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垂帘揽国权——清咸丰妃慈禧
慈禧是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穆宗同治帝的皇太后,同治帝即位后尊称她徽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死后谥号为“孝钦显皇后”,因此“慈禧太后”是根据她的徽号而称呼的。慈禧是中国历史上把持朝政时间最长的一位女性,同时也是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灾难最大的一位女性。从公元1861年咸丰帝病逝于承德,她6岁的儿子载淳继承皇位起,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成为了清末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她连续扶持两位幼主,玩弄内外权臣,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随心所欲地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反动、最专制的皇后。
慈禧姓那拉氏,小名兰儿,因祖居叶赫,通称叶赫那拉氏。那拉氏是满洲镶蓝旗人,出生于北京一个世代为官的中等官僚家庭,曾祖父、祖父都是京官,父亲惠征后来任安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慈禧还有两个哥二十九哥,一个叫照祥,后来官至护军统领,承袭恩公;一个叫桂祥,官至都统,他的女儿后来成了光绪皇帝的皇后。慈禧的妹妹后来嫁给醇亲王奕譞,也就是光绪的母亲。咸丰刚登帝位那年,慈禧17岁,选入后宫,赐号兰贵人,四年后晋封懿嫔,又过了两年,生下皇长子载淳,她成了嫔妃中唯一有儿子的妃子。母以子贵,孩子出生当天慈禧就升为懿妃,第二年进封为懿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咸丰帝极为宠爱慈禧,连续进封,使其地位逐渐上升。本来就权欲极强的慈禧,开始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参与朝政,为日后篡权执政打下了基础。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迅速激化,导致了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太平军起事后,各地告急的奏章弄得咸丰帝坐卧不宁,慈禧就乘机帮皇上看奏章、出主意。后来慈禧看重湘军首领曾国藩的才干,就不断劝说咸丰帝重用他,从此曾国藩扶摇直上,成为满族统治者信任、重用的汉族官僚,慈禧也把握住这个机会,逐步参与政事。公元1860年,因为清军的腐败无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廷完全处于败势,英法联军节节胜利逼近京师。咸丰帝携宫眷、近臣,仓皇离开紫禁城,逃到热河避暑山庄,然而咸丰帝到这里后便一病不起。慈禧趁机帮助咸丰帝批阅奏本,这使她对朝廷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动态了如指掌。
公元1861年7月17日,咸丰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临终时他命大臣代笔遗诏,立独生子载淳为皇太子,命其宠信的王公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协助载淳处理一切政务。之后太子即位,年号祺祥,小皇帝尊咸丰正宫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尊生母为圣母皇太后。回到北京皇宫后,两宫皇太后加徽号慈安、慈禧。慈安皇太后住钟粹宫,因钟粹宫在后宫东部,因此慈安又称东太后,慈禧住储秀宫,储秀宫在后宫西部,所以慈禧又称西太后。
然而慈禧是个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咸丰帝过世时,她才年方27,不甘被人摆布,尤其是不能让所谓八大辅臣总摄朝政。八大辅臣肃顺等人都是咸丰皇帝在位初期重用的大臣,后来咸丰皇帝雄心日减,耽于声色,朝政便由他们把持了。八人中,肃顺胆大有远见,办事果断,他是核心,但因他骄傲自大,结怨甚多,咸丰皇帝临死前的这种安排,朝里朝外有许多人心怀不满,其中最有意见的就是慈禧。曾有传说,肃顺曾建议咸丰皇帝铲除慈禧仅留其子,以免日后慈禧专权,咸丰皇帝犹豫未决,因此慈禧对肃顺等人恨之入骨。现在眼见肃顺等人控制政权,她岂可甘心,因此决定孤注一掷,发动政变,消灭对手,掌握政权。
慈禧首先鼓动东太后慈安站在自己一边,同八大辅臣对抗,接着秘密联络留守北京办理洋务的咸丰帝六弟恭亲王奕䜣。几天以后,奕䜣在各国大使的默许下,以奔丧为名,赶到热河和慈禧密谋,然后返回北京着手部署。御史董元醇进奏献媚,奏请两宫皇太后执掌朝政,两太后召见载垣等辅臣入议。载垣等人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听政为由,拟旨驳回,而奕䜣在京城却有意制造两太后垂帘听政的舆论。咸丰病逝一个月后,慈禧命肃顺等大臣护送灵柩回京,自己则偕载淳和慈安太后等走小道先行回京入宫。慈禧入宫后当即召恭亲王奕䜣,这时叔嫂二人已同兵部侍郎胜宝相勾结,还收买了另一个掌握兵权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控制了北京周围的军队。第二天,慈禧下令逮捕载垣、端华、肃顺三人。第三天,在洋人的支持下授奕䜣为议政王,接着处死肃顺,令端华、载垣自尽,将其余五大臣革职、充军。最后两宫太后在太和殿举行载淳的登基大典,改祺祥年号为同治,一个月后两宫太后宣布垂帘听政。因为慈禧发动政变夺权这年是辛酉年,历史上称这次政变为“辛酉政变”。
