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刺绣的历史

    刺绣起源很早。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的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据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自从有了麻布、毛纺织品、丝织品,有了衣服,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图腾等各式纹样。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的花纹的记载,即所谓“素衣朱绣”“衮衣绣裳”“黻衣绣裳”之说。在当时既有绣画并用,也有先绣纹形后填彩的做法。

    战国时期的刺绣已很精美,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也称辫子绣、锁绣。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都是用辫子股针法施绣而成,并且不加画填彩,这表明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栩栩如生,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的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区、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都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丰富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来看,汉绣图案主题,多是波状的云纹,翱翔的凤鸟、奔驰的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的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的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非常流畅。

    东晋到北朝的丝织物,出土于甘肃敦煌和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所见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征。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和当时佛教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系。此时刺绣技法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的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其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使用微细平绣的绣法,以各种色线和针法的运用,替代绘画形成一门专门的艺术,也形成了唐绣独特的风格。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的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刺绣的一项创新。

    唐以前的绣品,大多是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刺绣作品,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及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到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作风。历代迄清,各时代的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宋代刺绣发达是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的原因。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着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绣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的观赏性绣作。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很重要。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这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的特色。

    元代绣品传世很少,台湾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精工。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绣除了做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幡幢、僧帽,以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为其代表,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山东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绣,除各种针法之外,还发现了贴绫的做法。它是在一条裙带上绣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贴绸料并加以缀绣的做法,具有立体感。

    明代刺绣以洒线绣最为新颖独特。洒线绣用双股捻线计数,按方孔纱的纱孔绣制,以几何纹为主,或配以铺绒主花。洒线绣是纳线的前身,属北方绣种,以定陵出土的明孝靖皇后洒线绣蹙金龙百子戏女夹衣为例,它用三股线、绒线、捻线、包梗线、孔雀羽线、花夹线6种线及12种针法制成,是明代刺绣的精品。属北方绣系的还有山东鲁绣、衣线绣和辑线绣。

    明代顾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刺绣传家,名媛辈出。至顾名世次孙顾寿潜及其妻韩希孟,深通六法,继承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露香园顾氏绣。此即传世闻名之顾绣。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的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多数用平线,有时也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尊重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制作,在世界染织史上从未见过,以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的刺绣技术。

    清代刺绣,多是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很多地方绣,着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极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大众喜爱,享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苏绣出现了创新产品。光绪年间,余觉之妻沈云芝绣技精湛,闻名苏州绣坛。沈氏30岁时,逢慈禧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八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所以改名沈寿。沈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刺绣当中,新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有立体感。

    沈寿不但刺绣技艺高超,还分类整理历代刺绣针法,继承顾绣、苏绣传统技艺,并引用西方素描、油画、摄影的表现方法,创造散针、旋针,以表现物体的明暗虚实。她绣制的意大利帝王肖像,在意大利都灵世界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会上展出,获世界最高荣誉卓越奖。

    1911年,沈寿在天津开设私立女工传习所,传授绣艺,组办女子师范学校传习所,培养专业人才,晚年病中写成《雪宧绣谱》,总结中国自唐宋画绣、明代顾绣以及她的美术绣所刺绣针法,为我国刺绣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苏绣的发达与创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许多新的刺绣,如乱针绣、束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精微绣、彩锦绣等。另外,还有许多边疆少数民族的织绣,也充分表现原始风格的自然美与拙朴之美。

    刺绣最早多是实用,及至宋元广及书画制作,渐渐成为艺术珍赏之用。故宫所藏的刺绣多是此类。时代最早者是五代,而用品最多者是清代。经历代的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几乎都是精品,绣工匀整,针线细密,设色精妙,深得书法精髓,且均裱装成册轴卷,使观赏者往往误以为书画,欣赏珍藏艺术价值极高。

    中国古代的刺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不走俏,价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开始有人专门搜集。据市场分析家推论,要使刺绣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新宠儿,还需要收藏家们10年时间的努力。近两年国内的一些艺术品拍卖会上,刺绣拍品,价格竞现高攀,非常吸引买家竞争。

    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2006年,扬州刺绣技艺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