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长期以来,《圣经》一直被誉为“最伟大的书”。作为***的灵魂,它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判断准则的揭示可谓深刻洞达,它对人类精神和文明发展史的影响之深广让我们难以比拟。英国学者麦考利说得好:“假使所有英文写的作品都毁灭了,只剩下英文《圣经》这一部书, 那么这部书自己就足以把英文里全部的美与力量显示出来。”
然而,对于一般读
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来说,要想完整深刻地领略和把握这部巨着却并非易事。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美国作家房龙写出了一部富有个人讲述风格的《圣经的故事》,该书把《圣经》中的神话、宗教、历史和伦理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让人颇感亲切而容易接受。同时,作者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他那客观的视角、宽容的心态和冷静的口吻,又准确地传达了一种先在的来自
天宇的气息。这都使该书变得不但有趣,而且更加耐读。我在翻译时特意与《圣经》加以比较阅读,在文字差异与风格差异中感受到了不少乐趣,颇有收获。
作为房龙的三大名着之一,这部《圣经故事》近20年来在国内持续畅销,出现了诸多译本。但信手翻翻,则脱离原文、任意增删之处随处可见,甚至时常有大段大段的“漏译”,我想这并非作为译者所应有
的严谨态度之表现。我一向欣赏“翻译是再创造”之说,但是这里的“再创造”,是指在本国语言系统内对原文的合理转化,使之尽可能真实、确切和完美地表现原文本意和原有风格,并更符合本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习惯;而如果连作者文字风格的本来面目都无以表达,那么“译笔”再美,也只能是本末倒置,毕竟,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当然,翻译行为本
身也体现着不同言说系统及其支配性思维定式的交互碰撞,这是它的语言学意义,也是更本质上的文化学意义,因为,“习惯”也是要养成的。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亦有意尝试和突现此点,有些地方可能与“既定的”汉语言传达习惯不甚相符,是否合理,只能交由读者评判了。但限于本人水平,加之时间紧迫,挂一漏万之处定然难免,恳请读者朋友不吝指正。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