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Facebook的前辈何时复兴?
“过去十年间,微软这家堪称全世界财力最雄厚的软件巨人,几乎没有拿出什么像样的创新产品。它错过了搜索、智能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和社交网络(SNS)这些大生意,坐视四大劲敌——谷歌、苹果、亚马逊和********的崛起或重生。其实微软曾无数次尝试过转型,只不过都毁于一旦。”
微软能否打翻身仗,就看今年了。2012年,微软将刷新其几乎整条产品线,重新吹响“集结号”。
2012年6月到7月,微软召开了三场重量级发布会,连续发布了平板电脑Surface、新一代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 8(简称WP8)和新一代Office办公软件。
微软还将于10月发布桌面操作系统Windows 8(简称Win8)。Win8是一款旨在打通平板电脑和PC的操作系统(OS),这意味着微软能将PC的新功能和应用很快移植到平板电脑和手机上去,赋予它们强大的办公能力。这是目前苹果和谷歌还未实现的令人激动的技术进步。
WP8和Win8,被业界视为微软自20世纪90年代的Windows 3.0以来最重要的产品发布,也是微软反击宿敌苹果的新武器。
凭借着经久不衰的Windows和Office这两台提款机,微软依然财源滚滚。2012财年(截至2012年6月底),微软营收为737.23亿美元,净利润169.78亿美元,依然保持着对劲敌谷歌(Google)的领先优势——2011年谷歌营收379.05亿美元,净利润97亿美元。
但在2012年7月20日,微软公布的2012财年第四财季财报,爆出了自
19**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季度亏损——净亏损4.92亿美元。这是在为5年前的一桩鲁莽的收购埋单——本季度减记支出收购数字广告公司aQuantive相关的62亿美元。
在人们的眼中,微软已成“明日黄花”。资本市场上,微软的市值与谷歌相差无几,而苹果则已超过微软两倍。2012年7月初,《名利场》杂志特约编辑库尔特·艾肯沃尔德撰文称,过去的十年对微软来说是“失落的十年”,引发业界热议。
不管原因为何,过去十年间这家堪称全世界财力最雄厚的软件巨人,的确几乎没有拿出什么像样的创新产品(除了游戏机Xbox)。它错过了搜索、智能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和社交网络(SNS)这些大生意,坐视四大劲敌——谷歌、苹果、亚马逊和********的崛起或重生。其实这些技术或产品中的绝大多数,微软都曾经尝试过,但均未有结果。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手握数百亿美元现金的微软就曾开始向互联网转型。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1995年发表了着名的演讲——“你指尖的信息”,提出互联网将会兴起,人们可通过网络实现图片分享、地图导航、电子支付等功能。
1995年微软成立了互联网部门MSN,几年中通过收购或合作推出了一系列互联网服务。五年后,微软提出.Net战略,又推出Passport认证服务,旨在将微软所开发的各种软件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从一家软件公司向服务公司的转变。
但在进入21世纪初的短短几年中,微软出售、中止或砍掉了上述所有项目。其客观原因是由于“9·11”事件后,网络泡沫破灭,而美国司法部
对于微软的反垄断审查差点使微软被分拆,微软决定收缩战线;主观原因在于,当时的微软不知道如何从互联网中赚钱,早期的MSN也一直亏损。
直到2004年谷歌上市,互联网市场回暖,微软才意识到当初的撤离是个错误的决定,2005年3月,微软通过收购Groove公司,将其创始人、Lotus之父雷·奥兹(Ray Ozzie)招至麾下,期望他帮助微软实现向互联网的转型。
奥兹随后继任了盖茨留下的首席软件架构师(CSA)一职,他将微软的门户、电子邮件、搜索、地图等所有互联网服务集中于Windows Live的统一品牌下,试图打造“软件+服务”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并搭建了Azure云计算服务平台。