慈禧垂帘后大权独揽,欲望无边,到同治帝18岁时,按制慈禧应该放权,归政于皇帝,慈禧没有办法,只好宣布撤帘,但实际上仍操纵大权,决断政事。同治帝受母后牵制,不能推行主张施展抱负,极为苦闷忧郁,于是他就去花街柳巷寻欢作乐,不料却染上了梅毒,结果于公元1875年死于养心殿。同治帝无子,按照规矩,可以选一个年长一些的晚辈继承皇位,但是那样一来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不便于再继续听政,于是她提出立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来继承皇位。慈禧做出这种安排,可谓煞费心机,因为载湉与同治帝载淳是同辈人,慈禧仍可以皇太后的身份听政,又因为载湉年仅4岁不能理政,慈禧至少又可以再控制十几年政权。而且载湉不仅是咸丰皇帝的亲侄子,还是慈禧妹妹的儿子、她的亲外甥,这就更便于控制。公元1875年底,载湉继承皇位,改元光绪,不到两天,两宫太后又再次垂帘听政。
慈禧坐稳了垂帘听政的宝座之后,就开始对有碍自己专权的人给予打击,首先就是慈安太后。二人虽然同时被尊为太后,在垂帘听政初期也合作得很好,但由于她们在咸丰朝时地位不同,慈安太后原为皇后因此排在前面,而慈禧太后不甘人后,何况皇帝又是她的亲生儿子,因此矛盾逐渐暴露。但两个人之间矛盾的激化主要还是发生在以下两件事上:一是慈禧太后有一个心腹太监叫安德海,传说他和慈禧太后关系不正,又飞扬跋扈,慈安太后与同治皇帝合谋以太监出都门杀无赦的祖训把安德海除掉,因此事慈禧太后对慈安恨之入骨;二是同治皇帝选立皇后时,慈禧想立凤秀之女富察氏,而慈安与同治两人都不同意,偏偏选立属相与慈禧太后相克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后,使慈禧对慈安更加不满。后来光绪继位后,慈禧慢慢将慈安权力架空,最后慈安太后却突然死去。有人说是慈禧私下里杀害了慈安,但究竟真相如何,人们却不知晓,反正慈禧从此就独揽听政大权了。
除了慈安以外,慈禧还有一个心腹大患,那就是恭亲王奕䜣。奕䜣平日就非常跋扈,“辛酉政变”成功后,以功臣的身份集宫内外大权于一身,再加上军机处的人对他很恭维,洋人对他很赏识,不觉有些洋洋自得起来,有时做事竟不再把慈禧放在眼里了。这当然是慈禧不能容忍的,因此慈禧在找机会要撤下他。公元1884年,法国入侵越南,并把战火烧到中越边界,慈禧想抓住这个时机让奕䜣下马,随后慈禧以奕䜣办事循旧、固执己见为由,彻底罢免了他,并且改组军机处,由此慈禧的统治地位大为巩固。
罢免奕䜣后,慈禧开始起用醇亲王奕譞,她不顾其他大臣的反对,让奕譞主持军机处事务。慈禧这样做,不仅因为醇亲王是自己的亲妹夫,更看好的是他胆小怕事,很好控制。中法战争爆发后,为了避免战争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慈禧授权李鸿章与法国侵略者谈判,而且就在清军逐渐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时,慈禧却下令停战、撤兵,与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就在中法战争激烈进行的同时,慈禧还大兴土木,花费63万两白银修缮储秀宫,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气氛中度过了自己的50大寿。公元1889年,19岁的光绪皇帝已经完婚,慈禧不得不归政。在归政之前,她提出给自己建造一个好的“怡养之处”,于是便开始了大规模修建三海(南海、中海、北海)的工程。这项工程共计花掉白银2000余万两,是北洋舰队三艘主舰艇价格的五倍。公元1894年10月10日,是慈禧的60大寿,慈禧希望这次过寿的庆典超过历代皇后,乃至历代皇帝。为了搞好这次庆典,早在两年前就开始着手筹备,所有细节都必须专派大臣谨慎办理,并成立了庆典处,抽调众多亲王、大臣专门负责办理庆典事宜。待到庆典时,举行了一系列筵宴、演出,其奢华糜费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正在这时,中日甲午战争打得火热,不久中国战败,李鸿章秉承慈禧意旨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一时间舆论大哗,全国一片谴责之声,慈禧见众怒难息,只好罢免了李鸿章等人,把失地赔款的责任推给光绪,然后带上贴身太监李莲英跑到颐和园享福去了。
光绪皇帝看到国事日衰,想任用改良派变法救亡,太后对此却不以为然,长期二人意见相左。慈禧最后发动政变幽禁了光绪帝,杀害了变法派人士,扼杀了“百日维新”运动。公元1900年义和团起义,慈禧想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但是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且八国联军逼近京城,无奈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北京,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公元1901年清政府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第二年慈禧与光绪帝回到北京。为了能继续维持统治,改变自身守旧无能形象,慈禧太后在出逃期间就宣布实行“新政”,但改革的目的就决定了这是场闹剧。与此同时,国内革命运动也愈发高涨,为了维持统治,慈禧不得不作出要立宪的姿态,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内容仿照德国和日本的宪法,维护皇帝的“君上大权”,过渡期更是长达9年之久。事实证明,预备立宪只是一场骗局。
1908年,被慈禧幽禁的光绪帝逝世,随后慈禧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就算在慈禧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也舍不得放弃权力,但就在光绪病逝的第二天,她也西去,终年74岁。慈禧死后,由徽号加谥号通称“孝钦慈禧端佑康颐照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光圣显皇后”,之后慈禧入殓,厚葬东陵。从慈禧断气到把她埋入地宫,耗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用掉白银达120多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