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和约》

    萨克森选侯与皇帝达成和解,这对瑞典人而言,是一次更加沉重的打击,它比在诺尔德林根战败更为惨重。虽然瑞典使用各种办法阻挠,但萨克森与皇帝还是达成了最终的和解协议。1634年在皮尔纳双方约定,于第二年5月在布拉格正式签订和约。萨克森选侯一直不满瑞典人在德意志的领地上骄蛮专横,当奥克森斯梯尔纳对德意志提出越来越多的过分要求时,他对瑞典就越来越厌恶,这种情绪促使萨克森人和皇帝进行和解。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萨克森邦国是最受蹂躏的战场,不管是它的朋友还是敌人,都残忍地对待这里的臣民。萨克森选侯本人也被战争折腾得筋疲力尽,当奥地利王室提出诱人的条件招降时,他最终没能坚持立场,背弃了他的同盟。与其说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德意志着想,还不如说是为了自己,为谋求自己的利益而毫不客气地牺牲德意志。

    德意志陷入绝境,所有的臣民都在呼唤和平。不管付出多大代价,只要能换取和平,也会被人们当作是上天的恩赐。昔日人们欢声笑语辛勤劳作的地方,现在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丰收在望的田野,只要有军队经过,一年的收成便化为乌有,人民丧失了继续生存的最后希望,宫殿被毁、土地荒芜、村庄被烧为灰烬,到处都是家破人亡的凄惨景象。一贫如洗的居民还得被迫入伍,补充军队人数,去对另一方烧杀抢掠,把自己遭受的苦难加在他人身上。许多城市的居民在军队的胡作非为下痛苦呻吟。这些战争的胜利者无所顾忌地抢夺市民的财富,利用胜利者的姿态对占领区享有最高的自由权、特许权和优先权。

    一支短途行军就会破坏整个地带,冬季休整的部队会把周边地区洗劫一空。如果百姓临近地区驻有部队,那么他们就无法享有安宁的日子,不管这支部队是敌是友,他们对百姓表现出来的是同一种态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虽然田野荒了无法播种,可邦国里的军队人数却在激增,物价暴

    涨,饥饿困扰着他们。前几年粮食歉收,人们更加贫困。鼠疫等各种瘟疫开始流行,它比战争更加残酷。许多邦国荒芜不堪,国家的所有正常秩序都被打乱了。人们不再尊重人权、不再敬畏法律,纯朴的风俗荡然无存,没有了忠诚和信仰,剩下的只有铁一般的强权。在没有政府和惩罚的统治下,人们变得狂野起来,恶习滋生。

    没有人会尊重任何一个贵族等级,那些为非作歹的士兵都跑去掠夺财富。在军队中,拥有最高权力的是统帅,他是暴君的代表,几乎是邦国里最重要的人物,比国王或者皇帝的权力都大,通常都是优先享受好处。这些所谓的暴君统帅遍布整个德意志。一些邦国不仅担心外敌骚扰,还担心受自己保护者的迫害。只要人们想到外邦侵吞德意志,为此还要延长战争的时日,就痛苦万分。如果瑞典继续留在德意志获取利益,德意志就必须作战,如果黎塞留继续保持法国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德意志帝国就得分裂。

    但继续战争并不是完全的自私自利,瑞典、德意志帝国各怀鬼胎反对和平,从政治因素来看也需要继续发动战争。自从诺尔德林根战败以后,人们不奢望皇帝会对他们开恩,人们饱受了十七年的战争之苦,耗尽精力,自己的权利与要求得不到一点改善,流的血就白白浪费了。此刻向皇帝投降,签订合约并交出所有的权利,到头来就会一无所获,如果再忍受两到三年的战争之苦,瑞典人和德意志**徒在战场上相互团结,同心协力争取共同的利益,最终能补偿二十年的苦难,那战争就值得去打。事实上,就是因为他们不团结,让一个普遍能受到恩惠的机会丧失掉了,萨克森选侯跟奥地利单独和解,就是对**事业最大的打击。

    在诺尔德林根战役打响前,萨克森选侯和皇帝已经悄悄地谈判,只是战争的败局加快了他们缔结和约的速度。萨克森看到瑞典将领之间意见不一、军队不服从管理、瑞典因国王战死而迅速败落,失去了对瑞典

    的希望,他觉得瑞典经此一战会一蹶不振。因此,趁皇帝还对他们宽宏大量,给他们提供优厚条件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顺从了皇帝。

    萨克森选侯为了掩人耳目,防止人们骂他自私自利不顾共同事业,就邀请了所有德意志帝国等级还有瑞典人一起签订和解和约。实际上,萨克森选侯和皇帝在这个条约中处于支配地位,他们擅自以德意志的立法者自居,备受压迫的**各等级成了和谈的话题,由这个法庭决定他们的地位和权利、宗教的命运及其他相关事情。该和约成为帝国法,具有普遍的效力,并且由帝**队强制执行,若有人反对,就是与帝国为敌。人们不得不违背各等级的权利,承认他人制定的法律。所以,《布拉格和约》就是一个强权专横的作品。

