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得授刀法添新愁

    次日,李略备好了束修,由一名内堡的弟子领着头一次进入唐家堡内堡的门,内堡的庄园矗立在一片膏腴田地之中,占地颇广,两三百亩。他和那名弟子下了官道,转上田间的路。路没官道宽,但也不窄,能容下两辆辎车并行。

    路的两边种植有树,多为榆、桑。渐入深秋,黄叶飘落,混入泥土里,马蹄踩上去,软绵绵的。透过树与树之间的缝隙,可见两边田野,麦苗绿油油的,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土路、黄叶、绿田,凉风拂面,四野悄然,给人一种虽清冷但却温馨的感觉。田间的土路不是正对着庄园的,而是在庄园的偏南一点,然后北拐,连接到正门的位置。因按习俗,庄园的门多是向南开的。

    门外有几个褐衣汉子袖手站立,看见李略和那弟子过来,其中一个迎接上来。

    李略之前和唐靖边在这段道上来往很多次了,每次经过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远望一下内堡。如今来到近前,看得更加清楚。

    内堡庄园南面有两个门,一个是正门,硬山式的门楼,铁灰色的瓦当。

    那名弟子与迎上来的那褐衣汉子说话:“这位是力堂密房傲侠执事新收的弟子。”旋即回头对李略挥了挥手手:“过来!令牌拿出来。”

    李略闻言过来,将令牌递于那门人。

    正门的边儿上还有个小门,李略随是新人,但是密房执事亲自收得徒弟,肯定不能走这个小门了,看门的那汉子行了个礼,拘谨地说道:“二位请随俺来。”

    话说回来,既为唐家内堡族人,为何穿着寒酸,并充任看门的贱役呢?

    田庄本大多都是聚族而居的,除了奴婢、徒附、宾客外,在庄园中居住的人更多的是“族人”。但正如嫡、庶有别,又正如唐家内堡和外堡唐姓的族人的关系,名为同宗同族,实有远近亲疏之分。在内堡也是这样,内堡的庶出和内堡嫡系近一点的,地位就高一点;远一点的,地位就低一点。

    很多内堡贫困的“族人”,说起来是同族,事实上的地位与仆从、徒附差不多,租种“家长”的土地,每年通常都要上交一半的收成作为地租。农闲时,还要为“家长”修缮房屋、整治沟渠,乃至充当护院。眼前这个内堡的族人,显然是关系比较远,地位比较低的。

    李略跟着这人步入门中。

    大门的两侧有回廊,进去第一进院子,左侧是马厩、车房,右侧是依墙而建的土屋。这时门人帮一弟子将两匹马牵入马厩,李略趁这空当儿,打量右边的土屋。

    土屋很简陋。秋天凉了,有的用黄土、木头等物把窗户堵住,可以想象,等到晚上的时候,一点光源都没有,屋内必漆黑如墨。这些土屋应是给奴婢、徒附、宾客们住的。

    右边的墙角,就在土屋群的边儿上,立了一座望楼。李略在路上的时候就能看到,高过门楼,这是用来警戒盗贼的。

    内堡力堂的庄园分为两个部分。左侧是研究和制造器械的场所,右侧是长老、执事办公以及力堂弟子住宿庭院。庭院和黑山谷的一样,也是三进式的,但面积远比黑山谷那边的大。

    将马放好,走入第二进。

    二门两边是相对的两座三层角楼,其第二层分别与二门的门楼相通。角楼,也是用来了望、备盗的,在它们的四壁上都有长方形的了望窗。既可远望,也可从中射箭、开弩。可以看得出来,力堂不愧是唐家内堡研究机关器械的地方,若有盗贼来犯,就算正门挡不住,还有二门可以抵挡。

    第二进院子里庐舍相连,最中间是栋四层楼房,高有三四丈,每一层的外边亦皆有凉台。这栋楼房,是力堂中最为高大的建筑。

    和李略他们在黑山谷庄园不同的是,黑山谷楼阁的外边是一个亭园,种有竹子、花卉,而内堡力堂的楼阁边儿上种的则是大桑树,十几棵,要是在夏天,必十分阴凉。不过,李略能够猜到,力堂之所以种植这些桑树,绝不会是为了夏天好乘凉,而应该是和桑树的“经济价值”有关。桑叶可以养蚕,桑椹也可以吃,——青黄不接时,穷人多就是靠此物与榆钱果腹苟活的。

    以内堡的富足,却还在院中、包括来的路上尽数种植此两类树木,李略心道:“内堡的人真是个精打细算的人。”

    楼前有个大堂,是力堂会客的地方。

    带路的那人把他们领入堂中,说道:“请君稍候,俺这就去寻大师兄来。”出门时,碰见了个力堂婢女,这人吩咐说道,“来了新师兄,快上汤水。”

    没有等太久,在婢女奉上温汤后,不多时,一个男子在知客弟子的随侍下,来到堂中。

    李略打眼观看,见此人二十来岁,身材高挑健硕,一袭劲装,上有纹绣,甚是华丽。他对李略行礼说道:“在下高翎,君名可唤李略?。”

    李略站起还礼,说道:“在下李略,见过高君。这是‘六礼束修’。”

    高翎接过束修:“我是力堂大师兄。今日奉师尊之名,来接待李师弟。师弟可要在力堂走走?”

