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祝福的姻缘——和合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爱情的民族,上天不仅赐给中国人勤劳、勇敢、善良的品质,也赋予了他们对至死不渝的爱情和幸福美满的婚姻的憧憬。在几千年的繁衍中,****上流传着无数动人的民间爱情传说,这些故事无疑承载了古代中国人对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样的愿望,甚至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里。
在中国民间流传的一些所谓的“法术”中,有一种最不会被普通老百姓排斥,它就是“和合术”。
和合术起源于中国道教,在道教的神话体系中,司掌人间姻缘的神祗叫作“月老”,关于他,下面这个传说完全展现出了月老的风貌。
相传在唐朝时候,有一位名叫韦固的书生,当年十七岁。有一天,他游学到一个名叫宋城的小城,住宿在一家叫“南店”的旅店里。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个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边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觉得很好奇,便走过去问那老人道:“老伯伯,请问您在看什么书呀?”
那老人回答说:“我手里这本书记载着天下男女的婚姻。”
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又问道:“那您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老人微笑道:“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是仇人或身隔千里,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身上,他们就一定会遇到,并且结成夫妻。”
韦固听了自然不信,只哈哈大笑了几声,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再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就见那个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
韦固心中疑问不减,便跟在老人的身后,一路上仍是问东问西。到了米市,两人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从布袋里掏出一根红绳,走上前将一端系到了小女孩的脚上,一端塞到韦固的手中,笑道:“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孩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韦固听了不以为然,想着老人和开他玩笑呢,便跟随同的家奴耳语了几句。家奴跑上前去,抢过小女孩,在她的眉心用随身携带的短刀刺了一个梅花型的伤口,待女孩哭叫起来,这才把女孩还给盲妇,然后一溜烟跑了。
韦固得意扬扬地转过头来对老人说:“您说这个小女孩是我将来的妻子,那我这会儿就在她身上做个记号,看日后能不能相认。”
老人还是微微一笑,也不说话,手里拿着那本书,将那红布袋朝背上一甩,很快便穿过人群走得不见踪影,韦固还想追上去问,却见手里的红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
光阴似箭,转眼十三年过去,这时的韦固已在朝中为官,但多年以来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伴侣,直到第十四个年头,他奉旨出京巡察天下,结识了相州刺史王泰。
两人聊得很投缘,王泰很赏识韦固,又见他一表人才,便动了招他为婿的心思。几番说合,韦固也愿意攀这门亲,待见到王泰的女儿莲儿的真容时就更是一见倾心。莲儿生得花容月貌,尤其眉间一个梅花型的似伤疤又不像伤疤的印记,让她整个人显得清雅脱俗,秀气逼人。
晚间,王泰宴请韦固,二人喝得不亦乐乎,韦固随口问道:“不知莲儿眉间那个印记是怎么来的。”
王泰道:“说来有点令人气愤,十四年前我在宋城当县令之时,一天保姆陈氏抱着
小女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地抢过小女,在她眉间刺下了这印记,不过好在没有性命之忧,而且这个印记在莲儿脸上,倒让她多了几分脱俗的风韵,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吧。”
韦固听得直发愣,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立刻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这个莲儿就是自己命仆人做记号的小女孩?于是便很紧张地追问道:“那保姆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
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异,且问得蹊跷,便反问他说:“不错,是个盲妇,可是,你怎么会知道呢?”
