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芳魂井中葬——清光绪妃珍妃

    在清朝的10位皇帝中,光绪皇帝载湉的后妃最少,只有3位,其中之一就是珍妃。珍妃在清末妃嫔当中有较大的影响,说她有影响,并不是因为她生前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主要是因为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为后人所同情。身为光绪的宠妃,而被慈禧太后所厌恶,处处为难以至于把她幽禁,最后落得个被慈禧投井杀害的下场。人们感到她死得可惜,同情她的不幸遭遇,并对慈禧嗤之以鼻。

    珍妃姓他他拉氏,是满洲正红旗人,她的祖父为陕甘总督裕泰,父亲名长叙,曾官至礼部左侍郎,伯父为广州将军长善。珍妃幼年曾跟随伯父在广州生活,所以她在入宫前接触并了解了许多新鲜事物,这些经历促使她形成了与其他满洲贵族小姐完全不同的思想性格。珍妃在广州时,她的姐姐也就是后来光绪的另外一个妃子瑾妃,也同时在广州。姐妹俩性格完全不同,瑾妃性格内向,珍妃性格外向,热情活泼,聪明伶俐,学什么都比瑾妃快。珍妃的伯父非常重视文化知识,特地聘请了当时很有才华的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来教授两位侄女学习。珍妃姐俩学习刻苦用功,经过几年的努力,珍妃不但诗词文章大有进步,而且琴棋书画无一不晓。珍妃在广州时,她的大哥志锐和二哥志钧也随伯父在广州生活,他们与珍妃的老师文廷式常在一起研究时事,探讨学问,珍妃的长兄后来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伊犁将军;次兄之后也得中进士,亦授翰林,官至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珍妃在广州生活了10年左右,才随伯父返回北京。

    光绪帝载湉是咸丰皇帝弟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是同治皇帝的从弟,他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公元1875年,同治帝染病去世,慈禧太后决定扶立载湉继承大统,随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外甥,而且是慈禧太后一手把他扶上皇帝宝座的,因此慈禧认为光绪皇帝一定和自己一条心,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慈禧的判断是错误的。

