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下
转丸第十三(亡佚)脚乱第十四(亡佚)
--
本经阴符七术
(一)盛神
【原文】
盛神法①五龙。盛神中有五气②,神为之长③,心为之舍④,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⑤,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⑥,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⑦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⑧也。
【注释】
①法:仿效,仿照。
②五气:指的是五行的龙。龙即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拥有非凡的能力。五气:即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的气,人体内拥有生命力、毅力以及情感;又称五脏之气,即是神、魂、魄、精、志。
③长:领袖。
④舍:居住地。
⑤始:初始,先始。
⑥无形:天地。化气:化育的气。
⑦十二舍:即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
⑧总摄:汇总,总数。
【译文】
想要让人的精力充沛盛大就要模仿五行之龙。充沛的精力里蕴含着人体五脏的精气,而精力就是五气的统领,心为五气的归依,德为五气的基础;但凡能够养化精力之所,均属于道。道,是宇宙的始源,道孕育了“一”,“一”是万物的初始。它孕育了万物,诞生了自然界,涵盖了宇宙。化育的气先于宇宙诞生的时候而生成了,没有人可以看到它的形态和踪迹,没有人了解它的称谓,于是把它叫做“神灵”。因此,道是神明的初始,“一”是化育宇宙的本源。所以,只有用德行来孕育五气,心里才能全神贯注,才可以取得道术。道术,是心气依照法则活动的后果,精力为道术的使臣。人身上有九窍以及十二舍,均为五脏之气的进出口,都受心的统领。
【原文】
生受于天①,谓之真人②。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③而知之,谓之圣人④。圣人者,以类知之⑤。故人与一生,出于化物。知类在窍⑥,有所⑦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⑧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⑨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⑩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11一而养产万类,怀12天心、施13德养,无为14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15志。
【注释】
①受于天:经由上天传授到凡间。
②真人:回归纯朴的人。
③内修炼:自身的修炼。
④圣人:有很高道德智商的人。圣人要通过修炼、有知识以后才可以做到明道,因此层次比真人低一些。
⑤以类知之:看到一种东西就知道了它的种类。
⑥窍:九窍,用于表示人体的感受器官。
⑦有所:有……的位置。
⑧舍:休养。
⑨四者:即是志、思、神还有德。
⑩存:保管,存着。
11执:守护,固守。
12怀:内心掩饰的(一些情感)。13施:实施。
14无为:接受自然的改变。
15养:养育。
【译文】
直接由上天取得道的,称为真人;真人,原来和上天是一体的。通过认真学习和修炼从而懂得道术的人,称作圣人;圣人,是经由类推进而懂得道术。因此,人和天地共生,始于万物的演变。人类探知各种事物都是经过器官的感应,假如还有困惑难解的地方,要经由心的考量并使用道术进行决断。心里不存有道术,必然有不通达的位置。通达以后,五脏之气就获得了养育,此时必须要保持安定的精神,这就称为“化”。孕育五气,要依赖毅力、思想、精力以及德行,其中精力是统领。安静祥和,就可以养气。精气得到融洽,毅力、思想、精力以及德行就不会没落,向四面迸发的威严就可以无所不利,经久不衰,这就称为神化的境地合为一体,这样的人称作真人。所谓真人,就是同天合道,顺乎自然,执守“一”
而化育万物,散布善行,布德滋养五气,无为而思,无为而行,才能思虑通达,精神充盛,才能施行威盛之势。士人通达此道,就能提高自我修养。
(二)养志
【原文】
养志法灵龟①。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②,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③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④则欲不徨⑤;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职分⑦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⑧,以知其所能。
【注释】
①志:判断是非的能力。灵龟:用来占卜龟甲,判断是非而培养心智要效法灵龟。
②欲:需求,欲望。
③使:使用,奴役。
④一:单一。
⑤徨:众。
⑥知:清楚,懂得。
⑦职分:职位,责任。
⑧安:沉稳。
【译文】
