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越有力量的选择,越能往上跃升
1
大四时,小洁选择进入4A广告公司做实习生。
毕业一年,班级聚餐。进入不同行业的同学虽说不上平步青云,但生活也日渐宽裕。
小洁还是在4A公司做着底层的实习生,没有转正,经常加班,每月领着不到2000元的低廉薪水。
同学们纷纷劝小洁,算了吧!不一定非要4A不可,转到其他广告公司,工资轻而易举翻两三倍。
看到因工作日渐消瘦的小洁,男朋友心疼而无奈:“换个工作吧,做新媒体,或者其他公司的宣传策划都行。”
小洁坚决不肯。大学修习广告学时,她就坚定自己要进入顶尖广告公司工作的目标。凭借过往实习的作品和良好的专业素养,面试时,她过五关斩六将,成为某4A广告公司的实习生。公司选拔严苛,门槛高,非重点本科毕业的小洁面临着长时间的考核期。眼看一同进入公司的重点本科学校毕业的实习生纷纷转正,她只能化煎熬为力量,更快地提升自己。
为留在4A公司工作,尽管家在G市,但小洁仍选择和男友在外租房,怕父母看到自己超时工作会担心,阻止她继续做这份工作。
同行相争、家人和同学的劝阻,让她“内忧外患”,但她绝不轻言放弃。
小洁说:“想要的比别人多,付出的自然要比别人多。有人选择短期利益,就
有人选择长期的进步空间。我选择后者。”
男友拗不过她,只得支持。
这个实习生一做就是两年,直到去年年底小洁才转正,从一个月薪2000元的职场实习生,变成年薪15万的广告文案。
小洁身份的成功转换,让发出阻挠声音的人纷纷闭嘴。
2
前谷歌高管吴军在《我对年轻人第一份工作的建议》中谈到人的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
大意是第一份工作哪怕工资比在其他公司低20%,但如果有很大成长空间,也要选择留下来。
因为它会帮助你快速成长,帮助你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帮助你拥有纵观全行业,迅速抓住机会的能力。
“我发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在乎20%工资的人要比注重自己成长的人多,因此就给有志气的人留下了机会。”
小洁属于那种有志气的人。
人人为了那点多出来的工资沿江而下时,她选择攀登行业高峰溯流而上,用两年时间蛰伏。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越是大胆的选择,越有力量。”
我想多加一句:越有力量的选择,越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年初见到小洁,她兴高采烈地跟我分享今年买婚房的打算。工作愈发上手稳定,经济条件好转。她说要做好升职、生活两手抓的准备。
有人说,同级毕业生,也许两三年看不出分别,但5年10年后,所有的差距就能
一目了然了。
而小洁让我明白:优秀的人要脱离平庸的群体,拉开差距,两年就够了。
这份脱离平庸的力量,这份优秀的力量源自一个大胆的选择。
小洁愿用最好的青春年华去经历清贫和质疑,而没选择平庸和暂时的舒适。
逆流而上的选择,让人更有力量实现目标,变成更好的自己。
想要什么?舍弃什么?承受什么?变成什么?这个选择就是力量的源泉,也是日后成为谁的预兆。
实现目标,成为更好的自己,没有捷径。只有坚定不移地追求内心所想,坚决不打乱自己的节奏这样一个方法。
一蹴而就永远是妄想,选择一步步坚定地往上爬,才是抵达的力量。
3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这部写实职场剧在获取良好收视率的同时,也迅速赚足口碑。
人们感慨男女主角在都市职场生活里的艰难选择和步步惊心。
我却感慨演员马伊琍的大胆选择。
从千疮百孔到志得意满,她所饰演的女主角身经百战,挑战的不过是40集的悲喜交加。
但对现实中的马伊琍而言,所有的一切都是荷枪实弹的经历。
丈夫出轨的新闻让她迅速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她轻轻一句:“且行且珍惜。”既表明立场,也回应了舆论。
人们说她是一个智慧的妻子,也是一个强大的妈妈。
她擅长赢也不怕输。她的发声和沉默准确把
握了在娱乐圈行进的节奏。
总以为发生这样的事情,女人会像香港警匪片里的土匪“东窗事发”“携款潜逃”“避避风头”,等到人们的记忆被新一轮花边新闻刷新,再出现在大众视野。
然而,马伊琍偏不。
生活的浪潮打了下来,连观众都为她担心时,她选择迎面而上。
她接了戏,蹬着高跟鞋,一身职业装,带着明亮的笑容出现在荧屏前。
事实证明,她是对的。
电视剧大热,她的演技让人们记得她是一个好演员,而不只是一个花边新闻的主角。
马伊琍说:“你遇到很多事情,当时觉得过不去,过两年一看,就觉得是付之一笑的东西。”
当她在选择直面舆论,重新接戏时,我想她已经获得逆流而上的力量。
2016年底,她被《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如今不仅依然活跃在事业一线,也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形象大使。
4
作家沈从文在《从文自传》里写过这么一段话:“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去支配一下自己,比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
沈从文先生14岁从军,经历过战争,目睹过杀戮。在时局动荡的大背景下,他读过私塾,经历了家道中落,当过小兵,做过副官,被白脸女人骗过钱财,升为司书,被调到报馆,又做书记……
生命似乎只是随水漂流,不由自主。他未曾想过未来如何。
直到在报馆看到新书,接触到留学的机会,经历过病痛和死亡他才觉悟了:见到的皆太少,应知应见的太多。
他决定进一所学校,学些不明白的问题,听些耳目一新的世界。于是他说了上面那段话,选择自己支配自己。
1922年,20岁的沈从文脱下军装,从湖南辗转来到北京,临走时上司给出承诺:情形不好,仍可回来。
因为仅受过小学教育,在北京大学旁听两年后,沈从文依旧没实现上大学的理想。但在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现代评论》上发表。这也为后来他创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以及完成小说《边城》奠定了基础。
很难想象,如果当时20岁的沈从文先生没有鼓起勇气前往北京读书会怎样,还会成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吗?会有机会创办杂志,用文字引领思想吗?还有可能成为文学史专家吗?或许都不会。
如果没有那个选择,他或许只是湖南某个报馆的书记。20岁的沈从文先生终究赌对了,在选择自己支配自己后,他的状况比命运来处置自己更合理。
做出有力量的选择,自己去支配自己,会发现,再多的烦琐也阻碍不了你拥有想要的人生。
再咬牙坚持一会儿,或许你想要拥有的人生会迟一些来,但它终究在来的路上。