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寸草不留

    孙昌顺惊喜的道:“我说最近江南这么热闹,我们的水师到哪里去了,原来被侯爷派去辽东了!没有人性的鞑子也该遭点报应了!”

    苏南点点头,“没错!我给列小虎下的命名就是寸草不留!”

    若论白袍军的第一号人物当然是苏南。

    第二只能是列小虎,虽然养伤了将近两年,但是白袍军所有的军官,除了张大龙之外,全部都得尊称列小虎一声教官!

    无论是北伐营,镇西营,还是高唐营,新兵营更不用说,所有人见了列小虎都得恭恭敬敬的敬礼!

    张大龙和列小虎是最早跟随苏南的,参加过北伐营所有的战斗,无论资历还是威望,都是苏南以下,当然不让的第一人。

    再加上早年舌头受伤,不会说话,经年的操练场上日晒雨淋,黑黝黝的脸孔每天都板着,训练严格,近乎变态!打起人一点都不手软。

    几乎所有的白袍军军官都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白袍军上下敬重苏南,但是不怕苏南。

    唯一怕的就是这个黑面教官!

    当初山东开辟第二战场,总指挥官人选就是列小虎。只是列小虎在南京受伤,不得成行。

    导致山东战场各自为战,遭遇了两场惨白,葬送了几万性命。

    苏南攻打南京的时候,就已经策划了这场偷袭战。当初定的战略目标是偷袭敌人的老巢,让多尔衮不敢支援南京。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一场突如其来的飙风让水师迟迟不能开动,一直到多尔衮偷袭南京,施琅才报告说可以起航。

    苏南坚决的没有让水师回援,二十继续前往山东,除了留下一万人继续固守登莱两府,其余的共计四万战士全部称作六百多艘大福船,一路北上,袭击沈阳。

    当多尔衮开始丧心病狂的血洗江南的时候,苏南派出了信使,带去了一个命名,命名只有四个字:“寸草不留!”

    接到这个命名的时候,列小虎率领的大军已在锦州附近的松山登录!

    四万大军有序的上岸,缓缓开动,靠近了松山城,五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

    松锦之战!

    萨尔浒大战、沈辽大战、松锦大战是满清鞑子开国史上的三块里程碑!

    反映了清朝崛兴史三次重大的历史转折。明朝与后金—清自万历四十六年即天命三年(1618年)抚顺第一次交锋,至崇祯十七年即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前,在近30年间,曾发生大小百余次争战。

    但对明清兴亡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主要是上述这三大战役。萨尔浒大战是明清重大军事冲突的开端,标志着双方军事态势的转化——明辽军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军由防御转为进攻。

    沈辽大战是明清激烈军事冲突的高潮,标志着双方政治形势的转化——明朝在辽东统治的终结,后金在辽东统治的确立;松锦大战是明清辽东军事冲突的结束,标志着双方辽西军事僵局的打破——明军顿失关外的军事凭借,清军转入新的战略进攻,为破山海关、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准备条件,奠下基础。

    松山之战后,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几代名将苦心经营的关宁锦防线岌岌可危,最终只剩三万余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此役是明清双方在辽东最后的关键战役,以后明军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松山城已经废弃,荒凉的城堡枯草丛生,风吹起,时不时还能露出森森白骨!

    齐腰深的枯草意味着这里很肥沃,而肥沃是因为这里埋葬了秦军十万。

    无数英烈的尸骨,换来了这里的草长叶茂!

    陆前已经带着剩余的五百秦军全身重孝,慢慢踏上废弃的城堡。

    招魂幡在风中摇曳,漫天挥舞的纸钱像是在召唤埋骨异乡的三秦好儿郎!

    曾经威震中原,打得流寇的三秦好儿郎为了国家的安危,毅然北上,在这片清冷的土地上抛洒热血,宁死不降!

    最终,埋骨他乡!连个坟茔都没有!

    陆前的眼中饱含热泪,怆然一跪。

    身后五百重孝的三秦营俱是一跪!

    陆前悲鸣道:“兄弟们!我们来看你们来了!”

    然后,深深叩首!

    身后五百兄弟也是重重磕头。

    陆前缓缓起身,泪流满面,“弟兄们!陆某愧对你们啊!五年了,你们葬身异地他乡,我都没来看过你们一眼!让你们受委屈了!对不住你们啊!”

    说完,又是一个响头,重重的磕了下去!

    缓缓站直,泪如泉涌,“我三秦血性汉子十五万,如今就剩下我身后这么多了!在这国破家亡之际,我三秦子弟兵已经尽力了!我三秦子弟都是好样的!放心,虽然我们只有五百人了!但是我们一来是看看你们,二来是给你们报仇的!”

    一旁的列小虎神清肃穆,识英雄,重英雄!三秦血性男儿确实值得尊敬。

    看了身旁的余泊远一眼。

    余泊远转过身,对着山下四万白袍军战士喝道:“敬礼!”