志向的培养要效仿有灵性的龟。为了让思维能通顺达理,所以要培养志向。因为心里有欲望,所以就想方法满足它。所以欲望驱使着志向。欲望增加,精神就会分散,精神分散就会导致志向也衰弱,志向衰弱,思维便不能通顺达理了。所以,专心致志,欲望就会减少,欲望减少,志向就会增加。志向增加,思路就会畅顺。思路畅顺,心平气和,心里就不会受到扰乱。对自己,内心要培养志向,对外要了解他人;志向的培养使人心平气和,对他人的了解,可以清楚他们的职务。要想考察一个人,必定要先清楚他是怎么培养志气的。清楚别人志气的盛衰状态,便能培养他的志气;了解他人的心志是不是平和,就能知道他的才干。
【原文】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①;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②;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③;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④;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⑤其神矣。神丧则仿佛⑥,仿佛则参会⑦不一。养志之始⑧,务⑨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⑩。神明常固守,乃11能分子。
【注释】
①固:巩固,坚固。
②达:流畅。
③实:坚忍,坚强。
④应对:用语言回应。猛:果决。⑤丧:失去。
⑥仿佛:相似,如同。
⑦参会:志向、心灵、精神的交汇。⑧始:始初,开头。
⑨务:必须,必定要。
⑩分:分开。
11乃:便。
【译文】
缺乏对志向的培养,心气就不能坚固;心气不能坚固,思路就不会顺达通畅;思路不能通畅,意志就不能坚强,语言的应答就不能果断;语言的应答不能果断,就会出现意志和心气减弱的情况;失去志向,心气减弱,便表明他的精神颓落。精神颓落,就会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神志不清,意志、心气、精神就不能汇集。开始培养志向的时候,必定要让自己的内心安定;内心安定,志向就会坚固,志向坚固,威势就会凝集。不断地稳固神明,就能让对手的威势减弱。
(三)实意
【原文】
实意法螣蛇①。实意者,气之虑②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③,虑深远则计谋成④。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⑤。意虑定则心遂安,安则其所行不错⑥,神自得⑦矣。得则凝⑧。识气寄⑨,奸邪而倚之,诈谋得而惑⑩之,言无由11心矣。故信12心术,守真一13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计谋者,存亡之枢机14。虑不会,则听不审15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16信,虚而无实。
【注释】
①螣蛇:传说中懂得飞行的蛇。
②虑:思考,思量。
③生:成立,出现。
④成:告成。
⑤间:间隙。
⑥错:过错。
⑦自得:自己的心得。
⑧凝:凝注,专心。
⑨识:见解,见地。寄:寄托,依托。⑩惑:诱惑。
11由:始点。
12信:忠实,实际。
13守:据守,恪守。真一:单一,天真。14枢机:重点。
15审:仔细,严谨。
16无所:无能为力。
【译文】
使
意志坚定的方法就是模仿腾蛇。意志坚定,来自于气的思考活动。心灵平静,思考长远。心灵平静就能想出奇妙的方法,深思熟虑计划就能成功。想出奇妙的方法志向就不会乱,计策成功,事业的成功就不会受到阻难。意志和思考平稳,就能使心绪得到安宁,心绪得到安宁做事情就不会有差错,精神上就会有所收获,精神上有所守护,精力就能汇聚。若然胆识与心气短时间依托在此,邪恶就会在虚弱的时候进入,邪恶是会骗取人心的,说话就不会用心考虑了。所以,要达到心灵真实,就要坚守纯真而不被迷惑,等待他人把思想打开而和他交谈,需要耐心地聆听。所谓“计策”,是国家生存的重点,如果思想达不到相互融合,听到的事情就不会详细,就算等待了也不能有所收获。计策的错失,意志就不能坚守,成为没用的东西。
【原文】
故计谋之虑①,务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无为③而求安静,五脏④,和通六腑⑤;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通内视⑥、反听、安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⑦天地开闭,知万物所造化⑧,见阴阳之终始,原⑨人事之政理。不出户⑩而知天下,不窥牗11而见天道;不见而命12,不行而至,是谓道知13。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注释】
①虑:策划。
②务:必须,一定。
③无为:遵从自然规律。
④五脏:五个脏器的总称,分别为:心、肝、脾、肺、肾。
⑤六腑:六个器官的总称,分别为: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⑥内视:自我评价与观测。
⑦观:细察,品察。
⑧造化:创造化育。
⑨原:探究。
⑩户:门户。
11牖:窗户。
12命:给予,命名。
13道知:根据规律而知道。道,规律。
【译文】
