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简直糟蹋了水仙盆!

    养心殿里有一块新石器时代(是真的久远,古董)的酱黄色玉版,珍贵稀罕,被誉为上古三重器。乾隆一开始瞧见,说“自审临池腕力丑”,谢天谢地,知道自己字丑,难得不自恋没下手。

    可别高兴得太早了,8年后,乾隆那个心头痒痒,百爪挠心,还是下手了。这一下手就收不住,居然在干干净净的玉版中央刻上御笔长诗!!!

    “君子无事不离玉,琚瑀佩左珩璜右。岂伊玩物重奇淫,五德咸备堪为友……”

    哎哟天啦,刻的内容还是流水账日记炫耀自己格调高。真是新时期时代的人见了都要五内俱焚。

    乾隆自恋地称呼自己为“玉痴”,某一日他得了一件玉圭,爱不释手。这么激动地事,一定要发弹幕日志。诗题如下:

    周尺还赢一尺余对之疑对鞠躬如辟邪那有邪堪辟阅古因之缅古初乾隆御题

    这、这尴尬出一身冷汗!明明是“圭”,乾隆张口就说“周尺还赢一尺余”,直接改“圭”做尺。不知者无罪,您老悄悄地问不就得了,还要刻上去,“对之疑对鞠躬”。

    您知道“丢人”二字怎么写吗?

    古玉上刻御诗是破坏行为!

    (正因为乾隆“圭”“尺”傻傻分不清楚,所以他命人出版的《石渠宝笈》,自我感觉是收录天下奇珍异宝的武功秘籍,其实里面收录了好多次品、赝品!)

    乾隆不仅喜欢在宫内刻字发弹幕,出去游山玩水他更要发弹(刻)幕(字)。你仔细想想,如今你国内游,哪个景点没有乾隆爷留下的御笔或典故?

    每到一处旅游景点,包括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心头都呐喊:“靠!怎么又见乾隆御笔碑!”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

    于是再次旅游时,转挑了个偏

    僻地方,心头默念:“拜托没有乾隆御碑,拜托没有乾隆御碑……妈呀!怎么这么偏僻的地方他都来了啊!”什么仇什么怨?我们内心也很绝望!

    乾隆,就是这样一个破坏力MAX的疯狂题字BOY,哪都去玩,到哪都要提诗、刻碑,标注“朕到此一游”。

    乱涂乱画,文字污染得厉害。

    小至文房摆设、书画珍玩、大至建筑牌匾、名胜古迹、有能能写字的地方,就有乾隆。

    错觉之四:有朕盖戳是你们的福气

    发弹幕需要写字,有时候乾隆不想打字,就不停地斗图甩表情包--盖印章。

    乾隆有许多印章,多到什么程度呢?据《乾隆宝薮》记载,乾隆有印章一千多方,常用的就有……五百多个!

    真真切切的常用,乾隆一点也不怕找不到或者拿错。

    出镜率最高的有椭圆朱文印的“乾隆御览之宝”,相当于猪肉戳,见着书画就要盖上一个检疫合格。

    正圆白文印的“乾隆鉴赏”,相当于“朕已阅”,也是必盖的。

    长方朱文印的“石渠宝笈”,圆朱文印的“石渠定鉴”、方形白文印的“宝笈重编”、方形朱文印“石渠继鉴”,凡是归类到他那本收录不少假货的书里宝物,这些都必须盖,相当出入关签证。(想想那些文物无论真货假货,一下子多这么多狗皮膏药,都挺惨的。)

    长方朱文印的“三希堂精鉴玺”,乾隆有个专门存放文物的三希堂(后面详说),这个章是准入证。

    “十全老人”,这刻章的夸赞自己的,说乾隆是个十全十美,没有缺点的老爷爷。

    “宜子孙”,希望自己的家业长久,子孙世世代代富N代。你想得美呢你!

    “太上皇之宝”,乾隆把位子让给儿子坐,自己做太上皇,还要刻

    个章夸赞自己一下。

    “五福五代古稀天子之宝”,70岁了,刻个章夸一下自己。

    “八征耄念之宝”,80岁了,再刻个章夸赞下自己。

    ……说乾隆天下第二自恋,真没人敢认第一。

    这些章的可怕之处不仅仅在于多,还在于大。比如“乾隆御览之宝”就是头号重器,硕大无比,可以霸占整个屏幕。这些无敌印章,乾隆一般盖章,都是至少8个一起上。

    你问乾隆这些章盖在哪?

