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夹山寺里读“闯王”
湖南石门县夹山寺,是个充满故事和悬念,而又极富魅力的所在。
夹山寺的故事,因李自成而生。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兵败之后到了哪里?又死于何地?300多年来,一直为史家所争议。一说死于湖北通城,一说死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通城说”“通山说”久争不决。与此同时,又有李自成当时没死,而到夹山寺当了和尚并于此圆寂一说。而“夹山说”,随着文物发现的日益增多,日渐为更多人所关注。
孟冬上旬的一天,夹山先阴后雨。我们穿行在雨中,浏览这规模罕见的寺庙,恭听专家讲述这里的故事和他的见解。
这里的“风水”位置很好:两边有山走势如太师椅的靠手,立于寺中向前眺望,乃坐西向东位置,如坐椅之中央,怡然而安适。山上林木葱茏,环境幽雅。此寺共有九进,从山门逐级而上,到最后的“金殿”,约有2里地。
据说,李自成兵败之后,独自到此削发为僧,并带领徒弟开山,卧风餐水20年,不断修缮屋宇,门徒弟子达数千之众。有一本康熙时代的手写本《甲申朝事小记》讲,有个湖北孝廉张琮伯,曾登此寺,见一老僧,形象伟岸,言辞慷慨,两人谈话投机,相处数日而别。后来再访,老僧已故,其徒悬挂老僧画像,并说“吾师即闯王李自成也”。
李自成19岁参加起义,26岁成为“闯王”,69岁圆寂于夹山寺。而按“通城说”和“通山说”,李自成则死于39岁。
在石门县先后发现的文物中,有几个李自成禅隐夹山的佐证。
进入地宫,是1981年发现的“奉天玉和尚墓”,有3个墓穴,其中中穴有奉天玉和尚《塔铭》。“奉天”原是李自成的僭号,他曾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又曾称“大顺皇帝”,“奉天王”的“王”字改成“玉”字,旨在避讳,它佐证了“奉天玉和尚”即李自成,也证明了他不是死于通山的九宫山。
在寺中大雄宝殿正门东侧的墙壁中,镶嵌着一块石碑,叫“重兴夹山灵泉禅院功德碑”,碑文中有被凿去的“奉天”和“奉”字的字样残痕,据说可能是寺中和尚为避灾祸所为,这又证明“奉天玉和尚”是个身份特殊、非同寻常的和尚。
此外还有《梅花百韵诗》木刻残版、“奉天玉诏”铜牌等物的发现,也都为“奉天玉和尚”即李自成提供了证据。专家的解释,使“夹山说”给我等外行留下很深的印象。
从夹山寺归来,我翻看了一些史料。一篇介绍陕北史料的文章,又加深了我的印象。李自成生于陕北米脂县,那里的地方志记录了他的一些故事。康熙十二年由谭吉聪编纂的《延绥镇志》说,李自成兵败后,“南奔辰州……至九功山下……皆走险阻,不知所终”。《米脂县志》也称“自成率数骑,乞食山中,不知所终”。都未说其死,而说他“不知所终”。陕北还流传了一些民间故事,说李自成幼年当过和尚,名叫黄来儿。还俗时,住持送给他一个锦盒,嘱他遇大难时打开,可解困境。他兵败之后打开锦盒,里面原来是一把剃刀。他顿然大悟,于是当了和尚。……这些传说,在《米脂县志》以及今人收集的《李自成的故事》等书中,都有所记载。
尽管当年的清朝廷对李自成之死不肯相信,并惩处了诳报李自成已死的靖远大将军阿济格;民国初年学者章太炎也提出过质疑,认为“自成之死无诚证”,但在很长时间里,“通山说”占据了史学界主导地位,连《辞海》1979年版都采用了此说。为什么?有专家说,可能跟政治有关。《辞海》1989年版,兼容了另外两说,加了“一说死于通城,也有说隐于石门为僧”之句;而1999年版,却删去了“通城说”,而留下“另传有隐于石门为僧”的说法。这是不是学术争鸣的一个进展?
我游夹山寺,无力搞清其中是非,那是学术问题,是史学家的事情。但我却因其有争议,而陡增了对夹山寺的兴致。在我的心目中,夹山寺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故事,在于它和李自成的神秘关系。
出得山门,大雨如注。回望那古刹,迷蒙之中,又添几分肃穆,如同一幅画,更像一本书,许多故事,许多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