因此计谋的策划,必须要把坚实的意志作为重点,坚实的意志是以心术作为起点的。做事要遵从大自然的准则,从而让五脏六腑和谐通畅,精、神、魂、魄都坚守纯真不被外界所打乱,便能进行自我反省,也可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志向坚定;让思想到达没有杂念的空灵世界,期待与神灵交流。这样观测宇宙的变化,懂得万物的诞生与演变的规律,清楚阴阳的盛败经历,懂得人间之政理。若能达到这种境界,不出家门便可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用透过窗户就能懂得大自然的变化,不用眼睛看就发出命令,不用行便可以到达目的地,这称作“依据道而得知”。以后就可以与神灵交流,能力能遍及无尽的宇宙,精神也会永远安稳。
(四)分威
【原文】
分威法伏熊①。分威者,神之覆②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③,则威覆盛④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⑤。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⑥,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⑦。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⑧。挠⑨其一指,观其余次⑩,动变见形11,无能间12者。审13于唱和,以间见间14,动变明而威可分。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15。知其固16实者,自养也。让17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注释】
①分威法伏熊:效仿准备伏击的熊,将自己的威胁分散,从而隐藏实力。
②覆:掩盖,遮掩。
③神归其舍:精神回归到它所属的舍。
④盛:兴盛,昌盛。
⑤当:挡,抵抗、抵御。
⑥虚:虚无。
⑦以镒称铢:用重的取得次要的。以,使用。镒,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一铢为二十四两。称,称重。铢,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⑧和:和音,附和着唱。
⑨挠:曲折。
⑩余次:剩下的,其他的。
11动变见形:外形上的活动变化。
12间:挑唆。
13审:审查,细察。
14以间见间:用离间的方法发现间隙。两个“间”分别指离间和缝隙、间隙。
15间:间隙。
16固:坚固,坚守。
17让:礼让,谦恭。
【译文】
效仿伏击的熊,分散威势从而隐藏自己的实力。因此将心平静下来并且坚定自己的
志向,达到精神更加集中,就会让威势因为隐藏而变得更加强劲。隐藏威势而使威势更加强劲,内心也会更加充实,没有人再能抵挡这种威势。没人能抵挡,就可以把他的威势分散来打乱他的气势,就如同天空一般遮盖。用坚固应对虚无,用威势应对无能,就像用重的来应对轻的一样简单。因此要跟随他们的行动而行动,附和别人的倡议。从一个手指的弯曲就能知道其他手指的活动变化,不能分离这种关系。审查-唱-和的形式,也可用反间手段,在动中掌握对方情况,用“分威”法,隐藏实力,抓住时机出击取胜。活动变化由自己而产生,就必须先培养志向,把自己的目的隐藏起来暗地里发现别人的缺点。明白坚守自己的的意志,才能保护自己。谦虚和忍让是为了让别人屈服。因此要让精神强大起来,让武力减弱,才是要达到的境界。
(五)散势
【原文】
散势法鸷鸟①。散势者,神之使②也。用之,必循③间而动。威肃、内盛,推④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⑤志溢。意失威势,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⑥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⑦,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注释】
①散势法鸷鸟:效仿凶猛的鸷鸟将对方的威势分散。鸷鸟,一种凶恶的鸟类。
②使:用。
③循:遵循,沿用。
④推:扩展,扩张。
⑤虚:谦逊。
⑥图:计划,慎重思考。
⑦实:真实。
【译文】
效仿凶猛的鸷鸟一样分散对方的威势。分散对方威势的方法,需要运用心计。运用这种办法的时候,必须要先发现对方的缺点之后才能行动。就算对方威势强劲,内在气势也旺盛,只要发现对方的缺点再采取行动,那么对方的威势就会减弱了。要达到分散对手的威势,自己的内心必须谦逊,而且意志要坚定。若果意志不坚定、没有威势,精神就不能集中,这样说话就会矛盾,不能稳定。所以需察看别人的意志作为揣度的标准,而后才可以根据情况图谋行事。要在灵活和直率中变换。没有找出缺点就不能做到分散威势,原因是分散威势,是要等到发现漏洞才能行动的,行动的意义就在于分散威势。要想发现对手的缺点,就必须修炼好自己的五气,从而能看出对手的虚实,采取行动及必须达到分散对手威势,而且要明白对手的思考方式,从而明白对手的策略。威势就是确定高低的重点,是权衡事情和应对的条件。威势的减弱,原因是没有尽力细心观察。
(六)转圆
【原文】
转圆①法猛兽。转圆者,无穷之计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③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④为一,以变论⑤万类,说义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⑥,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故兴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⑦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注释】