    萨克森选侯同皇帝间曾经因为补偿敕令而决裂,因此在签署布拉格和约时,他们特别注意这点内容,可皇帝并没有表示要取消这一敕令。《布拉格和约》规定,所有跟教会有关的产业,包括签订《帕骚条约》之后,被**徒没收或占有的教产,**徒可以继续享有四十年的使用权,这一点并未经德意志表决同意。在四十年期限到来前,两个教派派出了相同人数组成委员会,共同解决财产问题。假如不能达成一致,就收回各方在补偿敕令执行前的所有权利。这种条令只是延缓了矛盾,并没有将其彻底解决。因此,这个和约潜伏着危险,不定何时便会一触即发。

    《布拉格和约》还规定,萨克森奥古斯特亲王拥有马格德堡主教教产的所有权;莱奥波德·威廉大公拥有哈尔伯斯塔特的所有权;把属于马格德堡地区的四个行政区划分出来,送给萨克森选侯;执掌马格德堡的行政长官——勃兰登堡的威廉·克里斯蒂安另作补偿。如果梅克伦堡的公爵们同意该和约,他就应退还以前侵占的领地。对信奉**的人而言,至关重要的是能否拥有选侯席位,合约中却一点都没提到普法尔茨继承权的问题,因为两个不同

    的宗教派别相互倾轧,一方是不会公平地对待另一方的。**派、***派,皇帝全部退还从战争中掠夺的东西,大家应团结一致夺回被瑞典和法国强占的东西,所有缔结合约的邦国应服从唯一的帝国统治,他们由帝国供养并给付酬劳,还应用武力维护和约。

    《布拉格和约》是帝国总法律,它没有规定方方面面,而是把一些与帝国不相干的内容归到一份附属条约中。比如,附属条约中有一条规定,萨克森选侯拥有对波希米亚的采邑劳西茨的占有权,并特别规定了该邦和西里西亚的宗教自由权利。

    皇帝给出了大赦的条件,邀请所有福音**臣民参加《布拉格和约》,只把投降的符腾姆贝格和巴登的诸侯们、武装反对奥地利的臣民以及奥克森斯梯尔纳领导下的上德意志参议会排除在外。皇帝这样做不是跟他们形成对立,而是以更高的条件跟他们交换。他们必须用整个邦国作为抵押,把一切恢复到先前的状态,并交出所有一切完全接受和约。这条约假如能够公平对待大家,或许会出现首领和官兵们、**徒和***徒间、宗教改革派和路德派间和平共处、相互信任的局面,瑞典的所有盟友都会站到皇帝这边。但此时,皇帝在合约上表现出对他们极大的歧视和不尊重,这让他们非常恼火,开始向瑞典靠近,并在德意志保存党羽。

    不出所料,德意志对《布拉格和约》极为不满。和约希望能促成两派和解,可规定的内容让**徒觉得他们受到种种限制,***徒也认为,把他们的教产让给福音**徒免费使用四十年是用教会的利益来宽待**徒。而**徒觉得签订和约的代表背叛了**,因为他们没有让其他邦国的**兄弟们获得宗教自由权。萨克森选侯受到人们更加严厉的斥责,**徒们发表文章,把他骂成是叛徒、背信弃义的小人和皇帝阴谋的策划者。

    大部分福音**等级已经接受了和约,萨克森选侯心里多少得到些安慰。众多帝国城市和他们的领

    导者都赞同这个和约,只有黑森的威廉邦伯还拿不定主意,或者他只是在拖延时间、等待时机。他曾发动战争侵占了威斯特伐伦的一些美丽邦土,并获得了最好的军事力量。如果他接受和约,他必须把占领的地方全部归还。魏玛的贝恩哈德大公还没有实质上的邦国,他更多的身份是发动战争的将领,鉴于这两点,他讨厌《布拉格和约》。他所有的财富就是自身的勇敢,他的所有邦土还藏在他未出鞘的剑中,他还未赢得半分土地,不愿意和解,只有打仗他才可以出人头地,只有打仗才能实现他野心勃勃的计划。

    瑞典人反对《布拉格和约》的声音最响亮、言辞最激烈,其他人的反应则没有那么强烈。德意志自己请来瑞典军队让他们拯救**教会和各等级,解放宗教自由。为此瑞典人流了大量鲜血,并搭上了国王的尊贵生命,而现在,德意志可耻地遗弃了他们,计划泡汤了,不但没有得到一分报酬,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听到,现在他们要被逐出德意志,还被曾经仰仗他们的诸侯耻笑,为这个国家白白流了血、做了牺牲。《布拉格和约》从头到尾都没提过赔偿,也没有提到如何交换他们应当归还的占领地,此刻他们要被赶走了,而且要空着手离开。如果不愿意,请他们来的人会用武力再赶他们走。萨克森选侯仅仅支付给瑞典人二百五十万古尔登的补偿,实际上,瑞典人付出的远远超过这个数。这对自私的瑞典人来说,就是一种侮辱,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奥克森斯梯尔纳非常愤怒,他吼道:“巴伐利亚和萨克森选侯向皇帝屈膝跪拜就获得一些重要省份,我们为此捐躯的瑞典人,还有我们战死的国王仅仅就值二百五十万古尔登?”由于波美拉尼亚公爵已经年老,而且没有子嗣,瑞典希望得到他的领地作为补偿。可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布拉格和约》中规定这个领地由勃兰登堡选侯继承,而且其他邦国都极其排斥瑞典人落户在德意志的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