    公元1888年,光绪帝已经18岁,到了大婚的年龄。按封建王朝的惯例,幼帝一结婚就要亲理朝政,对于慈禧太后这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撤帘“归政”是不甘心的。她为了不失去手中的大权,应付皇帝将要亲政的局面,便积极为光绪帝选后妃,企图通过甄选皇后、妃子来达到影响和控制光绪的目的。这年的4月5日,宫廷上下一片欢乐气氛,这一天就是慈禧太后为光绪帝甄选后妃的日子。按照清代惯例,皇帝大婚之前,凡皇戚、贵族家中有女14岁以上者,都要报名听选,几经淘汰,剩下的最后几名,再由皇帝亲自择定。这天应选的5名女子都到了,站在前面的是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她就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排列在第二、三位的是江西巡抚德馨的女儿,最后两位是礼部侍郎长叙的女儿。太后坐在殿上,光绪垂手侍立,诸位公主与福晋环立在太后座后,殿前摆张小桌,上面放着镶玉如意一柄,红绣花荷包二对。清宫惯例,凡是皇后中选,即授予镶玉如意一柄,妃子中选,则授予红绣花荷包一对,作为定礼。坐在桌后的慈禧指着一行美女告诉光绪自己裁定,合意的授以如意。光绪帝打量眼前的5位女子,德馨的两个女儿如同仙子,站在那里亭亭玉立,光绪帝对她俩中意,准备授给如意。而这时却被慈禧所否定,强迫他将如意授给没被皇帝看中的桂祥女儿,就是后来的隆裕皇后,无奈的光绪帝只好接受了这个自己并不中意的皇后。慈禧太后生怕德馨的两个女儿再度中选,就赶紧派人把荷包塞给了长叙的两个女儿,她们就是后来的瑾妃和珍妃。慈禧太后之所以一定要把侄女许配给光绪,就是为了把皇帝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公元1889年正月,光绪帝举行大婚,正式册封长叙的两个女儿为瑾嫔、珍嫔,到公元1894年,逢慈禧太后六旬庆典,姐妹俩被进封为瑾妃、珍妃。姊妹二人性格不同,瑾妃性格恬淡,光绪对她不感兴趣,而珍妃性格开朗活泼,才思敏捷,又比皇后和瑾妃年轻几岁,人长得也漂亮,无论从哪方面说,都胜过一筹。初入宫时,慈禧也很喜欢她,珍妃每天早上给慈禧太后请安,慈禧还常让珍妃在旁侍奉批览奏章。珍妃在年幼之时就勤奋读书,颇通文史,更爱书画,是当时女性中的佼佼者,她的这些优势自然博得了光绪帝的喜爱。光绪帝退朝后经常临幸于珍妃的景仁宫,当时作为一朝天子的光绪在政治上不能独掌政权,受到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压制,生活上也受到慈禧太后的严密控制和虐待,心中非常烦恼,现在能有珍妃陪伴,心中自然很高兴,同珍妃在一起使他忘却了许多烦恼。自从光绪大婚后,慈禧太后便宣布“归政”于光绪,还装模作样地搬进颐和园居住,但这仅仅是个说辞,她表面上不干预朝政,实际上未曾有一日弃权,没有慈禧太后的同意,光绪任何事情都做不了主。隆裕皇后与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是夫妻,但毕竟二人没有感情,也没有共同的兴趣,她只知道奉姑母的命令监视光绪,而不知道如何体贴保护光绪,从而使帝后之间在感情上出现了分裂。光绪在气愤之余,自然疏远了隆裕皇后,而更多亲近珍妃。隆裕皇后因为珍妃受宠,十分嫉妒,就经常在慈禧太后面前说珍妃的坏话,珍妃逐渐失去了太后的欢心。按宫中惯例,妃子不能乘八人轿,光绪帝特赏给珍妃乘坐,慈禧见了之后非常生气,搬出祖宗家法把珍妃狠狠训斥了一顿,并下令将轿子焚毁。光绪帝得知后十分不高兴,为此隆裕皇后在光绪面前说珍妃的坏话,光绪帝怒斥了她,这件事传到慈禧那里,慈禧更是恼恨珍妃。还有一次,光绪用库存的珍珠、翡翠串制珍珠旗袍一件,让珍妃穿了在御花园散步,正玩得高兴时,被慈禧撞见,她痛斥珍妃铺张,并让随侍太监立时扒下,回宫后还打了珍妃三十竹竿子。慈禧与珍妃、光绪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矛盾越积越深。

    由于光绪帝非常疼爱珍妃,对慈禧太后滥施淫威就特别不满,但他只能暗暗哭泣,也不敢大胆地反抗。但光绪并不甘心充当一个徒有虚名的皇帝,他要斗争、要反抗,这种斗争,不只是皇宫中的个人恩怨,而是在有关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问题上,他们也有着尖锐的冲突,在两者冲突上,珍妃显然是站在光绪一边的,这就更招致慈禧太后的忌恨。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帝主张抵抗,慈禧太后主张妥协。由于后党腐败无能,导致战争失利,中国惨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小帝国主义国家乘虚而入,中国处于被瓜分的危急关头。国事衰败群情激愤,一致要求严惩罪魁祸首李鸿章。光绪帝激动之下不顾自己处境的艰难,毅然下令革除李鸿章的顶戴,给李鸿章停职留任的处分。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得力臂膀,处分他就等于羞辱慈禧太后,太后当然不能容忍,她以“干预朝政”为名把矛头对准珍妃,将珍妃降为贵人,并给予廷杖,以示惩罚,来回敬光绪的反抗。珍妃被降为贵人,只不过是她灾难的开始,在这之后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来。面对国内外形势,光绪决心变法图强,珍妃是光绪帝的积极支持者,而且在行动上为变法做了很多实事。她常常把宫中的一些密事,偷偷告诉维新党人,并和光绪一起分析讨论时局,珍妃还向光绪极力推荐她早年的老师——江南着名学者文廷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光绪帝增添了实力。然而戊戌变法很快就失败了,慈禧也一并铲除了维新党人。这之后慈禧对光绪进行了三次训斥,逼着光绪逐条认罪,命令光绪帝跪在一旁,说他听信逆臣蛊惑,任意妄为,改变祖宗成法,扬言要把他废黜。珍妃下跪为光绪求饶,慈禧转而怒斥珍妃为贱人,珍妃倔强地认为:“皇帝是一国之主,圣母不能任意废黜……”话没讲完,慈禧上前就是一个耳光,厉声叫道:“把这贱人给我拉出去,囚禁起来!”随后,珍妃被囚禁在钟粹宫后面的北三所,并且下令以后不准再见皇帝。然后,慈禧又把光绪帝囚禁在瀛台的含元殿,拆散了瀛台与岸上连接的板桥,并派了20个太监日夜看守。

