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祈求和平的呼声
除了守住了波美拉尼亚地区的主要地盘,瑞典人在德意志内部所拥有的一切已经基本失去。在莱茵河畔,皇帝军队遭到了所向披靡的贝恩哈德发起的强有力佯攻,借此机会,瑞典人才从低谷中走了出来,战争的转机迅速出现了。
——
诺尔德林根之战
瓦伦斯泰死后,急需一名元帅统领军队,皇帝最终听从西班牙人的建议,将大权交给了他的儿子斐迪南亲王——匈牙利国王。其实,斐迪南亲王只是徒有元帅之名,他手下的加拉斯伯爵才是真正掌握着军队实权的人。没有多长时间,斐迪南亲王的军队便实力大增,洛林公爵亲自带兵增援,王子还为他从意大利带来一万人马。斐迪南亲王为把敌人逐出多瑙河,命令士兵围攻累根斯堡城。为了分散皇帝的兵力,魏玛的贝恩哈德公爵率兵攻打巴伐利亚腹地,但是斐迪南亲王并没有上当,而是竭尽全力坚持围攻累根斯堡,最终打开了帝国城市的大门。不久,多瑙沃尔特也被攻陷了,士瓦本的诺尔德林根也处在危险之中。如果丢失这么多帝国城市,瑞典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因为这些城市都是瑞典军队行军打仗的重要保障,无论如何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落入敌人之手。为了荣誉,瑞典不能置盟友的生死于不顾,听凭仇敌进行肆意的报复。于是,霍恩和魏玛的贝恩
哈德率领瑞典军队向诺尔德林根进军,准备不惜一切代价解救这些城市。
这个作战计划不太明智,因为敌人拥有比瑞典多很多的军事力量。在这种情形下,轻举妄动显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现在有一个战机,那就是意大利部队将开赴尼德兰,敌方兵力暂时必须分开。如果瑞典趁机选择一个既能掩护诺尔德林根,又能夺取敌方物资供应的阵地,那么他们的胜算就会大一点。在会议上,古斯塔夫·霍恩为大家分析了这种情况。狂妄自大的人们没有同意霍恩的意见,反而讥讽他毫无胆识。尽管觉得贸然战斗胜算不大,可是顾及贝恩哈德公爵的地位和威望,古斯塔夫·霍恩只好同意发动进攻。
这场战役能否取胜关键在于能否占领制高点。瑞典悄悄地在夜间行动,试图登上这个制高点,可是因为很难把火炮运过峡谷和丛林,他们耽误了行军速度。敌军抢先一步登上了制高点,还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一支瑞典部队的指挥官命令在天亮前攻下制高点,他们凭借这种勇气竟冲破一切障碍,登上了敌人坚固的防御工事。双方在狭小的防御工事里战成一团,更不幸的是火药桶在这时爆炸,造成瑞典军队大乱。皇帝的骑兵趁混乱的时候进攻瑞典军队。瑞典人仓皇而逃,无论将军怎么劝说,也不肯返回去重新进攻。
霍恩命令所有兵力一
同发起进攻,一定要夺取制高点。可西班牙部队也很英勇,瑞典人发动了七次进攻,每次都被打了回来。瑞典人已经筋疲力尽,处于战争的下风。敌方占居高位,猛烈发动进攻,向瑞典人开炮,古斯塔夫·霍恩被迫撤退。贝恩哈德公爵不但没能帮助霍恩狙击追踪的敌人,反而被敌人赶到平原上,他的骑兵在逃跑中引起了极大混乱,整个步兵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敌人打死了一万两千多名瑞典士兵,缴获了八十门大炮、四千辆马车和三百面旗帜,还俘虏了古斯塔夫·霍恩本人和其他三员大将。贝恩哈德公爵好不容易才率领一支残兵败将冲出重围,逃到法兰克福。
瑞典首相看到部队在诺尔德林根打了败仗,又一次失眠了。这次失败的后果十分严重,战争的优势一下子转向敌方,所有同盟者现在也开始怀疑瑞典。在此之前,瑞典一直是靠同盟者的支持才一步步取胜的。现在整个**联盟成天担惊受怕,似乎要分裂了,而***派却因这次胜利重新振作起来。士瓦本和附近专区最先受到诺尔德林根失败带来的影响,符腾姆贝格沦陷了,海尔布琅联盟时刻担心皇帝会报复,这些城市中的**居民能逃的都逃到斯特拉斯堡去了,而另一些无依无靠的城市只好听天由命。如果皇帝能对占领地区法外开恩,软弱的他们肯定立即归顺的。可
是皇帝对这些墙头草的态度很强硬,这让他们陷入了绝望之中,从而不得不鼓起勇气积极抵抗,以此来求得一线希望。
窘迫之中,大家都寄希望于奥克森斯梯尔纳,可奥克森斯梯尔纳却去恳求德意志等级会议。他们没有军事力量,缺乏资金新建军队,更无法支付旧军队的军饷。奥克森斯梯尔纳恳求萨克森选侯出手相助,但选侯早已和皇帝结成了同盟。他恳求下萨克森等级会议资助,但下萨克森等级会议早就厌烦了瑞典,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吕纳堡的格奥尔格公爵更是欺人太甚,反而出兵明登占有该地。瑞典首相被所有的同盟遗弃了,他极力寻找外援,甚至去英国、荷兰、威尼斯搬救兵。为了摆脱困境,避免瑞典被瓜分,他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投靠法国。
黎塞留终于盼到了机会,法国即将在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德意志**各等级现在处于危机之中,需要法国出手相救,如果这个时候法国积极地参与德意志战争,德意志和瑞典都得付出昂贵的代价。奥克森斯梯尔纳借机把统治德意志的权力和地产送给法国,还把要求的其他地盘,包括帝国要塞和腓力斯堡都送给黎塞留。上德意志的**徒也派代表跟黎塞留谈判,向法国开放阿尔**、布赖萨赫要塞以及通向德意志国门之路的所有地方。法国可以派兵保护这些城
市。在梅斯、图尔和凡尔登主教区,人们可以看到法国士兵。法国在特里尔地区驻扎了军队,在洛林也派了兵,他们已经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抵制法国。现在是法国把阿尔**纳入势力范围的最佳时刻,法国即将和荷兰瓜分西属尼德兰,莱茵河可以当作防范德意志的自然界线。法国举着高尚团结的旗帜,骗取德意志各等级的信任,霸占德意志的权利,打着保护德意志利益的幌子,盘算着如果扩张自身的势力。
得到这么多赠予,法国自告奋勇,要对敌人发动一场侧面突击,把瑞典部队从西班牙部队的手中解救出来。如果这样做一定会惹恼皇帝,导致关系破裂。法国自愿组织一支一万两千人的军队,联合瑞典和德意志共同对付奥地利。法国愿意攻打西班牙,因为之前西班牙曾经攻击特里尔的法国驻军,还绑架法国保护的选侯,并把他送到佛兰德尔。当时,法国国王强烈要求王子释放选侯并赔礼道歉,可担任西属尼德兰总督的王子根本不买账。于是,黎塞留根据惯例发起宣战,在米兰、费尔特林和佛兰德尔这三个地区分别打响战争。黎塞留很清楚,他与皇帝为敌,困难很大,取胜很难,实际上他并不愿意和皇帝打仗。尽管这样,他还是下命令让主教拉瓦莱特率领第四军向德意志进军,等到与贝恩哈德公爵会师后,就对皇帝发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