韦固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自己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事全盘说出。
王泰听了,也惊讶不已,两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神明做主的。韦固和莲儿成婚后,夫妇俩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
不久这件事传到宋城,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作“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不过,在和合术的体系流传中,又有一种论点:司掌姻缘的虽然是月老,但执行的却是“和合二仙”,这有点像现代社会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责区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即“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的神明之一,主感情圆满,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关于这两位神祗的传说,有以下三个版本,众说纷纭。
第一个版本是说:唐高宗时期,长安有个和尚,姓张,生性痴愚,他有个哥哥镇守边关,好几年没有音信,家中的父母很想念长子,日日哭泣。于是这位张和尚便从寺庙里跑出,一日往返万里,带回一封兄长写的家书给父母,故被称为“万回”。传说这个张万回身形怪异,是菩萨转世,因犯错被佛祖贬到人间,唐高宗曾把万回召入宫,武则天还送他锦袍玉带,他所说之事多有应验,万回死后,宫廷、民间都奉祭他,认为此人能未卜先知,排解祸难,而唐明皇亦封万回为圣僧,后人视他为“团圆之神”,称之为“和合”。
第二个版本起源于宋朝,在宋朝的传说中,和合二仙有了更加明确的形象,是两个长得白白胖胖的童子互相依偎,一人手持荷花,一人手捧锦盒,里面飞出五只蝙蝠。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是有讲究的。那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而五只蝙蝠,则寓意着五福临门,大吉大利。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凡胎,并非仙人,他们都是唐代人。他们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两人都是和尚。寒山是个诗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他的诗写得很美,而脾性又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庙中望空叫骂,待寺庙里的和尚们跑出来赶他,他便傻笑而去。寒山在国清寺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路过其处,把他带至寺中抚养成人,并起名“拾得”,在天台山国清寺将他受戒为僧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到国清寺,但拾得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俩算是贫贱之交。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俩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
,自此后,他俩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
寒山和拾得在佛学和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可称为继丰干以后的唐代高僧,在世时常一起吟诗答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两人圆寂后,民间珍视他们情同手足的情意,把他们推崇为宣扬和睦友爱的汉族民间爱神。到了清朝,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是和合二仙“证道”之处,其间的寒拾殿中至今供奉着寒山拾得精美的木雕金身雕像。寒山寺大雄宅殿的后壁嵌有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罗聘所绘的寒山拾得写意画像石刻。佛殿的后壁嵌有寒山诗三十首,每年的除夕之夜有大批的客人到寒山寺听钟声,拜和合二仙。
第三个版本则更加贴近中国道教的文化,传说很久以前,华山的云台峰上住着一位老道人,手下有两个徒弟。老道教徒弟修道炼丹,奈何两个徒弟都不够成器,炼丹修道的本事很是不到家,拜师多年,就只会唱几首道情歌。老道很头疼,但想着既然已经收了人当徒弟,好歹也要让他们学点本事,于是就让他们守在丹房里,自己则每天一早,就背上背筐,荷着药锄,走出庙门,漫山遍野地寻找药材,直到日落西山时才回道观。
一天,他正在山间挖药,忽然来了两个头结发髻,身穿红色**的胖娃娃。这两个天真活泼、跳跳蹦蹦的娃娃一来,就帮着他寻找药苗。太阳西下,他要回家了,两个可爱的娃娃也就一跳一蹦地消失在密林里。以后几天,这两个娃娃天天都是他来则来,他回则回。日子长了,他不由得疑惑起来,到底这一对既懂事,又勤快的娃娃是哪家的,一定得弄个清楚才行。
这天,两个娃娃又来帮他挖药,他就问道:“你们是谁家的娃娃,家住哪里?”
那两个娃娃相视一笑,回答道:“我们是山里的娃娃,就住在这个山里。”说罢,他们又跑来跑去,寻找药苗。
到了傍晚,老道刚背起装满药草的背筐时,两个娃娃把手一扬,说声:“来日再见!”边跳边笑地又跑下山去。老道紧跟了几步,躲在一块大石后面,双目一直盯着娃娃们远去的背影,但两个娃娃一眨眼就消失在霭霭的烟雾之中了,还是没有看清楚。
回到道观里,老道坐在油灯下,和两个徒弟一边择拣采来的药材,一边思索着:说他俩是妖物,从没见过有害人之意;说他俩是神仙,可也没见过有神奇的表现。但得设法知道个究竟,老道想了大半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不由得脱口而出:“就这样办!”
