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期待秋凉
我不止一次难解小女儿揶揄的尴尬。我居京三十余年,竟没有去过圆明园,她为此讥笑我:“连圆明园都没去过,弄不懂您的爱国主义是怎么来的?!”我真的是无言以对。
我不仅住京时间长,还曾在离它不远的中央党校进修过半年,每周从它门前路过两次,我居然没有进去过!
我总有一种心理,以为做了北京人,去的机会有的是,无须像外地人,来京5日游,便把京城主要景点游个遍。我来京22年后才游十三陵,25年后才登香山,便是出于这种想法。
不怕见笑,我还一直以为,圆明园不过是个断壁残垣之所。直到那年8月23日那天,我才吃惊自己呆得真够可以!
那天是周末,或许是女儿的讥诮所促成,我们全家四人,兴冲冲前往圆明园。我妻比我早来北京一年也没去过,对它同样一无所知。我们一进门便处处觉得新奇。一张通票,也不明白何以要12元。但进门不远,见左侧有一开阔水面,上有许多样子少见的游船,便出乎我的意料,而儿子说“大水面还在里面”,就更让我惊讶。再往前走,见右前方有几大片莲塘,莲花盛开的日子已过,但尚有些少花枝摇曳其间。硕大如盆的莲叶,覆盖着水面,其绿如蓝,其蓝如海。我的老花眼睛,一下子得到柔和的调节。我不禁又慨叹自己的呆气,怎么就没有早点儿想到这个去处?不说别的,就冲这几大片莲塘,也很值得一游呀!偌大北京,何处莲塘,如此宽阔,如此繁茂?!
由莲塘向西,便是圆明园遗址所在。路上,小女儿说,考考你们:圆明园是谁烧的?也许怕我们露怯,没等我们答话,她自己先答了:很多人都误以为是八国联军烧的,其实是英法联军。
遗址是圆明园中的一个景点,设有小门,进门须在通票上打一个小洞(全票共有5个小洞可打,即可游览五个园中景点)。没走三四十步远,便是遗址所在。真个是断壁残垣:几根融会着中西文化的石雕石柱立于其间,有门状无墙壁,旁有许多倒于地上的石柱石梁,或半露于地面,或深埋于土中。当年的西洋楼,已空空如也。无数图书字画、文物国宝,皆焚于此。
面对这遗址残迹,我想到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巴黎的卢浮宫的堂皇。我踏访过这两座举世闻名的建筑,那里面有无数价值连城的文物,其中不少是世界各国的珍宝。络绎不绝、徜徉其间的蓝眼睛黑眼睛、黄皮肤黑皮肤们,不少人都是在这里第一次看到自己先民创造的文明。这巍峨的建筑物里,显示了法兰西和大不列颠人的骄傲,却也掩藏着埃及、印度和中国等国人的悲哀。我说不清它收藏了多少神州的宝物,却知道它的来路有许多不洁。我怀着一分好奇进门,却带着一种沉重离去。今天,我立于西洋楼遗址前,仿佛看到侵略者在这里掳掠三天、抢夺宝物的图景,又仿佛看到火光中飞扬起《永乐大典》的灰烬……
此时此刻,正值当午。“秋老虎”的余威,造成了难以承受的憋闷。我感到身体不适,便不得已提前回家。但我们留下一个心愿:等秋凉时再来。
到家后翻书,才确切地知道,圆明园占地5200亩,比颐和园大850多亩。圆明园还大有可看:长春园、绮春园我们没有细览,大水法和迷宫等处我们还没有去;遗址的特殊意蕴,也大有让人深思的地方:欧罗巴那两座建筑,展示的是征服者的骄傲,以别人之灿烂增添自己的辉煌;圆明园遗址,表现的是被欺凌者的耻辱,以自己的断壁残垣刻写当年国家的衰弱和政府的腐败与无能。政治陷入腐败,文化难逃劫难。
在中国的园林文化中,圆明园是一篇写不完,也读不尽的文章。
我期待着秋凉。通票上,还有几个没打的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