①转圆:转动圆珠。比喻为智谋高超、运用自如。转,转动。圆,圆珠。
②计:策划,计划。
③原:缘由,探究。不测:难以估量,不可测量。
④神道:神,神奇,神秘。道,即“道”,指自然的法则。混沌:古人想象中的世界出现前的景象。
⑤论:商议,探究。
⑥形容:形态,形状。
⑦包:包括。
【译文】
效仿无数的猛兽才能把才智运用得像转动圆珠一样自如。“转圆”指的是可以想出无数的策略。要达到计策不断,就必须有圣人的胸襟,才能达到探究无数的智慧并与心术相连。神奇的自然最初是混沌一片的,一直都在变化的思想运用于研究一切事物,所得到的意义是无数的。智慧计策,都有各自的形态,有的灵动而浑圆,有的方正而直率,有的公布于众,有的却隐藏起来,有的吉祥,有的凶险,这些不同都因为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圣
人对各种情况运用智慧,就像圆珠一样不断变化转动,从而希望计划和事物的变化相联系起来。因此从造物者开始,所有的行为都是按照自然规律的,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观测这神秘的世界。
【原文】
天地无极①,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②。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也。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③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④语;方者,所以错⑤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⑥,乃为要结,以接⑦其说也。
【注释】
①极:尽头,穷尽。
②类:分类,种别。
③先:事先。
④合:契合,融合。⑤错:通“措”,措施,方法。
⑥会:汇聚。
⑦接:持续。
【译文】
宇宙的浩大是无边无际的,人事的变化是没有穷尽的。分别根据自然定律进而区分为多种种类。经过考核这里面的计策,必然会通晓凶吉以及成败的结局。如同圆珠子一般的转变,有些变成了吉兆,有些变成了凶兆。圣人依靠自然定律就可以提前通晓事物的兴衰,也就明白了灵活转变是为了明确正确的方法。圆滑玲珑是为了让相互间的意见和谐。正直坦率是为了能正确地处理事情。转变是为了了解计策的得失。与外物接触是为了了解人家进退的目的。融会贯通地使用上述的四种方法,然后总结出重点和最终论点,从而发展圣人的学说。
(七)损兑
【原文】
损兑法灵蓍①;损兑者,机危之决②也。事有适然③,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④有德,言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⑤,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⑥。
【注释】
①损兑:盈亏。灵蓍:灵验的蓍草。灵,灵验。蓍,蓍草。
②机危:偶然的事件。决:通“诀”,办法。
③适然:偶尔。
④待:看待。
⑤烦:琐碎。
⑥邪:通“斜”,偏袒。
【译文】
效仿灵验的蓍草就能预测事情的盈亏变化,对于事物的盈亏吉凶预测,就是在事物刚刚发生的时候采取的办法。世事有很多偶然,造就了世事的成败,所以很小的变化,都必须仔细观察考虑。因此,圣人遵从自然的发展而对待有德之人,交流的时候会注意对方的语句,观测他所描述的是否与事物适合的原理。“兑”的意思,是用于观察与思考发现事物的道理,从而了解事物。“损”的意思就是把杂乱的思想去除,从而能坚定地行动。去除了杂乱的思想,再去解释事物的原理,这时如果还是失败,那么这个是连圣人也解释不了的问题了。所以,睿智者不会用自己的言论去反驳他人的言论,因此他的言辞就不会繁乱,内心也是充实的,志向坚定,意志也不会有所偏差。
【原文】
当①其难易,而后②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③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④。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⑤于千仞之堤,转⑥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⑦不得不然也。
【注释】
①当:面临,对待。
②而后:接着。
③因:顺从,根据。以为:把……当做。
④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圆者方便滚动,方者方便停止,因此有这样的说法。是谓,这就称为。
⑤决水:被水冲出缺口,管涌。
⑥转:滚动。
⑦形势:形容地形上的高低。
【译文】
对待事情依据它的困难和简单确定合适的战略,把顺从客观之道当做本原。灵巧的谋略不胡乱运用,刚正的谋略不任意终止,这就称为“大功。”计谋的加减改变,都赋予它一个符合道理的说法。用掩盖自己的实力、分散敌人的势力,来窥探对方的用心。事情才开始显现前兆,就要立刻对它做出决定。因此,擅长使用损兑手段的人,就如同在高高的堤岸上管涌放水,或者如同在深谷里滚动圆形的石子。而可以这么做因为是地势引发的必定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