魇镇之祖——木工厌胜术

    古代中国流传着各种各样叵测诡异的民间法术,“诅咒术”是其中一大派别,而可称为“诅咒术”鼻祖的“魇镇之术”因其神秘的施术手法和奇特的效果着称于世。木工厌胜术属于魇镇的一种,千百年来在传统木工行业里一直流传,衍生出许多传说和轶事,也给木工这个古老的行当罩上了一层诡异的面纱。

    在中国的古代,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请木匠建造、修缮房屋的时候,一定要好酒好肉盛情款待,如果主家在礼数上有所缺失,那么这些匠人就会在干活时偷偷做点手脚,待匠人结算工钱离开,主家入住新房后,会莫名其妙地遭遇种种不顺,轻则破财败家,官司缠身;重则飞来横祸,家破人亡。而这些木匠、泥水匠“作法”的手段也大同小异:削一个似人似鬼的小木偶,在木偶身上刻上雇主家家主的生辰八字,然后念诵咒语,把它置放在房屋的梁柱、槛、壁等不易被人察觉的暗处。到了晚上,这些木偶便会出来捣乱,或发出如人上楼梯的“咚咚”声,或如外人敲门的“啪啪”声,或是风吹窗户的“嘭嘭”声,反正是让人不得安宁。但当主人深夜起来查看时,房间里又是声息全无,等人一睡到床上,又有东西开始闹。甚至有可恶的匠人,下的咒术更厉害,甚至会招来所谓的“孤魂野鬼”,夜间“显形”,吓得人肝胆俱裂。

    这种神秘的异术,被称之为“木工厌胜”,在民间也有被叫作“下算术”的,即用“法术”去算计他人。相传,这种技巧在历朝历代也只为手艺精湛的木工所掌握,术法的传承严格保密,只能通过师徒相传而沿袭。

    从流派来说,木工厌胜只是整个厌胜术中的一个分属,源于古代的巫术,厌胜中的“厌”发音为yā(阴平韵),通“压”,《辞海》释义为: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谓能以诅咒制服人或物。有抑制、堵塞、掩藏、压制的意思。“厌胜”一词最早出于《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的记载:“因巫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这指的就是一种巫术行为,后来被引用在汉族民间信仰上,转化为对禁忌事物的克制方法。因此,“厌胜之术”又称为“魇镇之术”,意思是“以诅咒厌伏其人”,是一种流传已久的巫术行为,无论是宫廷或是民间,都有人利用它来加害他人。

    木工厌胜术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得极其久远,古书《说郛续》

    卷七引明杨穆《西墅杂记》中记载:“梓人厌镇,盖同出于巫蛊咒诅,其甚者遂至乱人家室,贼人天恩,如汉园事多矣……余同里莫氏,故家也。其家每夜分闻室中角力声不已,缘知为怪,屡禳之不验。他日专售于人而毁拆之,梁间有木刻二人,**披发,相角力也。又皋桥韩氏,从事营造,丧服不绝者四十余年,后以风雨败其垣,壁中藏一孝巾,以砖弁之,其意以为砖戴孝也。”

    故事中的“梁间有木刻二人,**披发,相角力也”和“壁中藏一孝巾,以砖弁之”,指的正是木匠趁主人不注意将两个披头散发正在相角斗的**木偶人藏于房梁上,使得那户人家每天晚上都听到房中角斗声不绝于耳;另一个则出自“砖戴孝”的典故,因木工作祟而使皋桥韩氏一家整整四十余年丧事不断,后来房屋败坏了,才在墙壁中发现一块裹着砖头的孝巾。

    古书《便民图纂》引王用臣《斯陶说林》的故事说:“吴有富商,倩工作舟,供具稍薄,疑工必有他意,视工将讫,夜潜伏舟尾听之。工以斧敲椓曰:‘木龙,木龙,听我祝词:第一年船行,得利倍之。次年得利十之三。三年人财俱失!’翁闻而识一日,破其舟行商,获利果倍,次年亦如言。遂不复出。一日,破其舟,得木龙长尺许,沸油煎之,工在邻家疾作,知事败,来乞命,复煎之,工仆地而绝。凡取厌胜者必以油煎。”

