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聂文蔚(一)

    【原文】

    春间远劳迂途枉顾,问证惓倦。此情何可当也?已期二三同志,更处静地,扳留旬日,少效其鄙见,以求切劘之益,而公期俗绊,势有不能。别去极怏怏,如有所失。忽承笺惠,反复千余言,读之无甚浣慰。中间推许太过,盖亦奖掖之盛心,而规砺真切,思欲纳之于贤圣之域,又托诸崇一以致其勤勤恳恳之怀。此非深交笃爱,何以及是?知感知愧,且惧其无以堪之也。虽然,仆亦何敢不自鞭勉,而徒以感愧辞让为乎哉?其谓“思、孟、周、程无意相遭于千载之下,与其尽信于天下,不若真信于一人。道固自在,学亦自在,天下信之不为多,一人信之不为少”者,斯固君子“不见是而无闷”②之心。岂世之谫谫屑屑者知足以及之乎?乃仆之情,则有大不得已者存乎其间,而非以计人之信与不信也。

    【注释】

    ①聂文蔚: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江西永丰人,王阳明的弟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聂豹于嘉靖五年(1526年)春因公赴闽,途径杭州,时王阳明在绍兴讲学,豹不顾别人劝阻,前往就教。

    ②不见是而无闷:意为不被肯定有不烦闷。语出《周易·乾卦·文言》:“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

    【译文】

    春天劳烦您远道而来光临寒舍,不知疲倦地问辩求证。这种情谊,我哪里敢担?我已经和两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约定好了时间,再找一个幽静的地方,逗留十来天,再探讨一下我的观点,以便在互相切磋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但是恰逢您公务缠身,势必不能如约而至。自从您离开以后,我情绪有点低落,感觉好像失去了什么一样。忽然收到您的来信,总共数千字,读了以后,我感觉特别欣慰。信上您对我的推崇和赞赏似乎有点过了,这大概也是您的鼓舞提携之情吧。您对我的勉励与规劝情真意切,希望我能够逐渐达到圣贤的境界。另外,您还让崇一转达了您对我的殷切关怀。如果我们之间不存在深情厚谊,怎么可能做到这样?我既感动又羞愧,而且生怕会承受不起你的厚爱。像这样,我哪里敢不加倍地勤奋努力,而仅仅只是感激、羞愧、推辞呢?您说“子思、孟子、周敦颐、程颢无意于能够流芳百世,与其被天下人都认可,倒不如让一个人真正地理解自己。圣道固然会自然存在,圣学也固然会自然存在,天下人全都信奉它也不会觉得多,而只有一个人理解也不会觉得少”。这固然是君子“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但是,世上琐碎浅薄的人又怎会理解这个呢?我觉得自己还是有许多的无可奈何留在心里,而我并不会去斤斤计较别人是否相信自己。

    【原文】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唯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古之人所以能见善不啻若己出,见恶不啻若己入,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而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①,非故为是而以蕲天下之信己也,务致其良知求自慊而已矣。尧、舜、三王之

    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是以其民熙熙皞皞,杀之不怨,利之不庸②。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呜呼!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简且易哉!

    【注释】

    ①“一夫不获”句:指伊尹认为如果有一个人生活没有着落,就好像是自己把他推到了沟中去似的。

    ②“杀之不怨”二句:语出《孟子·尽心上》:“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意为圣王的百姓心情舒畅,被杀了也不怨恨,得到好处也不认为应该酬谢,天天向好的方面发展也不知道谁使他如此。

    【译文】

    人,是天地的中心,天地万物原本就与我是一体的。百姓生活困苦、遭受残害,哪一件不让我感到切肤之痛?不了解自己的痛苦,是没有是非之心的人。是非之心,就是不用思考就能感知到,不用学习就会具备,也就是所谓的良知。不论是圣人还是傻瓜,从古到今,良知都是与生俱来的。世间的君子,只需致力于良知之上,就自然能够判别是非与曲直,待人就像待己,爱国就像爱家,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做到这个地步的话,想不让国家得到好的治理都不可能。古人之所以能够看见好事或者坏事就像是自己做的,看到百姓饥饿痛苦就像自己也饥饿痛苦,有一个人还没有被安顿好就像是自己把他推进了沟里,他们不是想要获得天下人的认可,而是一心致力于良知以求自己内心的满足罢了。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他们说的话天下百姓没有不相信的,那是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致力于良知之后才说的话;他们做的事百姓没有不高兴的,那是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致力于良知之后才做的事。因此他们的百姓平和安居,即使被处死也不会怨恨,即使得到好处,也不认为应该有所报偿。把这些事理推及到蛮夷之地,凡是有血气的人无不孝敬父母,因为他们的良知都是一样的。唉!圣人治理天下,多么简单容易呀!