    “恭敬不如从命!那就劳烦大师兄了。”

    “师弟请随吾来。”

    高翎转身,径往堂外走去,李略跟上。在进大堂前,他们都脱了鞋子,在门口将鞋子穿上。高翎大步流星,穿过中院,走过三门,领着李略进入后院。

    较之前边,后院有些脏乱。右侧是猪圈、牛栏、鸡埘,紧挨着是厕所。

    中部是厨房,厨房门开着,两个三四十岁的大婢正在里边忙活。李略瞥见里边有灶、釜、案等设施、厨具,并见壁上挂的有肉。厨房不远处是一眼水井,井上有盖。

    高翎带着他,顺着门边的石子路,来到左边。

    左边前头是片空阔的场地,细沙铺地,立有箭靶,一边摆放着五六个兰锜。

    兰锜,即兵器架的统称。“兰”置刀剑,“绮”为弩架。兰锜和后世那种常见的兵器架子不同,它不是敞开似平放的,而是竖直的。

    就拿眼前这个来说,下为方形底座,其上为一个菱形木柱,木柱上边承托方形的木板,木板竖立,分为五层,每一层上边都有托钩,总共十个。兵器就放在托钩上。如果是放置刀、剑的话,两个托钩上放一个。

    其中一个兰锜上放了五柄横刀,另外一个兰锜上挂了两支弩。

    高翎指着兰锜,说道:“刀皆力堂打造,百炼钢刀,朝廷制式订货。弩亦是力堂所制,俱为佳品.....”接着他从架子上拿了一柄横刀递于李略,复又自己拿了一把。

    “师弟,你可看好了,今日师父吩咐我对你演武。我只演练一遍。”高翎拔出横刀。

    “大师兄请!”

    只见高翎舞刀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李略看得入迷了,就在这时高翎收刀:“可看明白?”

    “.......”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拿着!师父吩咐让我把这个给你。”高翎将一本秘籍递于李略。

    “谢过师父!谢过大师兄。”李略接了秘籍。

    “七日后,师父会来找你。我有事先撤了,你好生在力堂待着,不要去别的堂口。”

    “诺。”

    高翎走后,李略欢喜得跳起来,师父吩咐的?!那他留下的一定就是武功秘籍了,旋即在这力堂练武场边缘的台阶上无比虔诚地坐下研究这本武功秘籍。

    书很薄,只有十几页,封面上写着《黄氏刀法》四个字,李略有些失望,翻了几页,发现刀法很简单,就这么左一刀,右一刀,上一刀、下一刀,前一刀、后一刀,斜一刀、直一刀......一共三十六刀,非常简单,他看两遍就记住了。

    李略挠挠头,有点怀疑这刀法,前几日欧冶子别院练武场上那个唐氏子弟的刀法比这个要复杂多了,难道因为简洁才实用吗?李略又想起唐傲侠敲自己脑袋,就这么简简单单敲过来,自己就是躲不过,忽然反应过来,刀势快,所以才简单?还有为什么叫《黄氏刀法》而不是《唐氏刀法》?

    想通这一点,李略心中又兴奋起来,翻到最后一页,只见上面写着几句话:‘此刀法五岁至十岁可练,每日击树三千至五千,辅以筑基,十八岁以三十斤刀击树千回,三炷香完则刀法练成。’

    李略不由一咋舌,挥三十斤重的刀砍树一千下,还要限时三炷香砍完,这是什么概念?不可思议的臂力,空手挥一千次都嫌手酸,更不用说拿三十斤重的刀。

    这怎么可能办到?这时,李略留意到了中间四个字‘辅以筑基’,恐怕这四个字才是关键。

    那什么叫筑基?吃药还是打坐练内功?他将书前前后后翻遍,连夹缝里也找了,一个字也没有,恐怕这是祖传秘技,不会写在纸上。

    李略心中很是失望,没有筑基的方法,将来怎么可能挥三十斤刀砍树千下,只能像那些护院一样,把刀法练得很熟练。当晚枕着手躺下,经过在练武场教头说的话已经有些明白,学武功必须要从小开始训练,进行筑基,长大以后,力量和速度才会异于常人,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像唐傲天门主和长老他们,或者本朝名将秦琼,程咬金;他们的父亲不是门派首领或者军中大将,只有他们才懂得如何培养儿子,从小用特殊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筋骨改造,估计筑基就是这个意思。

    而那些士兵则是普通农民,成年以后才加入府兵,而那时他们已经无法筑基,所以他们只能练习刀法熟练,永远成不了大将。就算是江湖中的各门派弟子也有亲疏远近三六九等之分

    所谓的武功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刀法,而是在于使用刀法的人,打个比方,本朝名将程咬金的斧头只有三招半,谁都学得会,江湖传闻说程咬金还训练了一百个小程咬金。

    可为什么这一百个小程咬金取代不了真正的程咬金,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程咬金的力量,没有他速度,没有他从小练成的意志。

    李略叹了口气,虽已经明白,师父什么时候帮他筑基?而且每个师父筑基又会不同,就像秦琼的老爹和程咬金老爹用的办法肯定不同,所以程咬金才打不过秦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