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豆沙关

    豆沙关曾是古代滇川要道上的交通要冲,如今,修葺一新的豆沙古镇成为当地的一处旅游景点。千百年风雨后,依然可以在豆沙镇见到秦五尺道的遗存。更令人称奇的是,站在五尺道旁,遥望关河对岸的石门绝壁,能轻易发现掩藏其间的僰人悬棺。

    僰人的悬棺葬俗称“挂岩子”,即把棺木置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带僰族的葬制。然而,僰人为何要采取这样的丧葬方式,他们又是如何将棺材悬挂到绝壁上去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那个史称“僰人”的神秘民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生活在中国的西南了。他们把自己的历史赋予高岩,却又突然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引发今

    人无限的沉思与遐想……

    如今游客来到僰人曾经生活过的豆沙镇,不仅可以着僰人服装,骑马重游五尺道,还有机会看到豆沙古镇独创的僰人舞。

    目前,豆沙镇上的旅游接待设施渐趋完善,大小客栈,各式餐馆、茶舍、酒吧、商铺林立,猪儿粑、桐子粑、花糕等极具滇东北特色的民间小吃令人垂涎,慕名而来的游客逐年增多。但整个景区游览面积并不大,专程前来旅游可能不是很划算。如果你正好经由昭通前往四川宜宾方向,豆沙镇算是这一路最大的亮点。

    豆沙古镇

    豆沙古镇位于盐津县西南部,距县城23千米。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街,长840余米、宽约9米,宁静祥和,沧桑悠远

    。街道两旁现存清代、民国等民居建筑上百间。最早的房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坐落在古驿道上的豆沙镇,自古商旅往来频繁,不同的风俗在这里保留,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传承。古镇汇聚了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的生活习俗,尤以受四川文化影响的豆沙老茶馆最具特色。古朴的茶馆里,高板凳、四方桌、青花茶碗、满屋的茶香,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20世纪的川北小镇。

    秦五尺道

    公元前3世纪,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积薪烧岩之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四川宜宾)经豆沙到千倾池(今云南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

    。秦朝建立后,又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延伸至建宁(今云南曲靖),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南来北往的马帮促进了云南与四川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物资往来。五尺道旁的豆沙镇,极盛时期每天有数千匹乌蒙马往来穿行。

    如今,豆沙镇尚存五尺道约350米长、1.7米宽,是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的一段古驿道。上面留有243个斑驳的马蹄印迹,似乎还能从中听到当年山间马帮的铃响。

    在五尺道不远处,古老的关河水路,以及后来兴建的内昆铁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公路、航空走廊,并行逶迤,形成“一眼观六路”的独特交通奇观。

    袁滋摩崖碑刻

    唐贞元十年(79

    4),御使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册封异牟寻为南诏,为记其行,特摩崖题记于此。这块长44厘米、宽36厘米、共122字的摩崖碑刻,有着“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重大历史作用,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顺道一游

    在昭通市区与盐津豆沙关之间,大关黄连河风景区有大小瀑布47处,享有“瀑布之乡”的美誉。再往北去,可以到水富县的西部大峡谷泡泡温泉。如果将这几处既在高速公路沿线又有意思的小地方串连成线,定会给你前往四川宜宾的旅途增添不少乐趣。

    ·医院

    盐津县人民医院

    地址:盐津县坪街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