    【原文】

    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掩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情纵欲而犹自以为同好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译文】

    后世关于良知的学说不再被倡导,天下的人用自己的私心巧智来彼此倾轧,每个人各有自己的私心,于是各种偏执浅薄、繁杂琐碎的观点,狡诈虚伪、阴险邪恶的手段数不胜数。在世人面前他们假借着仁义的名号,而实际上却在做自私自利的事情;他们用诡辩的言辞来迎合世俗,用虚伪的行径来骗取名誉;他们把别人的善良抄袭过来,当作是自己的优点;攻击他人的隐私,还认为自己很正直;为泄私愤去与别人争斗却还认为自己是正义之士;邪恶地互相倾轧却还声称自己是疾恶如仇;妒疾贤能

    之士却认为自己是在主持公道;肆意放纵欲望却还认为自己与百姓同好恶。互相欺凌侵害,即使是骨肉至亲,也不能不存争个胜负的心思,相互间有很深的隔膜,更何况天地如此之大,百姓事物如此之多,又如何能把他们与自己当作一体看待呢?无怪乎天下纷纷扰扰、祸乱四起了。

    【原文】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呜呼,是奚足恤哉!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人固有见其父子兄弟之坠溺于深渊者,呼号匍匐,裸跣颠顿,扳悬崖壁而下拯之。士之见者,方相与揖让谈笑于其旁,以为是弃其礼貌衣冠而呼号颠顿若此,是病狂丧心者也。故夫揖让谈笑于溺人之旁而不知救,此唯行路之人,无亲戚骨肉之情者能之,然已谓之“无恻隐之心,非人矣”①。若夫在父子兄弟之爱者,则固未有不痛心疾首,狂奔尽气,匍匐而拯之。彼将陷溺于祸有不顾,而况于病狂丧心之讥乎?而又况于蕲人信与不信乎?呜呼!今之人虽谓仆为病狂丧心之人,亦无不可矣。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注释】

    ①无恻隐之心,非人矣: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真是仰仗上天的灵气,我偶然获得良知的学说,认为只有通过致良知,天下才能得到可行的治理。因此我每当想到百姓的困苦,就会感到忧愁和痛心,想用致良知来拯救他们,却忽略了自己才疏学浅,真是自不量力。别人看到我这个样子,就争相嘲讽挖苦或者斥责我,认为我只是一个疯狂的人罢了。唉,这又何足挂心呢!我正受着切肤之痛的折磨,哪有工夫去挖苦讽刺呢?人们看见自己的父子兄弟陷落于深渊,必然会奋力呼叫,全然不顾丢掉鞋子帽子而奋不顾身地下去援救。士人们遇到这种情况,却只会在旁边打躬作揖、谈笑风生,认为这样衣衫不整,号啕恸哭,有失礼节,是个心智疯狂的人。看到有人落水,依然礼让谈笑、不去援救落水之人,这只有没有亲情的人才做得出来。孟子曾经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矣”。如果是在乎父子兄弟亲情的人,一定不会不痛心疾首,必定是竭尽全力,前去援救的。他们连溺水的危险都全然不顾,又怎会在意被讥讽为心智疯狂呢?又怎么会期望别人的认可与否呢?唉!世人虽然说我是个疯狂的人,我也没什么可说的。天下人的心,都是我的心。人们当中尚有心智疯狂的,我怎会不心智疯狂呢?

    【原文】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①者,有嫉而沮之者②,有恶而欲杀之者③。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④“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⑤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⑥。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

    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⑦“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⑧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若其“遁世无闷”“乐天知命”者,则固“无入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也。

    【注释】

    ①不知礼、东家丘:据《论语·八佾》载,孔子进入太庙,什么都问,有人就说孔子不知礼。东家丘:《孔子家语》云,孔子西邻有愚人,不知道孔子是圣人,称他为东家丘。

    ②有嫉而沮之者:《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任鲁国大司寇和代理宰相时,齐国害怕鲁国因此强大起来:“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犁锄说:“请尝先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齐人就送女乐给鲁国国君和当权者季孙氏,使鲁国国政荒废,孔子便离开鲁国。沮,同阻。

    ③有恶而欲杀之者:据《论语·述而》载,孔子周游列国,经过宋国时,有人想杀他。

    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意为是那位知道自己做不到但还是一定要去做的人吗?语出《论语·宪问》。