    四万白袍军齐刷刷的右手斜举,标准的军礼表达着对英勇同胞们的敬意!

    四万多人齐聚松山,满山肃穆,听不到一丝声响!唯有秋风呜咽!

    像是异地忠魂们欣慰的回应!

    虽然等得太久,但是终于还是来了!

    陆前擦擦眼泪,“兄弟们,你们好好就在天上看着,狗日的鞑子们遭的孽,从今日起就会开始报应了!野蛮女真给与我们大汉民族的伤害,从今日起就要血债血偿了!知道我们接到的侯爷的命名是什么那?是寸草不留!你们好好看着,看着我们怎么将这些年的奇耻大辱一点一点的还给这帮野蛮人!”

    说完,霍地起身,“等我们杀光这些狗日的鞑子,陆某再来带你们回家!”

    说完,抹抹眼泪。毅然转身上马,一马当先的带着三秦营五百健儿急先锋一般朝着辽东腹地杀去............

    辽东腹地没什么人,打下了中原的花花世界,谁还会恋栈辽东的苦寒之地。

    这次入关,本来就是倾巢而出,壮汉们都被征调,留在辽东腹地的老弱病残居多。

    大部分都集结在盛京。苏南的目标就是盛京。

    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着手修建皇宫。天聪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尊沈阳为“盛京”。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盛京为留都。

    努尔哈赤开始就在盛京开设了绵延数里的锻造厂,这些锻造厂日夜打造盔甲兵器,质量十分精良!

    黄太吉时期,天聪4年,海中竟潮出铜炮1位,正是红夷大炮1门!!!这是满清所掌握的第1门红夷大炮,皇太极大喜,张榜悬赏,前后征得17名铸炮能手,各施手段参照海中潮出的那门红夷大炮进行仿制,其中汉军旗王天相与金世祥的制造方案被采用,尤其是正黄旗汉军王天相发明的工艺,成功的把以前用于制作小铜器的失蜡法转用于红衣大炮的制造,并且通过对火炮不同位置的退火处理,制出的火炮是钢炮,比当时的铜炮铁炮优越的多,在1631年(天聪5年)正月初八用其工艺所制出的第1门红衣大炮问世,被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至此,后金铸炮技术已经独步全球,所铸火炮性能已超越当时西洋火炮。

    第1门“天佑助威大将军”试制成功后,对性能感到满意的满军立即停止了其他火炮的制作,又是一片绵延数里的厂房,日夜炉火不熄,开始大量制造“天佑助威大将军”,当年第1批就制作了40门“天佑助威大将军”

    炮架先进,高低角可调,转向也方便,并有瞄准装置。“天佑助威大将军”试制成功后,后金就立即淘汰了旧炮,

    最要命的是大明唯一的一直经过葡萄牙人培训的专业炮兵队伍是在东江镇!

    那个时候所以人开跑跟本就是点火放跑,这支部队是会瞄准的专业炮兵!

    但是这支部队投降了!

    这些专业炮兵编成了乌真超哈,专职施放红衣大炮,业炮兵队,掌握红衣大炮正确施放之术专业炮兵,战场威力放大。

    松锦之战之所以惨败,绝大部分的功劳要算在这些汉奸头上!

    这些基本上现在最先进的火炮都是在盛京制造的!

    这是满清的要害,无论如何是要铲除这颗毒瘤的!

    盛京的留守部队不过两千人。为了方便大量的铁矿石进入盛京,四门都加宽加高!基本上日夜不关闭!

    毕竟大半个大明都已经在满清的手中,谁会想到会有一支奇兵会突然出现在辽东腹地!

    当看见漫天的尘土席卷而来的时候,盛京的守卫还以为是哪个贝勒爷回乡祭祖了呢?

    根本就没有想到会有人来偷袭!

    当两万骑兵分别杀向四门下的时候,守城的士兵才看见这些都没有剃发,高挽的发鬓分明说明这些杀气腾腾的骑兵是汉人!

    慌忙报告守将。

    守将嗤之以鼻,“开什么玩笑,这里是盛京,怎么可能有汉人骑兵!”

    士兵多说无益,“牛录上城头上一看便知!”

    牛录晃悠悠的出了角楼,大批的骑兵已经有如旋风一样杀了进来,牛录睁大眼睛,不可思议的道:“还真是汉人骑兵!还愣着做什么,赶紧迎敌啊!”

    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潘匡带领的两万骑兵在东江镇邵子纯和秦军陆前的大半年调教下,早就今非昔比!

    战斗序列从容有序,骑术精湛!

    迅速冲入了四门之后,并没有急着进攻,而是控制四门,等待着身后的两万步兵迅速跟进,才开始缓缓推动!

    所有的战士都被传达了一个指示,“寸草不生,鸡犬不留!”

    为惨死在鞑子手下的千千万万的同胞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