    这个故事,则记述了木工厌胜中咒语的特殊力量。吴地的富商请木工造船,因为怀疑木工会做手脚,所以看着木工将收工之时,夜里潜伏到船尾偷听木工说话,正好看到木工用斧头敲打着船在念咒语,后来出船前两年果然应验。故事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木工厌胜具有“神秘的力量”,但并不是这种力量是不可破除的。富翁心生怀疑,后破船取出木龙,把它扔进沸油里煎,木工在隔壁家里发病了,知道事情败露,过来请求饶命,但富翁继续煎木偶,于是木工倒地身亡。据说,厌胜之物被发现时,只有把它投到火里或沸油里煎才能破除它的巫术,主家才能重获平安,而作孽者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木工厌胜虽借助了超自然的神力,但这种超自然力并不是不可战胜。

    清代褚人获的《坚瓠余集》记述的故事则更为有趣:“木工造厌胜者,例以初安时一言为准,祸福皆由之。娄门**造楼

    ,工初萌恶念,为小木人荷枷埋户限下。李道见,叱问之,工惶恐,漫应曰:‘尔不解此耶?走进娄门第一家也。’李道任之。自是家遂骤发,赀甲其里。”

    娄门的李某建楼,木匠要施厌胜术,刻了个肩扛枷锁的小木人,偷偷地埋在门槛下。这显然是下镇物,诅咒人家。可是,正往门槛下埋的时候,被李某看到了,问他在干什么。木匠慌了,应付说:“您还不懂这个吗?这枷,叫作走进娄门第一家。”多年以后,李某真的发了家,成为娄门一带最富有的人。这段故事,则说明了门槛下面埋镇物的厌胜之术,而本来是致祸的镇物,因为木匠当时于不得已之时说了句祝福的话,倒成就了主家的富贵。

    此类民间传说举不胜举,到后来,又传出木匠的祖师鲁班其实就是厌胜术的始祖一说,传言他传下一本《鲁班书》,里面记载的全是各类咒术,修习者会因此遭遇“鳏寡孤独残”的凄惨命运。这种说法源于一个故事:传说鲁班当年刚新婚不久就被征召到国都干活,因为特别想念新婚妻子,他就做了一只木鸢,人只要骑上去念几句咒语,木鸢就能载着他飞回千里之外的家里,与妻子相聚。他的妻子对此特别好奇,有一次,她趁鲁班回家后,偷偷地骑上木鸢,念完那几句咒语,木鸢便飞上了天空,自由自在地翱翔。一向深居闺阁之内的妻子好不惬意,却没想到她当时已怀有身孕,在空中飞翔时竟然突然分娩,污血流出。木鸢原本是鲁班使用秘法制成,一受到玷污,法力顿时消失,妻子就一下子从半空中掉了下来,连同她肚子里的孩子一并摔死了。鲁班后悔不已,于是在《鲁班书》中诅咒天下所有学习《鲁班书》的人。不过,即使如此,一些所谓的“术法”还是在民间广泛流传,比如安宁家宅的“咒术”:一、将一只小船藏于房屋的斗(楹柱和横梁间联系的木块)中,如船头朝内,会有利居住者的财运;朝外则有反效果。二、将一片桂叶藏于房屋的斗内,有利居住者的学业。三、将一些米放在斗内,会大利居住者的财运。四、将一株柏科植物藏于屋内任何一处,能令人增寿。五、在门缝间藏上一支毛笔,居住者便能代代出贤能。六、将三片连接的竹叶,分别写上大吉、平安和太平,藏于屋顶的椽梁上,可保家宅上下平安。

    诅咒他人的则有:一、将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图藏于柱中

    ,居住者便会有死丧。二、将一个小棺材藏在正厅的枋柱内,会克死居住者。三、在门梁上藏上一只碗和一支筷子,会令居住者家道中落,后代甚至要以行乞维生。四、将一张画上两把刀图案的纸张藏在门前的左边枋木内,居住者会因杀人而入狱。六、将一张画上一只白虎的画像,头部向内藏在梁楣内,居住者会招惹是非,而女主人则会多疾病。

