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大一时,各种各样设计类的基础课,要不就是以一个班为单位来进行,要不就是以整个学院这一年级的学生为单位来进行。因此,王柠暂时也还没有和如落进行过组队作业,两人对彼此的认识可以说还仅仅停留在普通同学的层面上,远比不上王柠和哈鹿同个社团、还住在对门的亲密关系。即便如此,同在一个学院,并且一起住在南亭,这样的关联好像使得普通的同学关系更进一层。
在度过了几天悠闲的假期后,王柠的暑假宣告结束。在若夏继续着他每天除了和王柠去买菜,都在家里看番打游戏的生活时,王柠先一步开始了她新学期的课程。大一新生的军训还没有结束,他们每天穿着绿色的迷彩服,非常显眼地在校内穿梭,曾经被王柠错过的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等的招新也在这个时候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明明没有穿着迷彩服,王柠却因为身材矮小而会被热情地拦下,并询问:“要不要加入我们?”同行的三个舍友不仅不帮忙解围,还很没道德地捧腹大笑。
明明认识王柠,正在参与招新工作的如落,见到这样的状况,也坏笑着过来劝说王柠加入,更是让王柠感到沮丧,谁让她确实有着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的外表呢?
与大一时以同班同学或是整个学院的学生互相了解为的目的有所不同,大二的课程形式是以同专业的学生为单位进行授课。他们不用再每上一个新课程、每换一个新老师就要换一间课室,而是有了固定的工作室。上课、小组讨论、完成作业,都要在工作室进行,甚至电脑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都可以搬到这里。由于这个工作室离辅导员的办公室很近,又容不下这个专业两个班的所有学生,一有工作室就把台式电脑搬到这边的人还算少数,显得异常干净。
走廊的对面就是一间所谓“师兄师姐”的工作室,在王柠确认了这正是玄米的工作室后,进去参观过一回。电脑整齐地排列着,基本全都是台式电脑,但是又和网吧的氛围完全不同。每张桌子上都透露着主人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有的铺上好看的桌布,电脑旁放着一两株可爱的绿色植物;有的堆满了成山的书,一看就是个积极的学习分子;还有的摆满各种各样的杂物和没吃完的零食,甚至是养着兔子的笼子……而玄米的桌子就是处在异常杂乱和异常整洁的桌面之间的那类人了。
像王柠和如落这样有着比宿舍更为独立的工作环境的一类人,就不会优先考虑以工作室为主要的生活场所,要上课就搬着笔记本电脑过来,下课了又带回去。虽然有些麻烦,但是在和隔壁班的如落同行的时候有了更多的交情。
大二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建筑结构课。王柠在瘦高的中年男教师对911事件中大厦瞬间瓦解的原理的讲解中听得津津有味,不得不说自己的心境确实起了很大的变化,像是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她。也许她毕业后不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想法并没有改变,但是那种想变得优秀的灵魂似乎在忽然之间重新觉醒……总之,对学习的态度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这门课程结束以后,王柠拿到了大学以来的第一个高分——92分。美术学院的专业课没有考试,哪怕在初中高中背书非常厉害,在大学里没有可以测试出一个人真正掌握的知识有多少的笔试试卷,每个人做出来的结构设计也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在使用限量的纸张数做出能承受规定水的重量的结构这道题目中,就有98%的同学没有成功,做出来的东西既使效果相近也长相各异。想拿到90分以上,在美术学院这个专业所有的专业课程中,都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第二个课程是有关灯光的研究。在两天对灯光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后,大学以来第一项需要外出进行的作业也布置了下来。在自由组队的过程中,王柠收到了来自如落的邀请,便欣然答应。
作业的内容包括:手绘道路的横截面、纵截面、剖面,表示出所有的灌木绿化以及灯光的位置,画出灯光照射范围的示意图并注明投射在地面的光影、光照面积的半径以及用特殊一次测量的数据等等。由于工作量巨大,两个班的人被整合到了一起,再自由组合成三个大组。根据分到的工作,组内进行自由分工,具体完成作业的方式就是从珠江新城地铁站的b出口开始,沿着老师规定的路线,经过广州大剧院和花城汇广场,绕上一大圈之后回到原点。
老师嘴上说这条路线至少要走两遍,白天一遍,天黑开灯了之后一遍,大家只是看看地图就觉得足够吓人,因为这条规定的路线真的非常长。
每一年的课程作业都有可能有所不同,去年王柠就有听玄米说是沿着广州的中轴线来走,全程必须步行。以为一天就能走完,结果走了很多天才走完了第一遍,每天从早上走到天黑,第二天搭地铁又从前一天结束的地方继续走,走到腿软,走到绝望,走到感觉人生渺茫。
而今年,王柠拿着五米的卷尺、纸和笔这样简单的工具和组员们一起出现在路线起点的时候,就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工作量巨大”的实际含义。路面无比地宽广,车水马龙,无数高楼林立,根本就不是拉着卷尺从一头跑到另一头就能量出数据这么简单的事情。趁着车少的时候,拉着卷尺跑到另一头,仅在地铁出口的大厦前,就有三种不同的灯以不同的间距和排列方式矗立在大厦前的小广场上。
负责在地图上标出所有灯距位置的王柠和如落两人,一个人拿着卷尺的一头,另一个人将卷尺拉到尽头,就这样5米又5米地缓慢前进和记录着。一开始还能隐约看到同个大组中负责绘制所有绿化的两人小组,到后来,路灯和各种各样的大厦之间隔了越来越宽广的绿化,就渐渐地不见了人影,偶尔到了路口还能看见支起三脚架用相机拍摄路口的同班同学,到后来几乎就再没见过认识的人。有好奇的人还会上前询问是在做什么事情,王柠总是挠了挠头之后回答:“做作业。”
本以为第一段大路的路灯都会以相同的间距排列,可是在测量的过程中两人便发现,由于这段路的大小路口实在太多,每两个相邻路口之间的路灯都会以不同的间距排列着,有20米的,有30米的,也有刚好到了路口出现32米这样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