    北三所离瀛台不远,是个很偏僻的地方,珍妃被幽禁于此,从此失去了一切自由,在那里度过了凄凉的岁月。即便这样,慈禧太后还派出了两名宫女进行监视,大门是日夜紧锁的,饭食是由门洞里递进去的,生活非常凄惨,而且这北三所是紫禁城内最差的地方,连起码的生活条件都没有,她“头、脸都很脏,身上长满了虱子,形如乞丐”。在这样的环境中珍妃之所以能顽强地活下去,是因为她寄希望于光绪帝,坚信光绪帝一定能重整朝纲,自己也终有出去的一天。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准备逃亡,她又担心光绪皇帝留在北京会趁机取代自己,就决定带光绪一起走。临走之前,慈禧命人把珍妃从北三所里带出来,让她换好衣服一起走,慈禧雇了3辆骡车,携带着光绪皇帝和众嫔妃,准备一起逃往西安。慈禧身穿蓝粗布衣服,梳着汉族妇女的发髻,打扮得像个村妇一样。珍妃被太监领来,慈禧见她披头散发,也没换衣服,所以十分生气,而珍妃此时却说:“老祖宗可以离京暂避一时,皇上应该坐镇京城,力挽危局。”慈禧听后非常生气,她认为是珍妃想趁机把权力夺回光绪手中,勃然大怒,于是命令太监崔玉贵将珍妃处死。崔玉贵将珍妃连挟带提,拖到了贞顺门内的水井旁,站在一旁的光绪帝吓得五脏俱裂,慌忙跪下求饶,但仍于事无补,最终还是把珍妃投入了井中,此时珍妃年方25岁。

    珍妃受难,她的姐姐瑾妃也受到了牵连,慈禧西逃,没有带瑾妃同行,等瑾妃得到消息时,慈禧一行早已出了宫。瑾妃只好连忙化装步行追赶,一路上兵荒马乱,狼狈不堪,竟将鞋子也跑掉了,后来遇到了庄亲王载勋,才由他派人护送,追上了慈禧等一行人马。

    公元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到北京。慈禧为了安慰光绪痛失爱妃,更为了掩人耳目,就假惺惺地发布了一道懿旨,说她和皇上离开北京时,珍妃来不及跟从,所以为了免遭洋人污辱以保皇室名节而投井自杀,节烈可嘉,追赠贵妃称号。后又通知内务府备办棺材,命珍妃的家人打捞出尸体,装殓入棺,埋葬在阜成门外恩济庄太监公墓南面的宫女墓地。

    光绪临死前,曾有一事求慈禧太后,请太后将残害珍妃的崔玉贵驱逐出宫,把其家产充公,慈禧答应了他。光绪帝死后,葬于清西陵的崇陵,同时又将珍妃移附于崇陵,并追封为“恪顺皇贵妃”。慈禧死后,瑾妃为纪念被害的妹妹,在珍妃被害的那口井北面的小房里布置了一个小灵堂,供着珍妃的牌位,上面挂着一块匾额“精卫通诚”,而珍妃当年被害的那口井,从此也被叫做了“珍妃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