两个徒弟一听,笑着问道:“师父,就咋样办?”
老道这才醒悟过来,忙掩饰道:“没什么,没什么。”
夜半时分,老道悄悄取出针线包,从中抽一根白线,用针穿好。天刚一亮,他就背上背筐,走出门去。到了采药的地方,两个娃娃还是高高兴兴地帮他寻找药苗。但他却两眼紧紧地盯着娃娃,想寻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把备好的针线别在他俩任意一个人的身上,当两个娃娃抱着一大堆草药,弯腰装筐的时候,他轻巧地把早已捏在手中的针线别在了一个娃娃的背上。
第二天早晨,老道士仍然背上背筐,荷着药锄出了门。但他没有去挖药,却朝着平时两个娃娃的去向一路摸索。他找了半天,终于在深沟里一块小茅坪上,隐隐看见浓绿的草丛中一条白线在风中微微飘动。他兴冲冲
地向前走了几步,低头一看,果然是自己的针线附在一个小而茁壮的草叶上。但老道细看之下,心里却凉了半截,地上除了几根异样的草苗,什么东西都没有。他转念又一想,反正记号在这里,就要弄个究竟。于是他操起药锄,围着小苗四周挖起来。果然,在很深的土层中,老道挖出一根很粗的根茎,顺手一拔,原来是一根白光细嫩的大黄芩。
老道喜滋滋地刚要把黄芩放进筐内,忽然黄芩“指”着旁边另一根小草道:“不光是我,还有它呢!”
老道又把那根小草下面的东西挖了出来,竟是一根四肢齐全的大人参。他把人参和黄芩放在筐里,就往回走。路上,他想人参、黄芩都是名药,真是天赐之物,我何不精心炮制一味好药出来救济世人呢。
回到观里,老道另行安置了锅灶,洗刷了所有器皿,然后把洗净的人参放在锅里煮了起来。
第二天,他又要出去挖药,就用石块把锅盖一压,对两个徒弟嘱咐道:“这药要烧七天七夜才能揭锅盖。我走后,只用文火烧炖就行。”
两个徒弟按照师父的嘱咐用文火烧炖起来,炖到第五天,两人边炖边议论:“师父平日制药,总是边做边教,惟恐咱俩记不牢,可这次偏不叫揭锅。”
这样一谈,两个徒弟都觉得有点蹊跷,越谈越怀疑,越想揭开锅看看。争论了半天,到底好奇心占了上风,两个徒弟揭开锅盖,不看则已,一看是又惊又喜,炖了几天的人参,显得格外白胖,浮游在锅里,肥嫩细腻,浓香扑鼻。其中一人不由得捏了一块尝了起来,叫道:“世间居然有如此美味。”
就这样,两个徒弟吃着炖着,把人参竟吃了个干净,但他俩还是烧着空锅。到了第七天,老道士只挖半天药就匆匆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对两个徒弟喜道:“药炖好了,这下就能炮制出一大堆健心益神、延年益寿的好药来。”说着搬掉石头,揭开锅盖一看,人参一点也没有了,只剩下点汤汤。
老道感到奇怪,抬头看两个徒弟,见两人垂下头一声不响,顿时明白了,厉声道:“啊,原来你们两个孽障把它吃了!”说着拾起捅火棍,劈头朝徒弟们打去。
两个徒弟一见老师父真的动了气,撒腿就往门外跑。老道见徒弟跑了,心想,自己何必动火,药没了上山去再慢慢找寻,徒弟跑了可到哪里去找?想到这儿,他连忙跑出门大声喊道;“你俩给我回来!”