    那么,厌胜术究竟有没有这么恐怖的力量呢?也许我们从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可以寻找到答案。古代的木匠和其他工匠一样,由于机遇的难觅和命运的多舛,普遍比较迷信,通过对祖师的祈祷和祭祀、语言和行为的禁忌、行话和隐语的运用,发明了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求得自身的安全和劳作的顺利。木工在封建社会中属于下层劳动人民,其经济收入的低下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中国历来传统的小农经济致使很多人形成了自私自利的心理,所以在对待木工时,即便是他们精心为自家设计建造房屋,有些主家也会在食物或工钱款待上亏待木工,更不用说处于社会中上层的封建地主或官僚,对以手艺为生的木工更从心里蔑视,很不尊重他们,甚至做出不付工钱等劣行。在这样的情形下,木工们为了给自己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必要的社会尊重,当然最终是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以实现自我生存与发展,于是木工厌胜应运而生。

    这一点,现代的科学家们在对巫术的产生中早已明确地指出:巫术所担负的都是人的现实能力所不能及的事,都是用人们一般生产和生活技能不能控制的事。越力所不能及,越不能直接控制,便越产生出控制的要求,于是便借助巫术来达到这个目的。对于木工来说,可能也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心理,他们利用某些巫术原理、巫术观念和手段,尤其是巫术中变化莫测的心理暗示,创造出了“木工厌胜”。要知道,人类对外界的感知量和刺激量,一旦转化为精神上的心理量,便在行动上具有直接的表现。没有经过现代科学熏陶的,封建时代的人们在客观的感知上会被许多复杂的观念和各种潜意识所影响,当他们认为自己遭受的不幸是因木工厌胜术带来的时候,这种认知就会无限地放大,随后又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给他们带去更加强大的心理刺激,于是他们把这种经历广泛地传播开去,就形成了木工

    厌胜术越来越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局面。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木工厌胜中所谓的能致人死地,能让家宅不宁,来源于广大的封建时代的人们心理作用上的歪曲和客观刺激。古代木工们利用人类对巫术力量的恐惧和信仰,也创造出了这一极具神秘色彩的新型“巫术形式”——行业与巫术结合的木工厌胜术,自此木工这个行业开始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出现在世人眼中,也赢得了世人的“敬畏”,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请木工做活的主家们。于是就相应出现了一套款待木工的礼仪,如请木工为自家盖房,第一餐款待的菜肴中必须有一道白糌肉。否则就是对木工的不尊敬,会招来祸害。而木工是利用了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敬畏,满足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获得了必要的心理安全。

    封建时代的鬼神论,也是“木工厌胜” 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如把作案用的小木偶削得似人似鬼,披头散发、凶神恶煞,被厌胜暗算的主家所发生的灾难症状更是被形容成如鬼怪作祟。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习惯于将无法解释的现象归因于鬼神。从先秦儒道的鬼怪信仰到魏晋志怪中的鬼话,到唐代人的鬼故事,以及后来广为流传的《聊斋志异》,更是加深了中国人对鬼神的信仰和敬畏。于是,木工厌胜中鬼怪作祟之说也自是理所当然了。当一种说法被民众流传愈盛,不管消息源的真假,到后来也就似乎与事实更加接近了,于是传说越传越神。而民间文学的发展与旺盛也为木工厌胜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条件,民间文学是人们的口头创作,在古代人群中流传很广,我国的民间文学又相当发达,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形式,既娱乐和教育了民众,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某些生活方式,更是培养了一大批讲述故事的能手和职业的故事家。在封闭的小农社会,人们在茶余饭后无事可干便话家常、讲故事,于是关于木工厌胜的传说便丰富起来,越旺盛,人们也就更信以为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文化的提高,现代生活方式的快节奏和多样化,今人的迷信观念、鬼神观念日趋淡薄,信仰方式也不断简化,更随着木工这个职业的式微,流传了几千年的木工厌胜在近几十年中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真正成为小说、奇幻电视剧里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