但互联网大战实际是一场“入口”之争,微软一开始认为浏览器是互联网的入口,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在Windows上捆绑IE浏览器,打垮了着名的网景公司。
随后,它以为门户网站是战略要地,眼里的对手是当时鼎盛的雅虎。因此微软早期的互联网战略以门户网站MSN为中心,搜索引擎只是它的一项服务。对于搜索与广告之间的商业模式,微软毫无敏感。到2007年3月,微软才把搜索和网络广告部门合二为一,之前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事业部。
据《浪潮之巅》一书记载,直到2004年谷歌上市前,比尔·盖茨还认为Linux开源社区是微软的主要对手,而谷歌只需一两个部门就能对付。
直到谷歌的AdWords关键词竞价开启了网络广告的金矿,微软才明白搜索引擎是互联网的真正入口,而且是一台永不停歇的“自动印钞机”。它重新砸下数十亿美金,
打造新搜索引擎。
但为时已晚,接下来的故事是高速增长的谷歌把战火烧到了微软的后院。顶尖的技术人才纷纷从微软流向谷歌,后者以挑战者的姿态不断推出创新产品,这些产品既涵盖和微软正面叫板的浏览器、桌面、在线办公软件、邮箱、IM等,也包括地图、云计算、手机OS等引领创新的业务。
2007年对微软来说是其命运转折点。这一年,微软连续遭遇重大挫折,首先是其“7年磨一剑”推出的新一代操作系统Vista,成为其历史上市场表现最惨淡的一款操作系统。其次是华硕在这一年推出上网本,并大获成功。这意味着,微软持续20年以操作系统拉动PC硬件升级的过程,因为PC性能相对于用户需求的阶段性过剩,而放缓了。
同样在这一年,微软两个最可怕的对手苹果和谷歌分别出手。2007年6月份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9月份谷歌发布了安卓1.0。这两件事中止了微软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既定步伐,迫使它推倒重来、另起炉灶。
“看到iPhone后,我们确实震撼了。”曾任微软亚洲工程院嵌入式部门工程师的马宁回忆说,“当时的感觉是,之前大家都在‘智能手机等于PC加手机’的思路上走了多年,发现走不通,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乔布斯给我们指了条明路。”
此前,微软的Windows Mobile(简称WM)已经成为市场主流操作系统,并将行业标准的树立者Palm公司拉下马来。但谷歌免费的安卓系统推出后,微软不得不中止了WM系统,撤换了其移动娱乐事业部(MEB)总裁罗宾·巴克(他也是微软Xbox和Zune项目的负责人,还主持过电子书项
目)。
4年之后,微软推出了全新的WP7。但市场时机已过,2011年微软WP相关授权收入不超过6.1亿美元,业内估计WP智能手机销量仅350万部。
而微软的在线业务至今并无起色。2011财年微软在线服务部门的收入仅为25.1亿美元,亏损25.6亿美元,亏损额加大9%。2012财年因为减记收购支出,亏损更多。而2011年,谷歌的广告收入达到惊人的360亿美元,且还在高速增长。
【成功法则】
2011年WP7推出之前,有报道称微软内部有7个移动操作系统,但实际上据他“掰着手指头数”,共有11个,“不仅是移动部门做,其他部门只要跟移动设备相关都在做”。
这与微软纵向的组织管理架构有关。2005年加入微软的微软中国前高管周凯告诉****记者,当时微软中国虽下辖七个业务部门,但各部门负责人都直接将工作汇报给微软总部的老板,时任微软中国总裁李开复及其继任者张亚勤对业务部门“既没有财权,也没有人(事任免)权”,实际上只掌管着一个呼叫中心和一些项目基金,七个部门的成本也“可以相差好几倍”。
在2005年盖茨退休之前,微软内部有一个专门搜集项目创意的网站,盖茨亲自从中筛选有潜质的新项目,而鲍尔默则负责从成本控制和团队绩效的角度“毙”项目,两人之间能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而盖茨退休之后,公司内没有人能与鲍尔默抗衡,占微软营收和利润80%以上的Windows和Office两大部门代表的保守势力得到了空前加强。
觉做出的决定不一定全部是正确的。但是,人们之所以依赖直觉,完全是因为自身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