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五台山灵验传说多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和繁峙县之间,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五台山与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传说这四座山分别是佛教中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的修行地,因此都有悠久的宗教文化渊源,同时它们也是中国着名的风景名胜区。
另外,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五台山位于中国中部山西省境内,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座山峰的顶端平坦宽阔,好像土砌的平台,分别称为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合称“五台”。五台山是华北的海拔最高点。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
文殊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以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巨石。还没有走到跟前,已经感觉到一股凉气迎面扑来。文殊菩萨见到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龙子们每天工作回来,大汗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龙子们就没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反复说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为了造福人间特地来求援的。
龙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绝文殊菩萨的请求。估计这位老和尚一人无法将石头运走,龙王勉强答应说:“神石很重,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动,就拿走吧!”
文殊菩萨谢过龙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巨石立刻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老龙王惊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因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们遭受着深深的苦难。文殊菩萨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于是,这条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改名叫清凉山了。
五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既有以佛教为背景的众多人文景观,又有瑰丽奇特的自然风光。整个景区现有古代寺庙42座,其中南禅寺和佛光寺建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宗教和宗教艺术发展的历史面貌,也集中反映了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
作为国家级自然风景区,五台山到处是奇峰怪石、涓涓细流,植被覆盖良好。因为山顶常年积雪,即使是盛夏季节,这里的气候也非常凉爽,是极佳的避暑胜地。
一般来说,不管你朝山拜佛还是观光旅游都要从殊像寺开始。因为这里供着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萨骑狮塑像,高约9.3米,造型生动传神,名播遐迩。神狮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张牙卷舌,大有抖擞威风、腾云而起的气势,充满灵性和动感,在五台山所有文殊的坐骑中,数这一只塑得最鲜活传神。
在这里,更有别处看不到的五百罗汉渡海悬塑,在大殿内顶的空间,吊梁交错,沟壑纵横,其间众罗汉姿态各异,或内嵌,或外伸,或峥嵘,或安详。吊顶塑像之构思巧妙,堪称一绝。既然是神是仙,都应远离世俗,需仰视才行,因此一定的高度差才是表现仙界缥缈神圣的最佳方式。以往佛像由于均立足地面,触手可及,虽借助于雕像体积的扩大和表情的威严来拉伸人神间的距离,但感觉总是流于形式。
殊像寺的闻名之处还在于它是五台山众道场中菩萨唯一显过灵的地方。相传,当初在塑造菩萨像时,工匠们不知如何塑造菩萨的面容神态。在灶房里和荞麦面的厨子正准备做饭,突然院内金光闪耀,原来是文殊菩萨显灵!找画匠描摹已经来不及了,他急中生智,就把笼屉里的荞面搬出来,照着菩萨的真容捏了起来。头部刚刚捏好,文殊菩萨就在空中隐没了。工匠们来了以后,就把用荞面捏就的菩萨头安了上去,并在外面贴了金,俗称为“荞面头菩萨”。
寺中有一处善静室亦很有名。清室曾将公主嫁给吴三桂之子。因吴叛清,其子被处死,公主不能再另嫁他人,于是来到殊像寺。当时寺内有一青年,因遭失恋的打击削发为僧。由于其仪容非凡,精通佛典,所以常和公主在善静室研讨佛文。久之流言四起。康熙认为有损皇族声誉,于是放火焚寺,企图将她俩和寺院焚毁。但大火燃烧三天,全寺片瓦无存,唯善静室巍然独存。康熙认为这是菩萨证明了他们之间并无私情,即重建了殊像寺。
出寺依山上行便是塔院寺,里面的大白塔就是五台山的标志。据说塔下供有释迦牟尼的舍利。平日喇嘛和香客都是围塔顺时针绕行颂经,这样心愿才能实现。
塔底座的一个洞里立有刻在石碑上的释迦牟尼佛足印,足心有千辐轮相和宝瓶鱼剑图。相传为佛祖涅磐之时留下,瞻礼供养就能消除灾难。
旁边院内建有文殊发塔,相传早年每年三月设“无遮斋”,凡是赶斋者,均可饱餐一顿。文殊菩萨为宣传佛道平等化身为一个贫妇,怀里抱着一个婴儿,手里拉着一个小孩,牵着一犬,前来赶斋。她见众客施舍金银,自己却身无分文,便剪下几缕头发作为施舍之物。这时还不到吃斋的时候,贫妇却对僧说:“吾有急务,遂就他行,请先分我食。”按斋会规定,每人一份,只给了她两份,她相争:我们有三人!僧人又给了她一份。她又说腹内有子,她这种贪得无厌的行为,引起众僧不满。她被呵斥后即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尾甜,三界无着处,致使阿师嫌。”吟罢,跃身腾空化为文殊菩萨,婴儿和小孩变成二天童子,犬也变成绿毛狮子。文殊在云雾中道:“众生学平等,心随万镜波,百骸俱舍尽,其如僧爱何?”众僧听出这些话当中的含义,感到愧疚,便将其施舍的头发当作舍利,建此塔埋藏,以供后人参拜。
慈航普渡,众生平等,既是佛家修行的高深境界,又何尝不是芸芸众生企盼苦求的理想世界呢?
