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从门神到春联
大约在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中国老百姓就有贴春联的习俗了。春联最原始形态是“桃符”。
相传在中国古代,北方有座鬼城,城中有一座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金鸡长鸣时,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城。城门口站着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如果哪个鬼魂在外干了坏事,两位神就会将它捉住,捆起来喂老虎。日子一长,天下的鬼都怕神荼、郁垒。这件事传到民间,百姓也希望有这两位神仙帮他们把住大门,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样子,放在自家门口。又过了些年,人们觉得画起来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同样起到作用,这种桃木板就叫做“桃符”。
到了唐朝,桃符上除了神荼、郁垒二神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武将当作门神。相传一次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有鬼在叫,他好害怕,就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从此也就平静下来。唐太宗觉得两位将军太累了,就让人把他们画下来贴在门上,这就是门神,门神是正义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怪异的人往往本领大得很。比如门神中常见的捉鬼天师钟馗,就是相貌狰狞,一副怪像,这样的模样什么鬼不怕,不少门神还拿着武器,随时准备格斗。
直到宋代,才有人开始在桃木板和红纸上写春联,既有镇邪的意义,又表达美好心愿。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到了清代,春联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不是吗,在红通通的纸上写上美好的诗句,贴在大门上,那是多么吉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