出自一人之手,又像是经由精密的机械加工一般,石窟沿壁有台阶上下,成锯齿形,间相隔达三米,其中台阶到洞口有四米。每个石窟都由粗大的擎柱支撑着顶部,多则四根,少则一根,最大的周长为十米,最小的为五米。每个石窟自成一体,互不相通,内部都有一个半凿半砌的矩形方池,约二十平方米,深五米。在第一个被发掘石窟的壁上清晰可见一幅岩画,内容是马、鸟、鱼三种动物,也是开发完整的五个石窟中唯一的窟内岩画,其线条浑厚古朴,粗犷流畅,意境深远。

    再有,经过探查,在石岩背村方圆一平方公里的地下,类似的石窟共有二十三个,而在龙游地区近三平方公里的地下,经过估算约有五十到七十个以上基本相似的石窟。那么,如果平均每个石窟以一千平方米的面积来计算,建造这样一个石窟需要排出土方两万立方米,五十个石窟至少要排土方一百万立方米,若以一人一天可排土方零点三立方米来计算,则需要二百万个工作日才能完成,如果每天投入一千个工人不分刮风下雨,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耗费六年的时间,还要做到模式统一,精雕细凿,实际工作量要远远超过理论推算。

    第三,设计如此巧夺天工的龙游石窟,竣工的时间居然无从考证,龙游县的人文记载约始于汉代,此前根本无古籍可查。在周、秦史料及唐朝文献中,就只有韩愈撰写的《徐偃王庙碑》一文中有“凿石为室,以祠偃王”的文字记录,古徐国曾经统治过如今的浙江地区,但这所谓的偃王与龙游石窟有何联系,还是存在许多疑问。如果石窟真是徐偃王所建,那么石窟的凿成距今至少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斗转星移,当初的山峦

    已变迁,裸露的岩石也都风化,而石窟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形态、纹路、痕迹却依然如新,犹如昨日所为,实在无法解释。

    对于到龙游石窟游玩的游人们来说,让他们叹为观止是洞窟的恢宏大气,但在考古界来说,从石窟现世那一日,就迸发了许多的争论,对龙游石窟的来历,许多专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理论,成型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陵墓说。有考古专家提出龙游石窟是古代帝王的陵墓或皇宫,但牵强之处却无法解释,宫殿或皇陵是皇室成员起居安息之地,为什么石窟中没有留下半点皇族的随葬品或宫中遗物?既然是皇陵或皇官,理应对如此宽敞的宫殿作适当的分隔,而石窟中空空如也,毫无遮挡的痕迹;洞窟如果是皇宫,必然有一班前呼后拥的人马,有人间烟火的遗迹,而石窟的顶和壁却是清净无染;石窟上下阶的间距很大,运输进出都很有难度,设计者难道就不考虑水火、地震或其他因素会引发灭顶之灾吗?

    二、采石说。有一种说法认为:龙游石窟是古代人采集石料而留下来的废弃洞窟,但这也没有太多根据。因为采集石料最安全、最经济的方法应是在露天场,既能保证安全又便于开采,有什么必要精心设计如此的方式在地下挖掘;第二,石窟内石料属红土积沉岩,这种石头的特性是极易风化,那又何必花如此浩大的工程去开采这样的石料;第三,地下作业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如挖掘设备、采光设备、搬运设备等,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这个问题当时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第四,既然这个洞窟是采石后废弃的,又何必如此规则地去进行修饰。

    三、屯兵说。有人推测,龙游石窟曾经是越王复仇的练兵屯兵之地,理由是怕被奸细发现而告密,故挖地下石窟进行备战。但反对者的理由言之凿凿:第一,挖掘石窟并非一朝一夕所为,花数年的大好时间挖洞,又用数年的时间练兵,岂不荒废消耗本来就已衰弱的实力;第二,担心奸细告密而秘密屯兵,难道就不担心奸细破坏建筑造成窟毁人亡;第三,怎样解释石窟屯兵自然采

    光无法解决,人工采光又没有留下烟火痕迹的异状;第四,屯兵地必须道路通畅,进出便捷,这是最基本的兵家常识,而石窟中上下一条道,间距达三米之远,又如何体现兵贵神速的策略;第五,既然是秘密练兵,那士兵之间总要冲冲杀杀,对抗一番,石壁上不可能一点碰撞和刀枪剑戟的痕迹都没有。

    以上三种假说争论不休,最后,一个更为大胆的说法被一些想象力丰富的人提了出来——他们认为:地球上的技术,尤其是在古代,无法建造这样的建筑,所以龙游石窟很有可能是远古时候到达地球的外星文明修建的。理由主要在于,龙游石窟有一些无法用现有科学技术解释的事情。比如:石窟是如何采光的,那么狭小的洞口,石窟内光线暗淡,四壁及洞顶均未留下任何油烟痕迹,开凿者用什么来照明;石窟群彼此相邻紧贴但绝不相通,连现代科学仪器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古人开凿测量靠什么做到如此精确;这样宏大的地下工程,为什么龙游县志和其他史料上根本没有任何记载;一号洞石壁上有鸟、马、鱼的石雕图案,那么二号洞的闪电状石刻线条代表着什么呢?已发现的七个石窟的平面布局呈北斗七星状,这是故意设计还是纯属巧合呢?

    基于此,外星建造论的提出者们大胆推测:在远古时代,一个文明程度远高于地球的地外文明曾到过地球,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们建造了龙游石窟群。当时他们使用了一些高智能的机械采掘设备,可以万向调节,具有强大的功率,材质是高强度合金。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洞窟里的石壁如此平整,几乎没有任何断裂和痕迹;为什么二号洞和三号洞的石壁转弯处留有S型螺旋刀痕;为什么在洞窟的穹顶和许多连接、转弯处,凿痕呈扇状展开。而二号洞石壁上的横竖、大小、粗细不一的V形图案,也有可能是外星人留给后来的人类开启这座迷宫的钥匙。

    如今,龙游石窟已成为浙江省一个新的旅游景点,而隐藏在它背后的秘密却依然不为人知,也许有一天,当人类的科学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时候,能揭开这个掩埋了几千年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