出寺再继续上行就是显通寺,它是五台山最早、最古、最大的一座庙,为青教领袖,它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发源地。
前院大文殊殿前面的八角碑亭内有一座无字碑,据说是乾隆所立,因此寺所处之山脉呈龙形,立碑乃是镇压龙腾之意。这里还有建筑界的奇迹——无梁殿,通体没有一根梁柱,是一块块砖瓦垒砌而成的宏伟建筑。据说重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明代大铜钟的钟声异常悠远,可为祈福!
这里还有一座罕见的青铜建筑——铜殿,是明万历皇帝为了感谢母恩所建,殿高约5米,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内殿内正中有一尊铜铸文殊坐狮像。殿内四壁上的铜铸小佛像,多达万尊。外壁铸着各种图案和花卉人物等,全殿用铜十万斤。金阁上的金粉以前曾被日本人刮去,铜殿前下方左右两侧,各矗立一座明代铜塔,其实这里原有五座铜塔,隐含五座台顶之意,可惜中间三座也被日本人盗走,只有塔基还在原处。
再往上行就是菩萨顶了,这是五台山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是黄教领袖。整座寺庙红墙黄瓦,在五台山独树一帜。而一般寺庙均为青砖灰瓦,主要是因为乾隆、康熙来五台山数次,均在菩萨顶居住,此寺相当于他们的行宫,所以在这里用了皇家专用的黄色显示威严,红色显示富贵。菩萨顶在五台山也从此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政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说这里也是鲁智深在五台山时曾大闹过的寺庙,寺前还摆放有他的禅杖。
其文殊殿有滴水大殿之称。殿顶设计独特,常年滴水,以致日久殿前的阶石上便呈现了蜂窝状水滴印记。在前院的西配殿供奉着带箭文殊菩萨像,法号“特殊”。
菩萨顶后院,还可以看到明朝万历年间铸造的一口大铜锅,深1.5米,直径2.1米。过去每年腊月初八这里都会施舍粥食一天。有一年腊月,有一个刚出家不久的小和尚,没有尝过洗刷大铜锅苦头。他爬进锅里洗刷完,因锅的表面冻上了一层溜滑的冰,连滚带滑怎么也爬不上来,最后有人抬来梯子,他这才上来,可见铜锅之大!
民间传说,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菩萨顶时,早上的粥总是不够吃,火头僧发现,锅内的粥原来是被山门旁的石狮偷吃了,于是便在粥锅内放上一把利刃,待石狮偷粥吃时,舌头被刀割下来了。从此,山门外的两座石狮中有一头便没有了舌头。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菩萨顶大雄宝殿内,中间供中台孺童文殊,左侧供北台无垢文殊,右侧供南台智慧文殊,左侧殿坛供东台聪明文殊,右侧殿坛供西台狮子吼文殊,合在一起称为“五方文殊”。据说,康熙多次朝拜五台山的五座台顶,都因为天气等原因屡屡受挫。后来命令住持五年后再来朝拜,而且要五个台顶的文殊都要拜到。康熙把难题扔给住持,一晃三年过去了,住持还没有想出办法。一天,寺里的一个小沙弥偷吃供果被发现,但是住持没有惩罚,而是让他想个办法。毕竟是小孩子,思路不一样,他就说可以将五个文殊菩萨的法像都供在寺庙里,就可以一次拜到了。住持按照小沙弥的话做了,当然康熙很高兴,称赞了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