    ⑤“鄙哉”四句:意为固执地敲违磬,真可鄙呀!既然没有人理解自己,就算了呗。语出《论语·宪问》。

    ⑥“子路”四句:孔子到卫国去见名声不好的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去卫国之前,子路曾问孔子,如果卫君让他执政,他首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子路笑话他竟然迂腐到这种地步。

    ⑦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意为我不跟天下的人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语出《论语·微子》。

    ⑧果哉,末之难矣:语出《论语·宪问》。意为隐者遁世如此坚决,没办法说服他了。

    【译文】

    春秋末年,在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有人评议他是谄媚之人,有人讥讽他为奸佞小人,有人诋毁他不够贤明,有人诽谤他不知礼仪,有人侮辱他是“东家的孔丘”,有人因嫉妒而败坏他的名声,有人憎恶并且想要杀了他。即使像当时的晨门、荷蒉等贤士也会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然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也不免会怀疑孔子的观点,不满孔子的一些所作所为,并且还认为孔子迂腐。当时不相信孔子的人,难道仅仅是十之二三吗?然而孔子仍旧是兢兢业业,就像是在路上寻找丢失的儿子一样,坐不暖席,匆匆忙忙,难道只是为了让别人相信、理解自己吗?是因为他有一份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仁爱之心,迫切地感到了切肤之痛,即使想停也身不由己。因此他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哎!如果不是真真正正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人,有谁能理解孔子的心思呢?至于那些“遁世无闷”“乐天知命”的人,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了。

    【原文】

    仆之不肖,何敢以夫子之道为己任?顾其心亦已稍加疾痛之在身,是以旁徨四顾,将求其有助于我者,相与讲去其病耳。今诚得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翼,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

    ,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济于大同①,则仆之狂病固将脱然以愈,而终免于丧心之患矣。岂不快哉!嗟乎!今诚欲求豪杰同志之士于天下,非如吾文蔚者而谁望之乎?如吾文蔚之才与志,诚足以援天下之溺者,今又既知其具之在我,而无假于外求矣,循是而充,若决河注海,孰得而御哉?文蔚所谓“一人信之不为少”,其又能逊以委之何人乎?

    【注释】

    ①大同:古代儒家所推崇的理想社会。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我才疏学浅,怎么敢声称以孔夫子的圣道作为己任?我也了解自己的弊病,所以心中难免不安,于是四处寻求能够对我有帮助的人,共同讲习,以消除我身上的弊病。而今真的得到了你们这些和我志同道合的豪杰来提携匡正我,共同让良知在天下得以倡导,让天下的人都致力于良知,互相安抚、开导,除去自私自利的毛病,清除谄媚、嫉妒、好胜和易怒的习惯,让天下得以大同,那么我的狂病自然会立刻痊愈,而最终免除丧心病狂的忧患。岂不快哉!哎!现在真的想要寻求志同道合的豪杰,除了文蔚你,我还能够指望谁呢?以你的才智与理想,确实能够把天下苍生从困苦中解救出来,现在既然已经知道良知就在自己心中,那就没有必要再到世俗中寻求,追随着内心的良知,并加以扩充,就会像决堤的大河奔入大海,谁能抵挡?你说“一人相信不算少”,您又怎么能谦逊地推让给别人呢?

    【原文】

    会稽素号山水之区。深林长谷,信步皆是;寒暑晦明,无时不宜;安居饱食,尘嚣无扰;良朋四集,道义日新。优哉游哉,天地之间宁复有乐于是者!孔子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①仆与二三同志方将请事斯语,奚暇外慕?烛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恝然者,辄复云云尔。咳疾暑毒,书札绝懒,盛使远来,迟留经月,临歧执笔,又不觉累纸。盖于相知之深,虽已缕缕至此,殊觉有所未能尽也。

    【注释】

    ①“不怨天”三句:语出《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意为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学习知识,通晓天理。

    【译文】

    会稽素来被称为有山有水的地方。树林繁茂、山谷悠长,随处可见;春夏秋冬,气候适宜;安静而远离世俗喧嚣;朋友们远道而来在此相聚,每天都会对道义提出新的见解,真是逍遥自在!天地间哪还会有这样的快乐?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我和两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正想要遵循孔子的这句话去做,哪还有心思去想其他的事情?只是这切肤之痛,却不能无动于衷,于是回复了这封信。我因咳嗽加上暑热,懒得写信。你盛情地派人远道而来,迟迟逗留了一个月左右,临行提笔,不知不觉又写了这么多。大概因为我们相知甚厚,虽然已经写得很翔实了,仍旧觉得有许多话还没有来得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