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独具特色的皮影表演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皮影戏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我国陕西、四川、江浙、河北等地的皮影戏都非常发达,深受欢迎。

    我国皮影表演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我国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着名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就曾对我国皮影戏赞赏有加。

    黄土地上的陕西皮影

    陕西皮影是我国皮影艺术的卓越代表。在表演时,皮影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陕西特色的碗碗腔或弦板腔说唱故事,同时还用配弦乐,地方文化气息浓厚。陕西皮影以华县皮影最为有名,目前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痕迹,是近代陕西很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如秦腔。陕西皮影造型精细,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其人物造型侧重整体轮廓,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繁简得宜、虚实相生。在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以便达到繁而不密、简而不空的艺术效果。每个皮影造型,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局部来看,都充实而生动。

    陕西皮影遍布陕西境内各个县市,主要分为东路、西路和南路。

    因为地域不同,皮影人物形制的大小和表演的唱腔都不一样。东路皮影主要分布在咸阳以东、华县、华阴、渭南、大荔一带 ,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东路皮影人物形制居中,每个人物约28厘米,男性角色多豹头深目,女性角色则妖媚秀丽。西路皮影主要分布在咸阳以西的宝鸡、陇县一带,以弦板腔为代表,其人物形制较大,约40厘米,头脸多刻通天鼻梁。南路皮影集中在陕西南部,人物形制约24厘米。

    陕西皮影在民间深受欢迎,因此普及面很广,最着名的还是华县皮影。华县位于陕西关中东部,是我国皮影艺术的发源地。在我国皮影史上,华县皮影有四绝:雕刻作品造诣高,演唱功力极深,表演者功力精湛,皮影文化博大精深。华县皮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是我国皮影戏的卓越代表,因此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被叫作“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的意思。

    掐喉方言的滦州特色

    滦州皮影,因起源于古城滦州而得名,因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又被称为河北皮影或唐山皮影,是我国皮影戏三大流派(陕西皮影、潮州皮影、北方皮影)中北方皮影的代表之一。

    我国皮影艺术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兴盛起来,却是在滦州皮影出现之后。滦州皮影异军突起,让皮影这一艺术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开来,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滦州皮影以河北唐山为中心,辐射到河北周边地区和东北三省。以滦河为界,滦州皮影分为东路皮影和西路皮影。因为滦州皮影的影人都是用驴皮制成,因此又被称

    为驴皮影。演出时,皮影人前有大幅素色纸幕,其后面有灯光,表演者则位于幕后,表演者在舞动纸幕的时候,还会配上唱词和音乐。“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边哈哈笑”这一谜语,说的就是滦州皮影表演时的盛况。滦州皮影剧目丰富,唱腔综合高腔﹑京剧及滦州一带的曲艺而发生变化,对于评剧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影响。

    滦州皮影剧目内容文辞典雅,通俗健康,借史讽今,针砭时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其特色乃在于其与众不同的唱腔。滦州皮影的唱腔吸纳了滦州方音方言俚曲,滦县地道的老呔儿话,甚至将民间歌曲小调叫卖声都渗透其中,因此其地域色彩特别浓厚。滦州皮影诞生后,逐渐演变成为普及东三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北方多数地区的大型民间艺术剧种,其影响甚至到达国外,得到日本、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民众的喜爱。如《欧洲时报》就曾专门对滦州皮影进行过报道,称其为“魔术般、闪电式的艺术”。

    滦州皮影在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滦州影戏四大部”影经,分别为:《双失婚》《金石缘》《五峰会》《镇冤塔》,到现在还有不少人非常喜欢。

    江浙一带的皮囡囡

    皮影戏在南宋时期传入我国浙江地区,以海宁地区的皮影戏最具代表性,被称为浙江皮囡囡。皮影戏传入海宁后,跟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将原先皮影戏中的北曲改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

    ”和“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海宁皮影戏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幽雅,再配上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江南水乡韵味。

    海宁皮影戏声腔古老,与北方皮影戏略有不同。皮影戏刚传入海宁的时候,唱腔比较简单。在发展过程中,海宁皮影戏受昆腔和江南丝竹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曲调,主要有三个系统:其一是乱弹,高亢激越,一般用于开台戏和武打戏,用板胡、二胡伴奏为主;其二是高腔,一般用于抒情叙述的正本戏,用笛子、二胡伴奏,其声腔有长腔、日出扶桑等;其三是曲牌,包括锣鼓,用于特定环境的专用乐曲。海宁皮影戏整个音乐曲牌曲调最多时有近百种,现在很多失传,只留下四十种。

    海宁皮影戏的皮人脸谱造型很有特色,接近于京剧,但又不同于京剧。工艺师在制作皮影人物时,通常按照忠、奸、贤、义等不同性格,根据喜怒哀乐的不同表情来加以夸张、塑造。为了方便表演,有时可能会给同一个人物换几次头面。

    海宁皮影戏剧目丰富,大戏小戏、文戏武戏,加起来有300多个,不过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失传了。为保护和传承,海宁皮影戏已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录。

    古朴的四川灯影戏

    四川皮影又被称为“灯影戏”,在清代非常盛行。因为受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影响,四川皮影具有汉魏石刻简约纯朴的特点。四川皮影在极盛时期也分为东西两路,其影人形制大多呈直线造型,刻工精细,形体高约30厘米,用牛

    皮制成。

    四川皮影的脸谱造型比陕西和北京更有特色,夸张幅度大,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对人物眼睛的设计和刻画尤其着力,如全脸是阴刻,只将眼球和眼部的装饰阳刻,使得影人目光炯炯传神。艺术格调浑厚、大气。四川皮影所演剧目除历史、神话、传说外,大多都是诙谐剧。在造型上,四川皮影受川剧影响,呈现出夸张、动态、滑稽等特点,极具地方特色。

    甘肃皮影

    甘肃皮影是我国较早成型的皮影戏之一,主要受陕西皮影的影响,但又结合了本地的民俗与音乐,因此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甘肃皮影戏主要集中分布在陇东、陇西、陇南这三个地区,因为音乐唱腔不同,各具特色,陇东环县的音乐唱腔属于道情系列,其音乐源自道家,具有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高亢激扬的特点;而陇南的唱腔是一种接近道情风格的民间音乐,俗称“灯调”;陇西通渭的音乐唱腔是道情、秦腔,还有皮影小调“三下锅”。

    甘肃皮影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陇东皮影。陇东皮影以环县道情皮影戏为特点,采用的剧目大多保留了传统的“图”和“卷”如《苦节图》《忠义图》《牧羊卷》《孝廉卷》等。陇东皮影影人形制大的有30厘米左右,身体比例上头大身小,比较有特色,其他的环境衬件如殿堂帅帐、案几牙床、假山花屏多被缩小。此外,陇东皮影影人的制作也很讲究,一般只用牛皮。

    甘肃的皮影戏保存比较好,如被称为“皮影之乡”的环县道情皮影,到现在还有九十多个戏班,经常演出,观者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