两个徒弟一看,师父手里提着捅火棍追过来,就更是越跑越快,哪知道渐渐的,他们竟然从地上飞升而起。老道在后面一看,更是追悔不已,原来那人参乃是千年成精,凡人吃了竟可以立地成仙的。
不过,两个徒弟毕竟自己功力不到,待发现自己竟然能飞身而起时,更是吃惊不已,他们在空中拼命挣扎,就见一声巨响,各自的身体竟然贴上了华山西峰北面的大石壁上,而他们的元神,已然出窍,直飞仙界而去了。
从那时起,华山“水帘洞”旁的山石上,有了两个携手而站的人影,如今的游人若游到华山,站到聚仙台上,往南一望,还能隐约看到两人的身形。
而这两个徒弟到了仙界后,玉皇大帝见他们没什么特别的本事,再听他们述说完成仙的过程,更是不知该怎么办,只好道:“你们既不能降妖除魔,炼丹制药的本事也没学到家,就只会唱几首道情歌,那就去管管人间百姓的婚姻吧,没事给新婚夫妇唱唱好听的,让他们和和美美地过
日子。”便封他们为“和合二仙”。
那么,道教中的和合术是怎样实施的呢?从它具体的施行仪式中可以看出,这种法术具有强制性,和合术在道家的理论中,是通过祭炼、祷祝和作法,在和合符中注入天、地、人、神的信息,催动天喜红鸾星神、和合二仙、月下老人等神明的力量,从而增进受术者宿命中姻缘的强度,或和合或延续,或增缘或借缘,或化解阻星、小人、竞争者、第三者,令恋人或夫妻两情相悦,恩爱如蜜,达到百年好合的效果。讲究法缘牵线,道法为媒,从某一程度上来说,这种“法术”也是改变现有宿命论的方法,算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和感情观。
古时的道士,如有专门修行过和合术的,在修成之后都会出山,给需要和合的人家行法,但道教正统的和合术有着极其严格的限定,讲究的是顺应天意,身正心正。一般来说,和合师者会向受术者男女索要八字来仔细推算,如确定两人确有姻缘之份才会施法。如果受术者八字不合甚至一方是为一己私利或因为陷入感情旋涡而强求姻缘,纵然千两黄金在前,师父也不能动一点心思。因为在和合术的规矩里,如果强行和合一桩本来无缘的姻缘,就会使本来有姻缘的夫妻分离,就会乱了世间的法则,属于“逆天改命”,会给师父和受术者都带来上天的惩罚。
如果姻缘注定,师父会选定一个吉日,在晚八时半后开坛作法,首次作法约一个时辰即两个小时。第二、三天各加持两次。作和合法场时,受术者须配合,备红香三柱、红蜡烛一对,安然坐到蒲团上,心中存想自己心仪的对象,作法时听师父指示配合上香、念咒、燃发存灰等。而和合的效果通常为七日启效,四十九日内达到圆满的境界。一般来说,对于心中还存有念想,但因为世俗的限制而分离的情侣们来说,和合术会让他们在施法的时间里不自觉地想起对方的好,随后会频繁地梦到彼此恩爱的过去,从而使一方回心转意或更加珍惜对方。这样,和合术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不过,和合术不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对于这样的情况,和合师的解释是,有可能两人宿世的缘分太薄,即便外力相助也无法促成姻缘,那也就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之所以民间对和合术多有信奉,大概是因为和其他民间异术相比,它承载的都是世人对和谐的婚姻,美好的家庭生活的期望,没有太多激烈的因素在里面。因此,和合术在中国古代盛行了千年,即使到了民国时期,还有不少民众信奉它。但从科学角度来说,和合术是一种没有任何科学理论和实验数据支撑的、带有强烈迷信和宗教色彩的方**。对于它,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两种观点一直存在争论,一种认为和合术是封建迷信的糟粕,古时游方道士们赚钱谋生的手段之一。一种认为这属于道教宗教文化的一种体现,其仪式和流程还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具有求实和科学精神的人的越来越多,和合术也逐渐地淡出了社会的视野,真正成为了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这样的结果还是令人欣慰的,因为真正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需要每个家庭自己去创造,但我们同时也不能忘记,在以往蒙昧的岁月里,和合术毕竟还是给了许多人一种希望,使他们唤起了对生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