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
泰戈尔小传
泰戈尔生平
1**1年5月7日,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且文化氛围浓厚的贵族之家。他的家庭属于印度姓氏中地位很高的婆罗门种姓,祖父是当地有名的社会活动家,在当时积极参加孟加拉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父亲是一名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极富民族主义倾向。泰戈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14个哥哥姐姐也都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知名的学者和艺术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薰陶下,泰戈尔从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在文学创作上非凡的天赋,他8岁开始写诗,12岁就能创作剧本,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4岁时,泰戈尔发表了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从15~17岁,他又先后发表了长诗《野花》和叙事诗《诗人的故事》。
泰戈尔曾先后就读于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但他生性自由,很厌恶单调刻板的学校生活,因此在学校里总是显得很孤立,也和学校的环境格格不入,他很想走出自己的出生地,去看看外面广阔的世界。
这个愿望在泰戈尔17岁的时候实现了,1878年,他遵从亲人的意愿赴英国留学,在英国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法律,后因为兴趣不浓又
转入伦敦大学专修英国文学。那段时期,泰戈尔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经典作品,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和提高了写作上的技巧,也对西方列强在印度实行的殖民主义有了更加深刻和客观的认识。1880年,泰戈尔回到印度,一边从事文学创作,一边考察印度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开始了他的社会活动生涯。1884年,他受父兄的委托,到家族祖居之地去管理田产,在那里更加广泛地接触到印度的贫苦大众,也激发了更加踊跃的创作激情。由1884年起,他开始在印度宗教改革团体--梵社中担任职务,奔走于印度各地,呼吁废除种姓分离、教派对立和烦琐的祭祀仪式,批判中世纪遗留的封建习俗,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开设新式学校传播科学知识并和寡妇殉夫、童婚、多妻等歧视妇女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抨击西方国家殖民统治的政论文章。1901年,泰戈尔在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从事儿童教育实验的学校,开始自己教育理念的实践。他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学校一度成为印度各适龄入学儿童心中的“圣地”,其后在1912年更是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
1905年,英帝国主义殖民者妄图分割印度东西孟加拉邦以镇压日益高
涨的印度民族运动,这一阴谋遭到了孟加拉邦人民的反对,冲突很快蔓延成为波及整个印度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投身运动,写出了大量爱国诗篇。不久后,他与运动的其他领袖产生了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发展工业、捐资办学,消灭贫困愚昧等。1907年,泰戈尔回到圣地尼克坦,隐居乡野,埋头创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年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享誉世界文坛,印度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女皇册封他为爵士。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泰戈尔先后十余次远涉重洋,访问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表反战演说,传播和平友谊,与当地人民进行友好的文化交流。1919年,印度阿姆利则惨案震惊世界,英**队开枪打死打伤1000多个印度平民,泰戈尔获知消息后愤怒不已,随即发表声明,放弃英国授予自己的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24年,泰戈尔应邀访问中国,回国后撰写了许多文章,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1939年,德、意、日法西斯三国悍然发
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泰戈尔不顾自己78岁高龄,拍案而起,和许多国际名人组建反战团体,反对法西斯的侵略,他甚至亲自撰文斥责德国法西斯魁首***的不义行径,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
1941年,泰戈尔在故乡加尔各答静静逝去,享年81岁。他是印度近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位大师,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他是杰出的诗人,一生共创作了50多部诗集;他是卓越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先后发表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他是天才的绘画家和作曲家,共有1500余幅绘画作品和2000余首歌曲流传于世;同时他还是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对文学、史学、哲学、艺术、政治、经济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刻苦的探索和研究。他的作品更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激昂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着作有诗集《故事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
鸟集》《边缘集)《生辰集);小说着作有短篇小说《还债》《弃绝》《素芭》《人是活着,还是死了?》《摩诃摩耶》《太阳与乌云》;长篇小说《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剧作有《顽固堡垒》《摩克多塔拉》《人红夹竹桃》及散文《死亡的贸易》、《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
泰戈尔不仅在文学创作上造诣精深,在绘画和音乐上也成绩斐然。他一生共创作了2000余首激动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许多首爱国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义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其中,《人民的意志》一歌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70岁高龄才开始学习作画,去世前共留下1500幅作品,曾在世界各国各大知名城市展出。
泰戈尔的一生都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领土的沦丧、民族的屈辱、***人民的悲惨命运都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但他爱憎分明,创作思想明确,始终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和最广大的人民站在一起。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创作出那么多叩击人心的作品,得到印度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被誉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