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白发
有一个男孩的思维非常活跃,总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日记里。
最近,他发现自己的日记经常被人翻动。于是,他怀疑妈妈偷看了他的日记,但一直没有证据。
一天,他伏在桌上写了一篇日记:“妈妈,您头上的白头发又多了起来,您这是为我累的呀!
妈妈,您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啊!
为了表达我对您的爱,我把您的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当天晚上,妈妈又去翻看儿子的日记,当她看到这一段字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看完后,她发现本子里并没有白头发,还以为是自己弄丢了,就从头上拔了一根白发,夹在了儿子的日记本里。
第二天,儿子拿出日记本,发现了白头发,就对妈妈说:“妈妈,昨天您又看了我的日记!”“怎么会呢,那根白头发不就在你的日记本里吗?”妈妈说。
“怎么样,露馅了吧。那根白发是您放的,我根本就没放白头发。”儿子笑着说。
地里的财宝老农就要死了,他担心孩子们无法操持农事,就把他们召到了跟前。
“孩子们,我就要死了,但我怕你们以后生活得不好,所以必须告诉你们一些事情。”孩子们很悲伤,都很认真地听着父亲的教训,“我们家的土地千万不能丢掉,祖辈上留下话说我们的地里有很多的财宝,但我一直没有找到,我希望你们以后即使是把地翻遍也要把财宝找到,我也就能安心地走了。”老农很快就过世了,他的孩子照他的话仔仔细细
地把地翻了个遍,但他们却什么也没有找到,只好种上粮食。秋天,他们获得了好收成,这时候他们才领悟到父亲的用心。
幽默的售票员在英国的一个大型机场售票厅里,许多旅客正在排队购票。忽然,一位西装笔挺的绅士粗暴地指责售票员工作效率太低,耽误了他宝贵的时间,并用威胁的口吻对售票员说“你知道我是谁吗?”面对绅士威胁式的话语,售票员没有和他争吵,而是对别的旅客说:“你们有谁能帮这位先生回忆一下吗?
他已经不记得自己是谁了!”旅客们顿时哄然大笑起来,那位绅士则羞得满脸通红。
赞赏的魔力日本着名教育家铃木找到了教孩子学说话和走路的最佳教育方法后,每年能培养700个与莫扎特同样水平的小神童。一下子,他在日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天,一位年轻的母亲千方百计地找到铃木,跟他说:“你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小提琴家,而我的孩子已经练了几年了,也没有什么长进,你若能把他教好,我就服了你。”铃木跟着那位母亲到了她家,那孩子只有五六岁。
母亲让孩子把小提琴拿出来,演奏一段给铃木听。小男孩一看是铃木大师来了,心中发慌,吱吱呀呀拉了一段,比青蛙叫好不到哪里,还不如平常的水平。
这时,母亲拉长了脸。
谁知铃木却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一把搂住孩子说:“你拉得太好了,太动听了,再拉一段给我听听。”孩子激动得
脸都红了,接着又拉了一段,比第一段好一些。
母亲在一边看得目瞪口呆。
拉完了,铃木又是鼓掌又是表扬。等铃木走的时候,孩子已完全沉浸在小提琴神童的感觉里了。母亲送铃木走的时候,说:“铃木先生,我真的不懂,你怎么能在孩子面前说假话呢?
明明我儿子拉得那么难听,你还夸奖他?”铃木回答道:“你要知道你孩子的心灵已经受伤了,我是在治他的心病。你有没有发现,我第一次夸奖他时,他的眼睛一亮,这说明孩子受到了震动,心灵开始转变了,感觉也就找到了。”后来,铃木专门辅导这个孩子。不到两年,这个孩子就举办了独奏音乐会。
圆智妙答乾隆圆智是清代乾隆年间宁波天童寺的当家和尚。虽然他没有点化之术,却颇有应变之才。
一次,乾隆皇帝只身微服南下,来到宁波后,便独自前往天童寺。圆智躬身对乾隆轻声道:“小僧天童寺住持圆智接驾来迟,万塑恕罪。”乾隆听见这个人就是圆智,想给他来一个“下马威”,于是,马上把脸一沉,厉声问道:“你既然已经知道朕来这里,为什么不率领众僧,大开山门,跪接圣驾呢?
你这轻轻一揖,莫非有意不尊敬圣躬?
该当何罪?”圆智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小僧岂敢不尊敬圣上,只因这次圣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访。小僧恐引起游人瞩目,有碍圣上安康,不敢劳师动众,故小僧一个人悄悄在此相迎。”乾隆听他说得入情
入理,只好说:“那好吧,就恕你无罪,前面带路便是。”在路上,乾隆说道:“大和尚,今日朕上山,你能不能把我比上一比?”圆智闻言,暗自思量:“这可不好比。要比得不好,全寺恐怕都会遭受灭顶之灾。”但他忽然灵机一动,笑着说:“万岁爷上山,可有一比,如比佛爷带您登天,一步更比一步高!”乾隆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圆智自比佛爷,上风被他占了,可又无可指责。
乾隆离寺时,圆智送他下山。当走到山腰时,乾隆想起了上山时候发生的事,就想再难一难圆智,便说:“我上山时,你说我是一步更比一步高,现在我下山了,你可怎样说呢?”乾隆说完,得意地瞅着圆智,心里想:上山是爬高,好比;下山是落低,我看你现在怎么个比法!
圆智略加思索,从容答道:“如今又好比如来佛带万岁下山,后头更比前头高啊!”乾隆听罢,不禁对圆智的聪明机智产生了一股敬佩之情。
孔融智辩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从小就思维敏捷,有文才,也有口才。
孔融10岁的时候住在洛阳,当时洛阳的行政长官是李膺。李膺的名气很大,孔融决定去见见他。
李府的家门是不让一般人随便进去的,只有那些社会名流和本家亲戚才可以进入,否则,门房是不会通报的。孔融便跟门房说:“我是李府的亲戚。”门房通报后,便把他让进前厅坐下等候。
李膺出来后,见是个不认识的小孩子,心
里便有几分不高兴,但还是很客气地问:“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呢?”孔融说:“想当年春秋时期,我的先人仲尼(孔子)曾向您的先人伯阳(老子)请教过,他们有师生之谊。这样说来,我们孔李两家历来都有通家的交情,难道不是亲戚吗?”李膺见小孔融很会讲话,就有些喜欢上他了,对他说:“留在这儿吃饭吧?”孔融说:“可以吃。”李膺对这种回答有些不满,说:“我要教教你作客人的礼节,如果主人让你吃饭时,就不必说谢谢了。”李膺说的是反语,他是嫌孔融没有说客气的话。谁知孔融回答说:“我也教教您老人家当主人的礼节吧,要留客人吃饭,就不必征求客人的意见了。”孔融的话让李膺惊叹不已,便说:“你将来一定大有出息。可惜我活不了多久,看不到你出息的时候了。”孔融说:“大人离死的时候还早着呢!”李膺问:“你怎么知道呢?”孔融说:“不是有句俗话叫‘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吗?
说人快死的时候,说的话都中听。
您老人家一向不说中听的话,所以我说您活的时间还长着呢!”正在他们谈话的时候,大夫陈韪进来了。他听了一段孔融的议论,发现李膺被辩得无话可说,想为李膺解围,便不识趣地暗指孔融说:“小时候聪明的孩子,长大了未必能有什么出息。”孔融一听,马上反唇相讥:“看来大人小的时候,必定是很聪明的了。”一句话,把陈韪说了个大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