    哪都盖!能盖的都盖。

    乾隆找人给自己画朝服自画像,末了盖印章。

    一说起中国古代书法家,大多数人脑子里首先浮现出的是王羲之、王献之两父子。这两父子,加上王珣,全遭了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代表的“三希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都被乾隆一通乱盖,七八十个章。

    太多了吧……

    乾隆:“什么?你说朕盖得多?1000多个章朕可是只挑了不到100个盖。”

    你赢了。

    乾隆:“嘿嘿,盖完了,好像还有空白的地方,那朕就开始写读后感心得体会吧……”写点打油诗,把空白处都填得满满的。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王羲之一共就写了28个字。

    从乾隆十一年,乾隆得到《快雪时晴帖》开始,他每年都要在帖子上写新心得,盖新章。前前后后,在这张帖子上题记七十多处,盖有十多个印章。周边的题字印记,密密麻麻,见缝插针。似乎不断提醒人们:这是朕的收藏!朕有文化!王羲之写得好啊!

    最受不了的是,乾隆还在《快雪时晴帖》上题了硕大的“神

    乎技矣”“神”。废话,还要你说!

    你这字就这么放在书圣王羲之真迹旁边,还写那么大……自知之明呢?

    老爹的作品被糟蹋完,儿子的作品自然也不会放过。王献之的《中秋帖》,一样是盖满章加题大字,最后乾隆修了间样板房--三希堂,将他喜欢的、被糟蹋过的名家书画都放进去,挂起来,时刻欣赏。

    有幸目睹的文臣们慑于龙威,皆拍掌叫好。

    钱谦益在《绛云楼题跋》里说:“余观古人书画,不轻加题识。题识芜烦,如好肌肤多生疥疠,非书画之福也。”看古人的书画,不可以轻易题词。如果题词太多了,就像肌肤上生长的疥疮,不是书画的福气。喷的就是乾隆这种人!

    当然,乾隆也有因为时间匆忙来不及,便随盖了一两个的。

    呵呵,你以为这样就能松一口气?

    你想得太乐观了。

    就算一两个章,乾隆也要用印面最大的章,盖在画面的显要位置!

    那是触目惊心的占有欲标记。

    比方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是国家瑰宝,溥仪被逐出故宫时将其携出,二战结束后流入民间。画家张大千重金将其买下,辗转带到香港,最后以很低的价格转让给祖国大陆,瑰宝才重归故宫。

    就这么一幅宝贝,乾隆只盖了两个章,《韩熙载夜宴图》仍未逃过毁灭性打击。

    中间那是一扇屏风啊!是素白的屏风啊!

    乾隆就这么“哐当”“哐当”两个章盖在屏风上。

    辣不辣眼睛?!

    简直就是小广告!牛皮癣!

    错觉之五:朕的审美品位天下第一

    乾隆的爹地雍正,审美是非常棒的。淡雅隽永,属于冷淡型审美,MUJI风。

    但到了雍正的亲生(亲生二字画重点加粗)儿子乾隆这,审美品位就瞬间变成

    了“杀马特”。大红大绿小碎花,画风清奇,走繁缛堆砌风。

    前面讲乾隆有一千多个印章,这些印章空白处都要刻满各种说明的,连收藏印章的木盒子都必须把雕花刻满了,不能留空隙!乾隆完全不懂“***s is more”,下手狠起来连自己也不放过。

    宫中有两件良渚文化的玉琮(礼器),很稀有的文物。乾隆依着自个性子摧残它们,把玉琮用来做花插。接着弹幕狂魔又来了,将御制诗刻满内壁和外面的四条直槽内。诗文的排列与玉琮纹饰上下颠倒,因为乾隆根本不懂上面图案装饰的意思!

    有一个乾隆时期的花瓶,现在无数研究瓷器的专家学者还没给它定下名字来,只能称呼其“乾隆瓷母瓶”,或“各色釉大瓶”。听到这你肯定心里头非议了,怎么用这么敷衍概括的名字?

    那是因为自恋的乾隆为了秀烧造工艺,仅有**厘米高的瓶身,居然用了10多种不同的施釉方法。一眼看过去,有种第一次走秀时,把家里头有的所有首饰都戴上,再把围巾帽子墨镜能带的都带上,越贵越多越好的既视感。

    也难怪不少人说,乾隆是农家乐审美。

    错觉之六:大清朝世界第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清,给乾隆带来了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帕克透镜、气压计等科学仪器;还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等工业机器;也有吊灯、座钟、机织布料、韦奇伍德瓷器、带有减震装置的马车、用特种钢制作的刀剑等生活用品;也还有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等先进武器和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君王”号舰艇模型。若是大皇帝喜欢看西洋炮法,能在御前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